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為什麼立法院的吵吵鬧鬧,也是對於社會的一種貢獻?

至晟
·
·
IPFS
·

6 月至 8 月,是立法院的休會期間。但以下所說的問題,和立法委員是不是無會可開,沒有什麼關係。

社會上的絕大多數人,其實並不瞭解國會,乃至於整個政府的運作模式。若請教民眾對於立法院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我想有不少人的答案會是喧鬧、叫囂與打架。

民眾對於立法委員的負面觀感其來有自,早就不是什麼秘密。但事實上,那些在新聞媒體和社群網站傳載的口角片段,不過是佔了立法院一個會期中的極小部分罷了。然而也就是這些片段,建構和主宰了民眾對於立法院整體的觀感與印象。

這當然不是好事。但現代人過的如此忙碌,又有誰有辦法能真正如實地去觀察、紀錄及評價那些代議士在國會殿堂中的所作所為?

因此,講起來古怪,我還是得說,多虧了那些吸引眼球的吵吵鬧鬧(你要說它是作秀我也沒意見,但作秀的理由不就是希望我們看到嗎?),民眾才得以關注到那些我們好像應該要關心一下的政治議題。在此,良好公民除了每二年出門投票之外,看似也善盡了民主體制賦予我們的煩人義務。

與此相關,在政治學上,有兩個名詞還蠻重要的,第一個叫「 政治課責」,另一個則叫「議題投票」。望文生義即可知道,民主機制的良善運作,必須建立在公民社會對政治實務的關切和督促上。民眾要怎麼知道有沒有所託非人?你家代議士的品質好壞,當然只有自己能幫自己驗收。在此前提下,立法院的吵吵鬧鬧,從幫助國人瞭解政治議題的角度來說,儘管程度極度粗淺,但應該還算是有些功勞的吧。

不然試著回想一下這一會期的立法院(第九屆第五會期)好了,你有印象立法委員做了什麼嗎?我猜,軍人年改和空污法修正案或許會最先被想起,但還有其他成果嗎?事實上,這個會期(不包含臨時會),立法院總共三讀通過了 73 個法律案。

若有辦法統計的話,法案的爭議程度和民眾記憶點間的正相關比例應該高的可怕。

看到這裡,如果你覺得這種論述的基礎實在薄弱,那不妨「比較」看看下面的例子吧。

據新聞所述: 「勞動部(2018 年) 6 月召開勞動基準諮詢會,討論文化部、交通部、農委會等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申請十行業於特殊狀況排除七休一適用,…… 包括新聞廣播電視業、屠宰業、船務代理業、船舶貨物裝卸承攬業、船舶理貨業等 10 行業、六種情況鬆綁七休一。」

而後,同年的 8 月 6 日, 也就是不到 3 個月的時間,勞動部正式公告有 9 個行業將可鬆綁七休一規定,勞工最多可連上 12 天班 。截至 7 日, 目前已備查實施例假安排例外調整總計有 77 家企業、受影響的勞工為 5 萬 1,223 人次。

往事只能追憶,換下一個例子看看。

據報導:「 國發會代外國商會向勞動部提出申請,擬將薪資水準在公司前 15%的具管理職勞工將納入責任制勞工,排除《勞基法》工時與例假日的限制。 勞動部預計將在 (2018 年 8 月)9 日上午進行討論, 屆時若通過,粗估全台有 7 萬名白領高薪勞工將受到影響。」

其實,政府擬將七休一規定放寬的過程中,也不乏有相關工會試圖阻擋,然而在國家機器面前,結果只能是狗吠火車。那麼,此次嘗試放寬責任制的結局,有可能會不一樣嗎?更重要的是,學者專家和一般民眾對此提出的不同意見,有機會在過程中被重視嗎?在立法委員決議範圍外的政治議題,真的有空間,或是有任何討論(更不用說理性論辯)的平台存在嗎?

更不幸的是,上面兩個重大勞動議題,在最近曾有機會走入各位的眼簾?

立法院的吵吵鬧鬧當然值得被檢討,但很多不在立法院層級處理的政治議題,只怕連被民眾悉知、討論、記憶、怒斥或勉勵的機會都沒有。而那些漏網的大魚,該如何被民眾加以「 政治課責」?又如何以此「議題投票」呢?

一眼瞬間,事情總是這樣過去的—政治場域進行的,報紙和網路新聞不一定有報;報紙和網路新聞有報的,電視台不一定有報;電視台有報的,民眾不一定有看。

所以說,這篇文章若可以藏住情緒,那肯定會是無奈。要如何團結公民社會,強化其對於政府的監督和影響力?看著每天盡是鳥事,卻無能為力的新聞一再發生,這問題太大,我也沒有答案。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