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曲此時】來如風,去也如風的FYC

DuncanLau
·
(edited)
·
IPFS
·
有些樂隊在對的時間,對的空間出現,帶點獨特,引起大家的注意,卻來如風,轉瞬即逝,只留下一點回憶。

(新浪潮/新浪漫80年代畢業班系列)

大家懷念八十年代的樂壇,最大的主因是那些創意,不同的人,不同的背景,不同的風格,海納百川,有時像碰運氣,曇花一現的有之,一曲之後便無以為繼也不少。最重要是市場龐大,不斷要求新聲音,新形象,可以容納不少年青人去追夢。

Fine Young Cannibals (FYC)

在七十年代尾,大家似乎厭倦了主流的音樂,加上英倫不境氣,大量人失業,很多人便自己做音樂試試,一股新浪潮New Wave的力量崛起。當中一隊叫The Beat的樂隊在伯明翰打出名堂,他們混合不同風格如騷靈(Soul),雷鬼(Reggae),崩(Punk)甚至一點Ska,他們最有名的一曲是《Mirror in the Bathroom》,有過三張專輯,有點成績,在世界各地也有不少追隨者。唯一的尷尬是名字問題,原來在美國已經有一隊同名樂隊,因此在美國出版的唱片,改稱為The English Beat,而在澳洲出版的,又改稱為The British Beat,真夠混亂。

在1983年,樂隊解散,卻分成三隊。其中兩名主唱Ranking Roger和Dave Wakeling組成General Public,結他手Andy Cox和低音手David Steele則攪了Fine Young Cannibals,餘下鼓手Everett Morton和式士風手Saxa則改自己為The International Beat(作大啲)。這三隊中,最成功便是今天要談的FYC了。

樂隊的名字很明顯是來自一部六十年代的荷李活的電影《All the Fine Young Cannibals》,他們選中一位混血歌手Roland Gift,他的聲線別樹一格,配合着他們帶些騷靈,帶些流行舞曲的節奏,幾乎是一鳴驚人。單曲《Johnny Come Home》和翻唱六十年代的舊歌(貓王也曾唱過)的《Suspicious Minds》都在各地流行榜大受歡迎。

《Johnny Come Home》一鳴驚人

本應打鐵襯熱,但歌手Gift接拍了一部電影,其餘兩人竟急不及待,以Two Men, a Drum Machine and a Trumpet之名,推出一張單曲叫《Tired of Getting Pushed Around》,同樣受歡迎。萬眾期待的第二張專輯終於在89年初出版,打頭陣的單曲《She Drives Me Crazy》風靡全球,在多個國家成為冠軍歌。接著的《Good Thing》也繼續做出好成績,令專輯《The Raw & The Cooked》在歐美地區成為冠軍專輯,前後共有六張單曲,並且成為英國的年度專輯,他們也當選為年度組合,真是如日方中,要再上層樓,指日可待。

《She Drives Me Crazy》樂隊第一首冠軍歌

唱片公司雖然相當期望下一張新作,但並沒有催促,但熱潮稍退,於是推出一張「攝期」的Remix混音專輯《The Raw & The Remix》,功效普通。而多等一年,樂隊竟宣布解散,頗令人摸不着頭腦,當時更沒有說明原因。只在96年一次性復合,錄了一首新歌,作為推廣他們的新曲加精選《The Finest》。

後來,有消息說他們當時十分厭倦作為一支樂隊(Tired of being a band),所以就此作罷。現在回顧,又可能是真,因為三人此後都淡出音樂圈,歌手Gift花大部分時間在電影中,到2002年才嘗試個人唱片,但已沒有任何成績。Cox也是在2002年和一位日本歌手作過短暫合作而已。Steele已算較活躍,做一些幕後和監製工作,跟他們全盛時期,不可相提並論了。

或者,真正的人生勝利組就是在適當時,説一句:我搵夠,可以退休了!

96年唯一一次復合灌錄的一曲《The Flame》


大概沒有太多人看過他們的演唱,這算是一個補償吧。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DuncanLau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 Author
  • More

金錢買不到的

Simply Red,簡單一句,就是紅!

我的家鄉應該有霓虹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