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種日子
前言
當流量至上,質素脫勾
每次打開 Netflix,都習慣直接略過所有排行榜,無一例外。排行榜只能顯示當下觀賞人數最多的節目,卻無法反映節目質素。縱使觀影口味很個人,卻不等於衡量節目內容好壞的客觀標準完全不存在。不過就算無視排行榜的推介,將時間集中花在尋找「滄海遺珠」之上,要找到心儀的節目也相當困難。其中最大阻力就是串流平台實在太會投其所好了,當所有推介都環繞著自己的觀看紀錄,就連節目縮圖都由你最常觀看的影視明星製作而成,要跳出這個演算法框框殊不容易。
不少媒體平台一直以來都相當依賴廣告,平台巨頭 Facebook 都不例外,雖然不少人視之為內容墳場,認為平台早就雜草叢生。由於廣告往往愈多人接觸到就愈好,結果在廣告主導下,平台追求流量似乎理所當然,反而平台內容質素如何,相較之下就顯得無關痛癢,以致最主流、最多人追捧和討論的內容就僅僅只是最多人看而已。
如何種日子
主流以外的選擇
之前朋友推介《種日子的人》,著我有空看看。作為長期生活在香港這片石屎森林的都市人,鮮有憧憬鄉居生活。縱然明知道生活形態變化萬千,對生活的想像實則相當狹隘。
《種日子的人》記載了台灣作者陳慶祐遠離繁繁囂,到新竹開始鄉居生活後長達十年的日常點滴。看著一篇篇日記,見証作者由買地、起屋、栽種居所附近的一草一木,到後來懂得和大自然相處,春夏秋冬各有不同節目:播種、嫁接、插枝、除草,收割,漬製⋯⋯連帶自己也對務農多了點認識。偶爾下班在在餐廳用膳時,想到作者一手一腳將種子慢慢化為桌上的一道道佳餚就覺得神奇,明白箇中滿足絕非自己眼前那一蹴而就的晚飯可比擬。
書中作者和病危愛犬的相處片段特別令我印象深刻。為了讓狗狗能夠活得有尊嚴,作者選擇「不積極治療」,寧可把握時間帶牠游山玩水,一同欣賞花開花落,也不想牠用藥後整天臥病在床,了無生氣。假如主流所謂的幸福是指銀行存款數字節節上升,那這種令人看得出神的另類鄉居生活又是甚麼?難道就單純只是身心勞動,一種出世的生活方式?
靈魂所在的地方
大都市和鄉下地方的靈魂一樣嗎?
賴其萬是一位麻醉科醫師,他和《種日子的人》的作者陳慶祐一樣,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沒有在大城市任職,反倒到偏遠地區的醫院擔任麻醉師,過著半農半醫的生活,並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寫在臉書一個名為「麻醉藥師靈魂所在的地方」的粉絲專頁上。後來文章結集成書,也推出了電子版本,令對岸的我得以接觸到另一個全然陌生的領域。
在鄉下擔任麻醉師,由於人口不多,病患幾乎都是認識的人。同一時間,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醫院往往只能盡人事而聽天命,盡可能救活每一個人。結果,看著熟悉的身影一個個離去似乎無可避免,只能接受,令作者不禁常常自問:假如身處的是大醫院,人手、設施和相關配套都充足的話,他們的命運很可能就截然不同⋯⋯
賴其萬在書中提到《國家地理頻道》曾對飛行安全做過一系列影片,指出飛行安全之所以能夠進步,其中一個關鍵是意外事故以及後續檢討,繼而可以針對問題對症下藥,避免類同事件。看著熟悉的生命從自已指縫間流走也許難過,但會不會正正因為有這些難忘而痛苦的經驗,下一次就能更有較運用緊拙的資源,拯救更多生命?
後記
有朋友說過,目前為止網誌的文章都稍嫌另類,假如想迎合市場,也許講解不同設計案例就好。更何況設計案例永遠都講不完,犯不著要費煞思量,苦苦思索網誌題目,還落得吃力不討好的下場。於是我想起了《種日子的人》和《麻醉藥師靈魂所在的地方》的兩位作者,他們也許不是沒有想過隨波逐流,只是最終他們都選擇了遵從自己內心 —— 一種自己認同的生活方式。反而選擇本身是主流抑或小眾,關係都不大。
Be yourself; everyone else is already taken. Oscar Wilde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