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封
總得要有人挺身而出,總是會有人無辜犧牲,一個人死了是國仇家恨,一群人死了僅是統計數字——作為值不值得訂為紀念日的標準,人類再殘害自己的同類歷史上,不斷寫出新紀錄。
魔鬼曾經在Lidice猖狂。1942年兩個年輕人成功刺殺希特勒的左右手,布拉格屠夫Reinhard Heydrich,付出的代價是一個與世無爭的小村莊Lidice從地圖上被納粹軍抹去,173個男性村民十個一組依序被處決,184個婦女被送到集中營,88個孩童被毒死在麵包車上,只有13個幸運兒得以在精挑細選的日爾曼家庭裡背負血債長大成人,20年過去,他們流落何方?
這是DDR郵政在1962年為了紀念捷克Lidice大屠殺20周年所發行的首日封,信封上印了一朵荊棘玫瑰,郵票主題是白色玫瑰和黑色十字架,郵戳中規中矩,In Memoriam,歷史不容許我們忘記,卻容許戰爭和屠殺持續到處不斷。
1964年Che代表古巴在聯合國演講,他最後高喊:「Patria o muerte! 」(祖國或死亡?),如果仔細聆聽通篇演說,大概就是宣告他會繼續革命,直到世界強權不再來干涉南美洲的命運吧。硬是要講一下跟1964年和聯合國有關的小故事。
這是其中一張聯合國發行的郵票和它的首日封,郵戳很明顯是紐約的聯合國總部和聯合國徽章。從1947年阿根廷駐聯合國代表提出,為了更好地宣傳聯合國的目標和理想,貫徹《聯合國憲章》精神,建立一個聯合國郵局,至1951年發行第一套郵票以來,聯合國已經發行了上千種郵票了,幣別分別為美金、瑞士法郎和歐元,當然,只能在聯合國總部和分支單位寄出。
在所有的飛行方式中,熱氣球是最浪漫的,緩緩升空,徐徐而行,藍天觸手可及,早在18世紀就開始承載人們和他們的飛行夢。
因為郵票和郵戳太美麗了捨不得放手,郵票是1987年奧地利郵局為了紀念熱氣球航行在奧地利行之200年而發行的,郵票幣值是歐元發行以前的奧地利先令Sch,可以確定的是郵戳是因熱氣球展而來,但不知道信封是不是為了這張郵票而印製?也許這不是個首日封,只是一切都搭配的剛剛好而已。
同場加映:2019電影《熱氣球飛行家》(The Aeronauts)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儘管許多上了年紀的德西人不時還要拿DDR的一切開開玩笑,抱怨徳東拖累了德國的經濟什麼的,不過當風水輪流轉,既昔日被賤賣嫌棄的Trabant 如今成了收藏品後,DDR幾乎成了柏林各大跳蚤市場的賣點之一,尤其是作為一個消失的國家,DDR的郵品自然有其價值。
兩個首日封上是一組完整的郵票,看信封上的地圖就知道郵票上都是東德一些知名建築:最北邊的是舊時漢薩城市Greifswald的市政廳;然後是Frederick the Great(菲特烈大帝)1769年在Potsdam為了炫耀七年之戰凱旋的新宮(給去過而沒有印象的人提示:無憂宮旁邊照相機照不下的建築);最西境Harz山區自16世界就存在的木骨架Wernigerode市政廳;以及Dresden近郊的Schloss Moritzburg。票面上建築物畫的很精緻,面值是DDR時期的馬克,戰後德國政府裝凱子的讓東德馬克1:1換西德馬克,郵戳是不知名的花紋,標誌1968年發行。
套句爹的名言:「願每個孩子都被疼愛。」
這是一組巴布亞紐幾內亞The Independent State of Papua New Guinea,在1979年發行的郵票(超酷的國家名稱,我覺得台灣就算不改國名應該也要改成The Independent State of ROC才對)巴布亞紐幾內亞是一個乍聽之下會以為是非洲國家,但實際上位於印尼和澳洲中間的一半島國(因為島的左半邊屬於印尼的一省),也使用伊莉莎白二世,對,就是白金漢宮裡的那個,作為他們的女王,1975年才脫離澳洲獨立,成為大英國協的一員(?),台灣16天的邦交國,最新身份為一帶一路的受害者之一。巴布亞紐幾內亞原則上是個講英文的國度,不過境內有850多種語言,和嗯?587座機場!
很喜歡這組郵票色彩鮮明,郵票主題一目了然就是跟兒童的幸福快樂有關,這是巴布亞紐幾內亞郵政為了配合聯合國科文教組織在1979年宣布該年為「國際兒童年」所發行的,信封上和郵戳都有一個大人擁抱孩子,這是該年度全球通用的標誌,也許有天會發現另外一個國家發行的相同主題郵票?
這個首日封,是1987年萊比錫的秋季商展Herbstmesse,兩個M疊起來的標誌是貿易會場的標誌,萊比錫位在萊茵河和波羅地海的貿易樞紐上,從1190年開始就舉辦大型貿易市集,發展到現代已經相當盛大了,展覽內容推陳出新,在DDR時代就是鐵幕世界裡的商展龍頭,即使在東西德統一後,還是能靠著遊戲或健康類產品在德國五花八門商展會上佔有一席之地喔。
革命、革命、革命,就算殺了一對國王王后,還是要繼續革命。後來,一個王朝頹頃,一面旗幟豎起,兩個國家誕生,1830年歐洲各國人民在自由女神的帶領下再度起義,革命持續。
18歲時第一次來到歐洲,以為如果不到法國,如果不到法國巴黎,如果不到法國巴黎羅浮宮,如果不到法國巴黎羅浮宮來看這幅畫,那這一趟就白跑了。法國浪漫主義畫家Eugène Delacroix在1831年描繪了1830革命的場景,自由女神帶領勞工和中產階級踩著屍體向前衝。原作氣勢磅礡,跟高中歷史課本上黑暗模糊的印刷圖片全然是兩個樣子,大時代動盪不安,人人皆可成英雄,只是入了書本英雄就氣短,印在郵票上也是。
於是自由女神在郵票上看起來倒有點像是哪來的農家婦女。
這是法國政府在1982年發行的紀念郵票,一共有四個信封,可以看出焦點從自由女神的臉龐逐漸拉遠至革命全景,又或者是反過來?郵票和郵戳都只有一個主題:女神,或自由?不過同一個肖像一口氣出了13種面值,法國郵政也太懶惰了吧?
首日封是在新郵票發行首日,將該套郵票的全套或單枚貼在特製信封右上角,加蓋當天郵政日戳或特別紀念郵戳的信封,首日封是郵票發行首日的記載,它與郵票密切關聯,除了可以是郵局發行,也可以自製。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