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女球迷,別再教我什麼是越位了好嗎?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又到了各大新媒體蹭熱點的時候。各種“教女生看球”攻略層出不窮,刷一遍微博,就有5條在給女球迷普及越位,3條在給女球迷推銷世界盃最帥的10張臉,還有18篇“女生陪男朋友看球指南”,全都是傻瓜科普,有的還錯誤百出(那位說義大利帥哥多的營銷號,你看看今年世界盃有義大利麼!)。
在許多人眼裡,女性和足球的關係相當微妙。大多數人在我自稱球迷之後都會略微驚訝“你是女的,也看球啊”,甚至生出“你真的看得懂嗎”的疑惑。在他們眼中,所謂“女球迷”就是世界盃的時候看帥哥、湊熱鬧的存在,對足球一竅不通,甚至和“偽球迷”形象直接掛鉤。
但另一方面,與足球相關的電視和網路節目、乃至紙質媒體,又都充斥著女性的形象——不過是供觀賞的那種。經典的形象,是幾個男性解說員或者主持人進行點評,背景裡站著幾個衣著“簡單”的小姐姐負責抽獎。或者稍微好一點,是把“看熱鬧”的女性請進演播室扮演捧哏,當然長得好看也比懂球重要。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奇怪現狀?為何在大多數運動都在努力實現平等參與、至少是平等觀看的今天,女性卻總是被“第一運動”足球邊緣化?
“有毒的”男性氣質
雖然作為球迷,我對足球運動整體抱欣賞的態度;但客觀來講,作為一個女性,我又很容易感到足球運動在價值上對於女性的排斥。
在足球領域,特別是一些傳統上強勢的國家(例如英格蘭、蘇格蘭、德國等),常常會強調“硬漢”“鐵血”“勇猛”的風格,而對“娘”和“陰柔”唯恐避之不及,“踢球跟個姑娘似的”可謂是對一個足球運動員最大的侮辱。場上違反規則的衝突和爭執,時不時會有人叫好;而一些球員處於本能的自我保護的動作(例如被鏟之後順勢倒地),也會被噴為“假摔”,仿佛一定要斷腿見血才是真爺們兒。這是一種“有毒的男性氣質”(toxic masculinity),不僅過時,還會對男性自己造成傷害。
這或許與足球運動本身有關,需要大量爆發力和體力的運動,男性會有更強的優勢;也不可否認,職業層面的競技,男足比女足的觀賞性要更強。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足球運動對於“娘”的排斥,也源于它的文化標籤,儘管這些標籤現在已經過時了。
現代足球運動誕生於1848年的“劍橋規則”,這種被貴族階層“馴化”的平民運動曾被用於男校,培養男孩子們的健康體魄和規則意識。而在英國的工人階級崛起之後,足球又迅速回到了廣大勞動群眾的懷抱中,並被傳播到世界各地。至少在英國和英聯邦,比起更為“紳士”的網球、板球、橄欖球,足球都和工人階級、移民勞工等群體關係密切,而又尤其流行於這些階層的男性群體裡。傳統上,這個群體信奉英勇、果敢、吃苦耐勞,然而卻難免粗魯野蠻,對於第二性充滿輕蔑。這些一個多世紀前的階層標籤,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的,都和足球聯繫在了一起,哪怕跟運動本身的體力要求無關(橄欖球的身體接觸更為頻繁、激烈,但卻是“紳士運動”)。乃至足球走向大眾化和商業化的今天,這些過時的標籤卻依然存在。
同樣,足球圈也是恐同最嚴重的體育圈子。在數量龐大的男性足球運動員群體裡,公開出櫃的鳳毛麟角,出櫃者通常也會面臨著極大的社會壓力。對女性氣質的排斥,導致了對性少數的難以容忍,哪怕性向與球技根本沒有關係。(當然,在體育領域談論性少數需要處理大量其它問題,但足球領域的情況依舊比其它運動更嚴重。)
相應的,女性在足球世界總是處於被觀看、被物化的地位——女球迷要不就是美貌作為男性觀賞的物件,要不就是無知的局外人。在男性為主的論壇和社區,對女球迷的外貌和情感狀態品頭論足成為了常態,輕佻、輕蔑、不尊重的言論隨處可見,許多女球迷甚至要2將性別標為男性才能正常參與討論。
總之,厭女、恐同、物化女性,可謂是“有毒的男性氣質”在足球界投射的三大表像,也時不時地作用在女球迷身上。
在足球領域被邊緣化的女性
在男性氣質受到極度追捧的足球領域,女性被邊緣化是在所難免的。每個運動按理說都有懂和不懂的人,但卻很少有人像足球一樣,把偽球迷和女性直接聯繫起來。女性被刻板印象化,和女性在這個領域的邊緣地位可以說是互為因果。負面的刻板印象讓參與的女性少,而缺乏代表的現狀又加強了這種刻板印象。
解說就是一例:你極少見到女足球解說、甚至女運動員嘉賓,而在其它體育運動裡已經相當普遍了。在職業足球領域供職的女性也少得可憐——在籃球領域,前 WNBA 球員貝基·哈蒙(Becky Hammon)已經成為了馬刺助教,但足球教練席上幾乎還是清一色的男性;德國女裁判比比安娜·施泰恩豪斯(Bibiana Steinhaus)直到2017年才成為歐洲五大聯賽第一個女主裁;2015年,當切爾西的女隊醫和主教練穆裡尼奧產生衝突的時候,相當多的人都用她的女性身份做文章,認為她“不稱職”。女解說、女裁判、女教練總是難以擺脫“女”的標籤而被另眼相待,這與能力無關,是被歷史積累的偏見所篩選的結果。
在這種環境下,女球迷群體又是真實存在的。在英國,去現場看球的英超球迷,有多達25%是女性。一項關於女球迷的大樣本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的女球迷愛上足球,並不是因為陪伴侶,很多都和男性一樣,在年少時與家人和朋友一起看球而變成球迷;她們對於足球的瞭解也並不遜于男性球迷。但是,有一半以上的女球迷表示,在看球的時候體驗過各類性別歧視,例如質疑她們的球迷身份、被“強行科普”、開不合適的玩笑等等,有8.5%表示曾經在現場遭遇過“對自己的身體的多餘關注”甚至是騷擾。
在國內,這樣的現象似乎更加嚴重一些。國內職業聯賽發展晚,社區支持基礎薄弱,球迷更多的是以愛好者的形式存在,而這種愛好一開始就被打上了男性刻板印象的標籤,並且在商業化的選擇中愈演愈烈——跟足球相關的消費都是面向男性受眾設計的,比如足球網站頁面上穿插的各類性感美女。然而吊詭的是,中國足球在國際上的聲譽,卻是由“鏗鏘玫瑰”女足承擔的,但這些仿佛和女球迷沒有絲毫聯繫,女性整體依然和足球的文化標籤不相容。這並不是正常的現象。
多元化,讓更多人快樂看球
有人會覺得,足球本來就是男性主導的運動,強調女性的存在並不合理。但這個論斷就有問題——場上踢球的都是年輕、健壯的人,那麼是否老人、小孩、胖子和瘦子也不配看球呢?足球領域中,歐洲、拉美十分強勢,那麼亞洲人是否就不配參與?現代的職業運動雖然極其精英化,但與大眾參與的全民運動脫不開干係。在巴西、德國和英格蘭,街頭踢球的不只有小男孩,還有相當多的小女孩,媽媽帶著女兒去看球也非常普遍。無論性別和出身,樂於參與的足球人口和社會氛圍正是足球發展的所謂底蘊。
況且,誰會跟女性的錢包過不去呢?足球商業化走到了今天,賺錢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只有不到10%的女球迷認可“性別歧視是足球的一部分”,大部分對此表示反感。即使考慮到現實利益,售賣性別刻板印象都不是什麼好主意。
而文化標籤也並不是不能改變的。在美國,足球運動近年來也開展得如火如荼,而參與者中很大一部分是女性。被打上“硬漢”標籤的變成了美式足球(美國人稱 Football),成為了男孩兒們爭相參與追捧的對象;而他們口中的Soccer 反而變成了更加“陰柔”、需要技巧和團隊協作的運動,有著大量的女性參與者。
女球迷和男球迷不應該有本質區別:親身參與一項運動,為自己喜愛的球隊或者球員呐喊助威,欣賞運動的美和激情。觀賞這件事,本來就不應該和性別掛鉤;乃至是看什麼、怎麼看,也是每個人的自由。男性可以像欣賞史泰龍和施瓦辛格一樣、欣賞球員的外表嗎?當然也可以,這也並不是“女球迷”的標籤。其實,不論男女,每個所謂的“真球迷”,也都是“偽球迷”開始慢慢瞭解足球,領悟其魅力,靠性別辨“真偽”,完全沒道理。
說實話,在我看球的過程中,認識了許多平和、開明、不對我另眼相待的男性球迷(甚至可以說是大多數),讓我看到了作為球迷、而不僅僅是女性球迷的自己。喜歡足球,並不代表著我接受了它性別歧視的現狀,而是我願意它變得更包容、更友好,不論性別、性向都能參與進來。
還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女球迷嗎?去俄羅斯看球的中國球迷,有一半以上是女性。還認為女球迷什麼都不懂嗎?你大概只是想借著足球的舊標籤,維持你脆弱的男性優越感而已。
参考文献:
Kian, Edward M., et al. "Homophobic and sexist yet uncontested: Examining football fan postings on Internet message boards."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58.5 (2011): 680-699.
Jones, Katharine W. "Female fandom: Identity, sexism, and men’s professional football in England."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25.4 (2008): 516-537.
BBC iWonder: Is football a woman's world? http://www.bbc.co.uk/guides/z8pvhv4#zywmdmn
Fans for Diversity: Women at the match, fsf.org.uk
This Fan Girl, thisfangirl.com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