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の記事/香港西貢/水徑頂 Shui Keng Teng

風靈
·
·
IPFS
·
這是在禁止下水的萬宜水庫裡的小島。如果要踏足它,要等到旱季。水位下降而出現的陸橋連續兩岸,由此可到達小島。所以能夠登上這島的機會是十分難得的。

行進時間約: 6.5 小時
路線長度約: 8 公里
路線: 西灣亭 → 黃竹坑右源 → 水徑頂 → 黃竹坑左源 → 西灣亭

行程規劃重點及建議

  • 此行目的:水徑頂
  • 根據香港法例,在水塘游泳是犯法的,所以千萬不好為了登水徑頂而游水過去
  • 能否前往水徑頂是由天氣環境決定
  • 綑水塘邊比天然岸邊還要困難,新手/自問身手不好的就不建議前往

前言 — 萬宜水庫的歷史

開始之先,就讓我輕輕描述一下萬宜水塘與水徑頂的歷史,如果已經知道的話可以直接跳去下面章節喔。

在未有萬宜水庫的時候,糧船灣與西貢半島南面之間隔住官門水道,亦即是說,假如我們在那個年代想去花山、白腊走一趟,就要搭船去啦。

非常土炮的概念圖,湊合用一下吧哈哈!

香港地少人多,在6、70年代起,香港人口多,工業發展蓬勃,但水資源並不足夠,要進行制水措施。當時港英政府致力興建大水塘儲水,而萬宜水庫是最後一個落成的水塘,在1970年代建成,由時任港督麥理浩主持開幕禮。

現時的東壩與西壩就是將糧船灣與西貢半島連接在一起,從此就沒有官門水道了。當時這一帶其實有不少村落,例如萬宜灣村、糧船灣村、黃竹坑村等等。水庫落成之後,湖水就浸過村落,所以當時村民們要永遠離開家園,而大部分都是搬去西貢。

中間的平地就是乾涸的黃竹坑,水頂徑在右上方

至於水徑頂,現在就是水庫中的小島(上面地圖的中上方那個),不過昔日是連接西貢半島的一座小山。根據網上找到的資料,以前前往西貢半島東是可以在「水徑」下船,然後有一小路連接吹筒坳。那麼「水徑」指的可能就是通往水邊的小徑,而「水徑頂」可能是指在水徑旁邊的小山,這也許就是名字的由來。

由於現時香港法例禁止在水塘游泳,於是在正常的時間下,是不可能登上水徑頂的(除非拿到許可在水庫上駕船吧XD)但是在乾旱的天氣下,當水位下退,連接兩岸之間的陸橋出現的話...接下來...你懂的。


黃竹坑右源

打開地圖APP,還能看到萬宜水庫裡有「黃竹坑」三個字,應該就是昔日村落的地方吧。而黃竹坑澗就在其北方,即西灣路下面,有兩個源頭(左及右)。走在右源上,路況比想像中良好,沒有一般入澗的侷促,反而是很開揚,一路走落不會有昆蟲問題(雖然也許是季節問題)、光猛,而且不少大石很宜走,不用怕弄濕鞋。

開揚的澗道
即使旱季也有水流

水徑

根據《香港山澗叢集》記載,昔日遊人在水徑碼頭上岸後,沿水徑前往吹筒坳會經過一個景點:黃竹飛瀑。不過現時已浸在水底中,所以這次的行程亦未能見到該瀑...不過一路往下游走,亦能走至下游兩邊甚為寬敞的平原,我們戲稱為「香港肯亞」(聽說要打卡的話,要香港+外國地名才可以)。

估計以前是農地
兩邊也是草地

老老實實,現在也無法用文字去表達當時在現場的感受,人煙罕至的草原、浸沒的歷史痕跡、曾經繁榮的村落、「水徑」的完整面貌之想像,是要在當刻才能感受到。

退到很遠的水塘

萬宜水庫綑邊遊

找到水徑後,踏上老舊殘破的水泥路,走幾十米後,不要爆林,而是轉左往另一邊的岸邊出發,這時可以看到水徑的水泥路被上方的崩塌幾乎埋了。

斷斷續續的水徑階梯
斷斷續續的水徑階梯

來到岸邊就開始綑少少水塘,原以為就像平常綑岸一樣,殊不知其實都有點難度,可能我的平衡感不算是傑出吧。水塘邊是人造的地勢,所以很多崩塌,沙石亦不穩固,很容易落石,不時就會出現大石滾下的情況,所以不好「跟車太貼」。感覺與爬石河一樣,只是這個是打橫走的石河,無依靠之下只能抓住所淨無幾的水徑,慢慢半爬半走地移動到陸橋。

前往水徑頂中,可以隱約看到崩塌下的水徑
扶著僅存的水徑

在小小的陸橋休息的時候,看到有人好像在綑遊萬宜水庫,真是佩服,因為一來應該都幾悶,二來真的很累。不過想著想著,也許他們是以前的村民想回來懷念一番?

這裡不得不提的小插曲,就是小心不要走近岸邊,因為有機會是泥沼,一踏上去馬上全腳都是泥,幸好沒有掉進水裡...(看到有人出事了)

登水徑頂時回望,更清楚看到水徑的路線

水徑頂

終於來到主菜了,在踏上水徑頂的一刻有一種登陸月球,發現新大陸的感覺(也許有點誇張,但我真的是這種感覺),由於是水塘邊,所以仍然都是石河FEEL,不過之後就回復平常的山路。由於近年登水徑頂的人越來越多,所以山路都不算難找。(但還是要穿點林啦)

由陸橋登島中

水徑頂高158米,所以不用很長時間就到頂了,有標高柱遺跡。這裡看到蠄蟝石頂,又以不同的角度看萬宜水庫,又再不禁想「以前這一帶究竟是怎樣的?」

回望剛才綑過來的路
已廢棄之標高柱地基

由於地圖顯示還有路,於是繼續向南走,本來我想在山頂欣賞風景算,但又好奇心使然,所以跟著前往南邊,不過眼看又好像沒有什麼,又回到山頂,準備回程,沿路返回黃竹坑。


黃竹坑左源

來到黃竹坑的分支點,這次選左源回程。相比右源,感覺上水流較少,而且相對上不太開揚(不過比起其他的山澗仍然算開揚),上落也感覺比右源多。臨到最後有較急攀升。最後步行回到西灣亭候車離去。

比較密林的左源

後記

記得之前看電視節目,有播放到村民因為思鄉,所以請來專門研究水底歷史的人,希望可以拍到自己家鄉的一磚一瓦。我也許無法理解他們的心情,但是想像到要永遠離開自己家園,自己家族、歷史的根長埋水底一定很難受吧。現在我們能夠欣賞到萬宜水庫的風光,亦不用擔憂食水的問題時,也要記得背後有一班人付出了什麼...(除了萬宜水庫外,還有其他水塘也是如此)

這次難得的機會讓我可以去到水徑頂,老實說風景不算最美,但若果能知道這一帶的歷史再去的話,一定別有一番風味。所以就其獨特性,還是值得一去的。由於機會難得,一路上都遇到不少慕名而至的人呢!


參考資料

  1. 交通資訊
    (起點&終點)西灣河村巴
  2. 三角網測站
    N/A
  3. 其他資料
    天行足跡
    香港山澗叢集(線上版)
  4. 參考書籍
    《變遷中的香港郊野》著:陳溢晃
(註:原文曾上傳至我的自架網hikerkaze.com,現已關站,唯圖片仍然使用當時上傳的,所以圖片上仍然有水印,我懶得重新再整理一編了XD)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風靈喜歡寫:爬山、出國遊記、閱讀感想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閱讀筆記/《鯨吞億萬》

雜談/電腦壞了

雜談/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