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熱議!基本收入你不可不知的五件事(上)
美國前總統 Barack Obama 表示:「基本收入是否為正確的模式,或能否被大多數人接受,將會是未來 10 年或 20 年人們辯論的重點。」
無條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or Universal Basic Income,亦稱全民基本收入,以下簡稱:基本收入)在近幾年可說是席捲歐美大陸,不但在芬蘭、加拿大、荷蘭、印度、肯亞和納米比亞等國家實行過或正在進行官方的試驗計畫,連奉資本主義為圭臬的美國, 2020 年民主黨總統初選也出現一位台裔候選人楊安澤(Andrew Yang),以此作為主要政見,提議每人每月發放 1,000 美元的基本收入,掀起社群一股討論熱潮,一舉搶下黨內首場辯論的入場券。
一、什麼是基本收入?
一般認為,基本收入這個概念最早可追溯到英格蘭哲學家 Thomas More 在 1516 年出版的《烏托邦》(Utopia),該書試圖描繪了一個美好國度的理想藍圖。
而根據致力推動基本收入的全球性組織 Basic Income Earth Network(BIEN)的定義,基本收入為「不須審查、不附工作義務、無條件、定期發放給所有個人的現金給付」。目前在國際上比較相似且正在實施的制度包含美國阿拉斯加州的永久基金(Alaska Permanent Fund)和中國澳門的現金分享計劃(派錢)。
二、現在為何要談基本收入?
2017 年,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一份報告〈失業與就業:自動化時代的就業變遷〉(Jobs Lost, Jobs Gained: Workforce Transitions in a Time of Automation)預測,未來 60% 的職業,至少有 30% 的工作會被機器取代;到了 2030 年,全球有 14% 的勞工(3.75 億人)將被迫轉換工作。
另外,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在 2018 年的〈未來就業報告〉(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更指出,2022 年時,機器人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將提高為整體的 42%,屆時全球將有 7,500 萬人面臨失業,但也同時會創造 1 億 3,300 萬個新工作機會。
然而,自動化帶來多少新職缺並不是重點,真正關鍵的是,我們該如何訓練被淘汰的勞工銜接上新的工作?像是將一位原本在生產線上的工廠工人,訓練為未來產業需要的軟體開發和大數據分析人員,可行嗎?
回顧政府過往在職業訓練上的成效,似乎很難相信台灣有辦法渡過這波大規模的失業浪潮。另外,一旦失業人口暴增,經濟也勢必會遭到重創。當人民沒有賺錢,就會減少消費,連帶抑制了生產,最終就會打擊到經濟發展,形成惡性循環。
除了高度自動化帶來的失業問題及經濟問題外,貧窮、貧富差距、社福體系、教育落差、性別平等、官僚主義、少子女化等議題也是基本收入的倡議者所關心的,歐洲議會議員甚至曾排案討論,呼籲大家認真考慮基本收入此一政策。這些倡議者相信,無條件基本收入正是上述種種問題最好的答案。
三、有哪些國家已進行試驗?
全球已有諸多國家正在進行、規劃或高度專注基本收入相關試驗。下表則為目前四個「已經完成」基本收入相關政策試驗的國家,筆者也將簡單說明這些試驗究竟為當地民眾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改變。
我們可以發現,在納米比亞及印度兩個相對貧窮的國家,基本收入的濟貧效果十分驚人。
在政府效率低落、社福體系不彰的情況下,只要直接給予大人及兒童微薄的現金給付,不但能節省下龐雜的行政成本,也更有效地解決貧窮問題及其衍生的醫療、犯罪、營養健康、教育,甚至對於當地的經濟發展及性別平等也發揮相當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相對富裕的加拿大和芬蘭,考量到政府的經費有限,因此其試驗的方法便和上述兩個國家稍有不同。
加拿大的試驗類似「負所得稅制」(Negative Income Tax),也就是劃下寬鬆的貧窮線,並給予差異化的補助額度,來同時達到扶助貧困與鼓勵就業的效果,或可理解成針對低收入者的「退稅制」。
芬蘭則是希望基本收入能將失業者從昂貴又產生福利依賴的救濟制度中解放出來,因此僅針對失業者進行抽樣試驗,以瞭解基本收入是否有提高就業意願的效果。初期的研究結果顯示,基本收入並無法降低失業率,值得一提的是,也沒有請領者因此好吃懶做。
最重要的是,基本收入對於國人健康和教育品質的提升,在所有的試驗結果中均有一致的表現。
本文亦刊登於 未來城市@天下: 美台裔總統參選人楊安澤政見「每人月發三萬」 為什麼特斯拉老闆支持?|「無條件基本收入」必知五件事(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