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深度職場力:拋開熱情迷思,專心把自己變強! MIT電腦科學博士寫給工作人的深度精進指南

理科假文青
·
·
IPFS
·
「熱情」來自於深耕和鍛煉,並非與生俱來。沒有下過苦工,你就不可能熱愛工作。

📖 深度職場力:拋開熱情迷思,專心把自己變強! MIT電腦科學博士寫給工作人的深度精進指南

很多人認為,職涯幸福快樂的關鍵,在於先找出我們「熱愛的事物」,接著找一份符合這股熱情的夢幻工作!

我也曾經認為工作就是要先有熱情才能做得長久,如果你跟我一樣是這麼想的,或許讀完這本書會讓你重新思考「熱情假設」這概念。

▍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這本書的作者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是麻省理工學院博士,他出版許多關於如何提高學習力、生產力的《深度學習力》,與如何在最少的時間做出最有成效的工作《深度工作力》等書。所有的書都圍繞一個關鍵詞: 深度(Deep )。而這本 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 也就順理成章地翻譯成《深度職場力》。

先說說這本書的背景故事,紐波特在28歲的時候寫下這本書,那時剛從MIT博班畢業,當時的就業市場很不樂觀,他與妻子都不想離開美國,到較遠的國家去擔任教職,因此,在選擇相對少的背景下,這本書就誕生了。

當時他思索的是怎樣能夠找到一份工作,而且不僅僅是一份像樣的工作,更是一份他會「熱愛的工作?」

有趣的是從這命題出發,他發現卡住了,進而翻轉整個命題,變成「一個人究竟是如何愛上自己的工作?

將問題翻轉之後,發現了一件驚人的事實:幾乎沒有多少人,生下來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這包括書中提到的最著名的例子——賈伯斯(Steve Jobs)。根據書中的描述,如果賈伯斯真的去追求自己的熱愛的事情,他最終可能會成為禪修大師,而不是蘋果公司的老闆 XD

書中還有訪談多位成功人士,歸納出可以指引個人職涯規劃的四個規則。如果你工作上正遇到瓶頸,正在思考轉職或者新的方向,那這本書非常適合做為職涯規劃指南。

▍職涯可以規劃,不能單有熱情

首先,導正一個被大眾誤解的觀念,我們從小就深信著有個叫做「熱情」的東西在等著自己挖掘?

作者認為在個人職涯規劃上,盲目「追隨熱情」是非常「危險」的,這可能會導致我們不斷換工作,甚至開始懷疑自己,導致職場經驗無法持續累積。所以我們是不是常聽到,這份工作很無聊我沒興趣,所以才想換工作的?

正確的觀念應該是從我們擅長的事(ex. 主修、本質學能)延伸去探索其他領域,這本書透過九個案例,提出四個規則來打破這個傳統的「熱情假設」。

 💡 我們要先擅長某些事情,才能預期找到好工作。

這四個規則分別是「不要追隨熱情」、「技能的重要(強到沒人可以忽視你)」、「自主性的重要(夢幻工作的萬靈丹)」與「使命的重要」。下面就順著這四個規則,解釋為什麼這些解決方案很重要、以及如何實作。

▍ 規則一:不要追隨熱情

就如同前面所提及的,在這過度強調「熱情」的世代,大抵概念就是:一個人能否從工作中得到快樂,關鍵在於先找出自己的熱情所在,接著去找符合那個熱情的工作。

而提倡這個假設的名人之一正是賈伯斯(Steve Jobs),他在史丹佛大學給畢業生的演講中說:「你一定要找到熱情所在,這是把事情做得有聲有色的唯一方法。如果你還沒找到,就繼續找,不要勉強、將就。」,但熟識賈伯斯故事的人都知道,會發現其實他真正熱情的東西是禪修。如果你問我,難道後來賈伯斯在蘋果創造的那些奇蹟,不都歸究於他對於這份工作的熱情嗎?

我想我的答案是,賈伯斯的確對工作產生熱情,但關鍵的問題是:究竟該怎麼找到熱愛的工作?

在這本書中提到了兩種心態,非常值得大家去省思:工匠心態(Craftsman mindset )跟熱情心態(Passion mindset),並強調工匠心態才是我們應該去追求的。

  • 熱情追求的是世界給我什麼(What the world can offer you)

  • 工匠心態則是我能給世界什麼(What you can offer to the world)

而另一段非營利組織 ─「未來之路」(Roadtrip Nation),訪問那些「人生充滿意義的人」,希望透過談話的紀錄片幫年輕人找到值得效法的典範。

他們訪問公共廣播電台的主持人艾拉.格拉斯(Ira Glass),追問他「如何搞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以及「如何知道自己擅長什麼」。

格拉斯回答:「電影裡常說,你應該去追夢,但我不信那一套。很多事情是逐步累積出來的。」

格拉斯強調,擅長任何事情都需要時間,他花了很多年去熟悉電台運作,才終於獲得一些有趣的選擇。

💡 關鍵在於,逼自己從工作中學習,強迫自己去培養技能,那是最難的階段。
   很多問題在於,還沒實際去做以前,就想以抽象的方式評斷一切,那是很遺憾的錯誤。

不要一開始就「騎驢找馬」,限定自己想做什麼,混過當下,到最後連驢都不會騎。相反地,應該把當下的工作做到好,做到更好。

▍ 規則二:強到沒人可以忽視你

先舉一個最近鬧很大非常貼切的新聞:「OpenAI大地震 ChatGPT之父「被炒魷魚」震驚科技界」,Altman在AI界就如同作者提的「強到沒人可以忽視你」,同時也完全滿足了這本書作者所描述的各項特質 XD

這裡作者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概念「職涯資本」。要得到夢幻的工作,必須要以自己的「職涯資本」來交換。

所謂的職涯資本就是自己無可取代的工作技能(也就是競爭力),而且必須做到「強到沒人可以忽視你」,才有辦法很容易交換到夢幻工作的條件。

而這個「無可取代的技能」講的就是技能思維,書中也提出許多證據,說明培養無可取代的技能大多跟「天份無關」,跟「刻意練習」有關。這裡提到的刻意練習概念就如同《原子習慣》這本書講的:「我們不能盲目重複做一樣的事,卻期待自己變得突出。追求精通,習慣是必要的,但只有習慣並不夠,你需要的是自動化習慣與刻意練習的組合。

💡 追求技能思維,累積職涯資本

所以不管做哪一行,都別再想「我的工作是不是真正的熱情所在」,而是專心精進自己,把自己當成真正的表演者。

💡 把工作做到「強到沒有人可以忽視你」(So good that they can’t ignore you)

▍ 規則三:夢幻工作的萬靈丹

想要錢多事少離家近,自己可以決定工作的時間與形式,不用看人臉色,這就是大多數人追求的「夢幻工作」。

作者認為夢幻工作的萬靈丹是「自主性」,這個自主性就是必須由前一個規則的「職涯資本」來交換。自主性能讓我們隨心所欲的掌握工作內容及工作方式,是一種打造美好工作的重要特質。

  • 什麼時候該追求自主性?

    作者提供了一項重要的判斷標準:當你能夠證明你的工作成果有市場價值時,才應該考慮追求更多的自主性。簡而言之,以「金錢」作為中立的評估準則,如果你的工作成果無法吸引他人購買,那就不要過多思考自主性,否則可能陷入無法實現財務獨立的窘境。

    另一個自主性的陷阱出現在職涯發展的後期。一旦你積累了足夠的職涯資本,公司會以加薪、升遷等方式留住你,從而限制你追求自主性的權利。

  • 什麼時候時機成熟(可以轉換跑道、換工作)呢?

    在累積足夠的職涯資本之前,因內在熱情而改變方向相當危險(違反第一法則)。然而,一旦職涯資本足夠,你又會面臨公司的阻力,為了避免這兩個陷阱,作者建議在轉換跑道之前,先測試新的方向是否適合自己。

    這就是所謂的「財務可行性法則」,即先證明有人願意為你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支付費用。只有在找到這樣的證據後,才應該大膽行動,追求更多的自主性。簡單來說就是,斜槓是過程,在達到副業收入大於本業收入後,才開始思考自主人生。

▍ 規則四:追求使命

剛踏入某個領域、缺乏職涯資本時,貿然追尋使命是注定失敗的冒險,先累積足夠的專業技能,達到頂尖境界,再透過小規模嘗試發掘自己的使命,才能大舉提高找到使命的成功機率。

這個規則講到如何追求自己職涯或生涯的使命,使生活更滿足。作者建議由「小處著手,大舉行動」。

用一些可承受的小賭注去試誤(Try error),透過試驗來探索各種發展可能性,想辦法開花結果。而小賭注的優點在於損失都不大,一項任務頂多只要花幾個月的時間,結果要不是成功,就是失敗,但無論成敗,都可以獲得重要的意見反饋,指引下一步的方向。

另外,作者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使命」是需要「行銷」的。若要靠一項產品來實現使命,那項產品必須在兩個方面引人注目:

  • 第一:他必須讓人津津樂道。

  • 第二:他必須讓眾人口耳相傳。

這裡提到的概念,就好比是一些個人的Side project或是斜槓的副業,他除了是實力累積外,如果是以商業考量為出發的項目,不能只是自己玩得開心。在透過不同的小賭注,確認正確的發展路徑後,就要反過來思考,當這些項目要商品化時,是否夠引人注目

▍ 後記

這裡有一段小插曲,作者認為:「把工作做對(Work right),比找到「對的工作」(Right work)更重要!

原本看到這段話時,心裡滿滿的不認同,畢竟選擇比努力重要,尤其在台灣產業結構相當以賴科技業為主要的發展,如果套用作者提出的論述,相同性質下選擇對的產業,不管事對於薪資天花板或是職涯能見度與發展,都是會有很大的差異。

而在讀完這本書後,作者是以一個更大的Scope去詮釋這個看法,找到人生目標(Finding a mission)。

找到人生目標這件事是會持續進化且不斷改變的,但前提就是你必須要發展出足夠的職涯資本,也就是 Skills,不斷地精進自己的知識,才有機會去找到自己的方向。

💡 「熱情」來自於深耕和鍛煉,並非與生俱來。沒有下過苦工,你就不可能熱愛工作。

最後,快速總結一下這本書的重點:

  1. 對「熱情」的執著可能是危險的

  2. 必須優秀到無法被忽視

    • 供需法則告訴我們,優秀的工作是稀缺的。為了爭取理想的工作,必須具備珍貴的技能,使自己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3. 不論在哪份工作,都可以透過「刻意練習」積累職涯資本

    • 刻意練習是一種痛苦的過程,但這決定了誰能夠在未來找到更理想的職業。

  4. 藉由瞭解「職涯資本家」的故事,看成功發生之前他們如何累積職涯資本,同時了解失敗案例

  5. 職涯資本的累積是痛苦的,但這是未來擁有更多自主性的關鍵

  6. 要擁有「自主性」的工作,需具備籌碼(職涯資本)和老闆談判的條件

  7. 當你強大到能夠用職涯資本和老闆談判時,老闆可能不願意讓你離開。

  8. 評估職涯資本是否足夠的方法是使用「財務可行性法則」。

    • 自問:有人願意花錢購買你的服務或請你做你想做的事嗎?

  9. 職涯資本最理想的運用是換來一份帶有「使命」的工作。

最後,這本書許多觀念非常撼動我本來的想像。但仔細參照自己的經驗與許多前輩或成功人士的故事,又突然覺得這種觀點也非常具說服力。算是相當適合給現在的自己閱讀&反思。

#閱讀筆記 #B073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理科假文青人不用很努力,但要很認真生活; 透過閱讀沉澱心靈,藉由分享讓彼此成長。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閱讀 | 先問,為什麼?:顛覆慣性思考的黃金圈理論,啟動你的感召領導力

閱讀札記
103 篇作品

閱讀 | 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