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Left Behind

Wu Ming
·
·
IPFS
·
假如在民主社會,凡間有凡間說,上不達天庭,下不達地府,跟在不能說的世界又有何別?

Port Talbot是一個英國小市鎮,位於Swansea Bay 的東面,距離威爾斯的著名沿海城市Swansea 僅有十三公里。全鎭只有三萬多人,鎭內大部人的生計都來自鋼鐵廠Port Talbot Steelworks - Tata Steel。 Tata Steel 鋼鐵廠是印度的跨國企業,同時也是全威爾斯最大的僱主,一九六零年單是在Port Talbot 就有一萬八千人在Tata Steel 工作,佔全鎮總人口的一半,那是英國造鋼業最繁盛的年代。兩個座落在鎭中心的超級大溶爐,曾經不分晝夜地噴出黑煙。

時移世易,Tata Steel 在環保的大趨勢下要減炭減排,每年炭排放費用高達八千萬鎊。Tata Steel 為了減低營運成本,買下造鐵技術先進的Corus造鐵公司,希望合拼之後帶來新景象,可惜此埸商業聯婚又令Tata Steel 債台高築。屋漏兼逢連夜雨就是如此,內傷未見好轉,外面環境又突變,環球鋼鐵市場受中國的廉價鋼鐵傾鎖影響,生意大副下降,同時脫歐令Tata Steel 輸出鋼鐵到歐盟國時要付出口稅,及入境歐盟國時又會被海關拖延,變相增加成本,影響生意。目前Tata Steel 每日蝕一千五百萬鎊,廠房工人只剩下二千五百人。

據悉英國政府為了帶來綠色未來及創造就業,補貼Tata Steel五億英鎊,目標是在五年內把熔爐改為電爐,期望將來會為小鎭帶來五萬個就業機會。轉型過程中所有溶爐會被關閉, 廠房只處理外來輸入的鋼板,預計大規模工人會被遣散。 Port Talbot 是工黨票倉, 工黨選舉獲勝後,工人曾寄望工黨能為他們跟造鐵廠談判,希望廠方逐步滅爐, 減低失業問題。 最後工黨只能為工人爭取一個比較好的賠償方案。

Port Talbot 可以算是一個倫敦以外的英國問題。牛津大學經濟學教授Sir Paul Collier 專門研究經濟發展,最近著作了一本書名 “Left Behind: A New Economic for Neglected Places” 就正正探討為何富裕的國家會有貧窮城市,Sir Collier 認為市場主導的資本主義,令各地方的經濟競爭能力嚴重失衡,導致一種社會經濟極端化。英國的權力主要集中在倫敦,政冶經濟決策在倫敦,是全國心臟,因此外來投資偏多選址倫敦,倫敦的經濟引擎也較多元化, 有金融,地產,媒體產業,教育,商品零售,旅遊等。 由於多元經濟,脫歐對倫敦的衝擊較小。

相反其他城市如書中提及的South Yorkshire 或最近頻上新聞的Port Talbot 就是被left behind 的例子。 Port Talbot 的鋼鐵生產是單一產業,令整個城市「成也龬鐵,敗也鋼鐵」。 鋼鐵生意好的時候,全民就業,小鎭經濟增長,但鋼鐵生意差,且需要閉門轉型時,整個小鎮會變成全民失業,經濟蕭條,曾經的鋼鐵專才為了生計也不得不離開Port Talbot 另尋出路。轉型的五年間,預料整個市鎮會變得枯萎,貧窮由此而生,時間一久更變成跨代貧窮,影響下一代人的社會上流能力。

據說Port Talbot 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英國有很多類似Port Talbot 的故事,由發展走到窮困,然後絕望。當年脫歐表決時,除了倫敦大力支持挺歐,越偏離倫敦及越貧窮的地方,越傾向脫歐。有專家說此乃地方對倫敦的反叛性。貧窮對富有的反抗性,倫敦越挺歐,他們就越反歐,可惜這些地方對發展的認知程度低,殊不知道脫歐反而令自己更窮困, 不同地方合併的窮困就令英國更難翻身。

綠色未來是一個前瞻性的國家方向,龐大的工業補貼也合情合理。不過問題就像風水佬批命,說你六十歲會發達,但現時才四十歲,中年失業,又怎樣捱過此二十年?政府說以電爐產鋼的轉型技術,五年後會為小鎭帶來更好的空氣, 提供五萬就業,此五年間小鎭的人又如何生存呢?

Port Talbot 的地方大臣說會積極創造就業,令地方經濟多元化,多方面支持本土商業,在商場設立資訊站提供就業平台並作就業輔導等。這些承諾除了最後一樣是可以實現外,其他幾項實在談可容易, 在全球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中,要在資源單一的地方引入投資是天方夜譚,可能正因如此,工黨的票倉在工人手,財長Rachel Reeves一月訪華,應該是為投資英國工業進行推銷。成不成事就言之尚早,不過直覺Rachel Reeves 一行人不是習近平等人的對手, 恐怕被人吃掉也不自知。

Sir Collier在 “Left Behind”的書中更說英國很多決策權都在議會,而再深入些其實所有撥款批核權都在UK Treasury,而UK Treasury 都是一個五十人的極度精英小圈子, 他們大都是出身於相同背景,中學唸私校,大學不是牛津便是劍橋。他們的生活經驗,人生經驗高高在上,當運用倫敦思維來決策倫敦以外的事,往往都是一敗塗地。 曼城的HS2列車規劃如是,Port Talbot 的命運亦如是。 Sir Collier 提出一個民主社會應對選民負責,而不是對Treasury 負責。 UK Treasury 往往提出的方案是為帳目好看而做,並不是國家長遠方案。

英國經濟迷途多年也彷彿由此起。書中除了提出問題外,也提供解決方案。Sir Collier 說權力應放下,向地方層面延伸,由熟悉地方的人解決地方的事,因為事必關已,地方的人的解決方法會比倫敦的決策者更全面。

無獨有偶202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是Daron Acemoglu, Simon Johnson 和 James A. Robinson, 他們合著的書 “Why Nation Fails” 得到高度表揚。書中的分析及結論跟Sir Paul Collier 的 “Left Behind” 大同小異, 都是分析為何地理國度相近的國家,經濟發展能有巨大不同,有些富裕,有些貧窮。例如美國及墨西哥,結論就是制度之分,當一個國家的制度能包容廣泛的社會群體,令更多的群體能參與經濟及政治的決策, 社會越能達至公平,地區教育,經濟競爭能力,及創新也會由此提升。 相反當制度是越掠奪性,權力財富只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大多數人被排斥時, 社會不公,經濟停滯也由此而生。 西方世界如美國及英國等,雖有良好的制度基礎,但近代很多決策制度,越趨權力集中,令地方權力失衡,利益錯配影響世界經濟。

諾貝爾奬以Alfred Nobel 命名,他是𠎀出的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及商人。臨終時把巨大財富捐獻並成立諾貝爾獎,希望藉此令對世界有貢獻的學者獲得認同,而諾貝爾獎得獎者的硏究項目,通常都對當代世界有一定啟示。

這次的經濟學奬落在”Why Nation Fails”,  是對西方世界一度暮鼓晨鐘。要扭轉負債,重拾光輝,首先要在決策上提高包容性,引入多元聲音,防止權力集中。

假如在民主社會,凡間有凡間說,上不達天庭,下不達地府,跟在不能說的世界又有何別?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Wu Ming You don’t know until you try (I write when I have occasion, and sometimes I have no occasion. ) Wuming@liker.social
  • Author
  • More

移英後感:在崩裂中,尋找自己的地方

Lady Gaga 的 《Abracadabra》

誰鍊誰的喉嚨?從太陽能板看2025關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