元宇宙:元的多重宇宙
本文出於《所謂「我不投資」,就是 all in 在法定貨幣》,NFT 書限時發售至 11 月 30 日。
有一幅網上漫畫,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那是單格漫畫,森林中猴子、企鵝、大象等動物一字排開,前方的公證人說:「公平起見,大家用同一個方式應考:爬上那棵樹。
顯然,這是位荒謬的公證人。但更荒謬絕倫的是,這森林正是現代社會,我們正是這些動物。明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才能,但社會卻以同一個公開試去評核所有學生,公開試的成績大大影響升學,大學文憑又大大影響求職。
與其說這漫畫是諷刺,不如說它是現代社會教育體制的寫照。
單元的叢林法則
但故事還未完。如果作為成年人的我們以為找到工作、事業上軌道,也有了一定資歷之後,以上已經跟我們沒有關係,恐怕太樂觀。
很多「魯蛇」都經歷過,在十週年、二十週年、三十週年的舊同學聚會上,遇上在投資銀行工作,應有盡有的人生勝利組,跟自己對比起來,不免感覺鬱悶。老生常談不要跟人家比較,工資不代表甚麼,金錢不重要,物質不重要,最重要是家人的陪伴,身體健康,諸如此類。看得開的人都懂這些道理,反正人大了,不懂也得懂。
然而,你改變得了主觀感受,卻改變不了客觀事實。坦然以對是一回事,事情的本質是否公允合理,又是另一回事。很多貴重物品你就是買不起,很多花錢的心願你就是達不成,即使你同樣努力工作,即使你的工作可能更具意義。為甚麼寫作賺的錢比銀行家少?為甚麼前線醫護人員比管理層的工時長、薪資低?
我不是要激起大家的仇富情緒,亦不是鼓吹所有工種同等待遇,而是指出一個事實:我們的社會,一直在用單一標準去衡量所有工種,工種的背後是人,也就是說,我們的社會以單一測驗標準,衡量所有人的價值。
那套測驗是賺錢能力,每個人的得分是金錢,金錢的單位叫「元」。
魯蛇的自我拷問
再分享另一個小故事,這次是第一身的真人真事。
前陣子替朋友的新書寫序,出版社聯繫我,說稿費每字台幣 2 元,我好意外,即時反應是,甚麼,寫序言有稿費的麼!?不久,又轉而為自己的意外感意外,原來我已經被馴服得,竟然為自己的文字可以換取金錢而感到意外。
文字工作者這個身分,過往從來沒有為我帶來多少收入。如果這只是發生在我身上,我大概會斷定是自己學藝不精,但是,我認識的創作者,包括很出色的小說家,每一位都很接受「這份事業不太賺錢」,甚至有時沒法餬口這個事實。他們有些過著簡樸的物質生活,有些靠能賺錢的主業支撐寫作副業,有些則只能偶爾才寫寫。
後來我萌生了一個想法,很少說出來,因為很可能笑壞人,或者被老媽責備是在為不會賺大錢找藉口。我的文字不賺錢,會不會問題不在我,而在錢?會不會不是文字沒有價值,而是金錢這種東西,不懂得去反映文字的價值?
我帶著這份疑惑,在 2017 年發起了 LikeCoin。
LikeCoin 的實踐
LikeCoin 是無大台出版基建,第一個、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功能,是「化讚為賞」,把以拍手表達的「讚」,轉化為有價值的「賞」,透過 LikeCoin 為載體,給予創作者。用現在的潮語表達,就是「write-to-earn」。一般人都覺得這概念很好,但接著會問,錢從何來,LikeCoin 為甚麼值錢。
這個問題合理,正如時下最流行的 move-to-earn 一定也會被問,你跑步與我何干,為甚麼我要埋單。在已發展國家,有價值沒價格的事情,一般需要靠政府補貼,比如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都是,又或者更基本,無關文化的例子,燈塔。
我參與過的公民社會國際研討,歐美國家的出席者都會有個基本假設,做有意義的事情,即使不能賺大錢,至少有政府和非營利組織支持,而非營利組織則能得到捐款人支持。可是,如果你身處的國家,政府不重視這些價值,甚至是新聞、媒體、創作、自由的殺手呢?如果你的政府不但不幫忙,還扭盡六壬追擊非營利組織及其捐款人呢?你唯有創造出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並向群眾解釋,靠市場的力量支持。
LikeCoin 的內在價值,在於無大台出版,其底層的區塊鏈專門儲存作品元資料(metadata)。任何人只要付出若干 LikeCoin,都可以把自己的作品記錄在內,讓一班分布在世界各地的驗證人分散式紀錄,防止因單點故障丟失,也避免被權力機關竄改,讓作品在人類歷史上永久流傳。技術上 LikeCoin 可以承載任何內容,實際應用上,它特別適合新聞保育、公民媒體、獨立創作、事實查核和歷史檔案等。
其次,LikeCoin 也是無大台出版共同體的社群通證,反映持份者的話語權。社群會討論撥款、經濟、技術、出版等議題,成熟後在鏈上提案,由驗證人代議及持份者直接投票,以流動民主的機制,實踐社群自治。
五年來,因為 LikeCoin 的設計、經營和開發,我有的沒的學了一堆,才後知後覺,自己傻傻地活了半輩子,一直沒搞懂過金錢是甚麼,怎樣運作。我邊學邊寫,有時是大量進食知識消化後的科普,有時是吃過紅藥丸後所見所感的分享,也有些時候,不過是自省甚至近乎自言自語的碎碎念。這些文字,匯合成《所謂「我不投資」,就是 all in 在法定貨幣》,握在你手中。
開始懂了,快樂是選擇
比特幣出現前,金錢等同於法定貨幣可說是一種刻板印象。人類幾乎斷定,由國家政府發行、鑄造與管理的法定貨幣,是金錢的唯一可行實現方式。與此同時,從民主到極權政府,也都很願意人民這樣相信,其提供的教育與論述,不斷加強這份定見。
但比特幣為人類證明了,金錢可以在無大台的基礎上發行。你大可以批評這個第一代的分散式帳本不環保、速度慢、容量小等等,這些都是事實,但你不能抹煞它提供了法定貨幣以外,人類歷史上前所未見,截然不同的金錢實現方式。
撇開數位化,單就分散式達成共識而言,比特幣並非首例。世人熟悉的黃金,也從來沒有一個權力中心背書,卻跨越國界,也跨越千年,成為世界認可的價值存儲工具,只是一般的語境不用「無大台」來形容它而已。要斷定跨越時空的無大台金錢絕不可能,先要面對黃金就是一種跨越時空的無大台資產這個事實。
比特幣的誕生,催生出其他幾千種密碼貨幣,各有非常不同的設計、定位和規模,但都有一個共通點:人們持有它和使用它,是要解決它針對的問題,認同它描繪的願景,或最低限度,投機它未來的價格;換言之,這是個人選擇。相對而言,我們每天使用法定貨幣的最大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法」律規「定」,我們從來就沒有選擇。
有人會說比特幣永遠不會取代美元,密碼貨幣轉帳永遠不能取代 VISA 之類。我不確定這些人的「永遠」有多遠,但相對於駁斥,我更想說的是,我從來就不認為密碼貨幣的目標是要取代法定貨幣。
我對密碼貨幣義無反顧的原因是,它提供了選擇。我依然每天使用港元、台幣、美元去解決日常生活所需,但我有權選擇以比特幣儲存閒置資產,以 LikeCoin 出版文章和支持創作者,和使用各種密碼貨幣滿足元宇宙中各種生活所需。
選擇是自由的實踐;選擇貨幣,是財務自由的實踐。
元宇宙:元的多重宇宙
選擇帶來多元,多元的英文是 diversity。元也是貨幣單位,所以多元也解作 multicurrency——好吧,純粹開玩笑。不過認真的是,想要世界有 diversity,我們的確需要 multicurrency,才能避免除了衣食住行以外,連所有人、所有事、所有價值,都由該地的法定貨幣來衡量的單元演繹。
「元」字還有一個意思,是後設(meta),所以 metaverse 一般譯作「元宇宙」。因為 Facebook 的規模與論述能力,很多人被 Mark Zuckerberg 洗腦,覺得元宇宙就是虛擬實境世界,實際上,正好相反,把公司名都改為 Meta 的 Facebook,幾乎是跟 metaverse 最遠的存在。
所謂後設,是凌駕、超越於當前,比如 metaphysics,形上學,就是研究凌駕於物理(physics)的學問,如靈魂是否存在,生命的意義等。元宇宙要稱得上「元」,它的存在首先需要超越現有體制,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以太坊記錄了你的錢包地址有 1 ETH,任何政府都抹不走這個事實。
其次,元宇宙必須是開放的,這是比「元不元」更基礎的理念,宇宙可是沒有牆的。偏偏,Facebook 是個封閉花園,它不給你帳號,你連進都進不了。而且,作為美國上市公司,它也需要緊隨美國政府的政策與指示,刪除華府所不樂見的資訊。Facebook 很龐大沒錯,但即使它規模再大,充其量只是個很大的封閉花園。自比元宇宙,諷刺之極。
元宇宙,不應該隔絕任何國家、任何用戶,也不可能從屬於任何政府,不應該只承載單一價值。可以肯定,有些政府會用盡一切方法,阻止人民接觸元宇宙,但那是另一層面了,展開來足以一本書討論。
元宇宙,將不再以地理劃分個人的從屬。個人有的是選擇——選擇能夠實現其所重視價值的區塊鏈與應用;選擇使用各種密碼貨幣作為價值釐定、價值儲存和價值交換,實踐真正意義的「多元」;選擇所認同的共同體,更不限只參與一個,而是能在多個共同體之間任意穿梭。也正因每個共同體擁有不同的價值觀,個人在當中也會有著不同的際遇。
元宇宙,是實踐元的多重宇宙。
本文出於《所謂「我不投資」,就是 all in 在法定貨幣》,NFT 書限時發售至 11 月 30 日。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