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Peter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產品專案的起手式

Peter
·
·

最近,我有機會跟不少產品經理共事、交流。

我發現,有蠻多產品經理朋友,接到產品專案後,第一件事就是去找產品團隊(包括設計師、工程師)討論「解決方案要怎麼做」。

這讓我想到職涯早期的自己,也有著一樣的「起手式」,即直接跳入解決方案(Jumping to Solutions)。這可能是個思維的慣性,想趕緊「解決」這個問題。

然而,這個思維的慣性,往往並不能幫助我們打造好的產品。

今天想跟各位聊聊,我認為比較好的產品專案的起手式


1. 產品團隊追求的是什麼?

在討論起手式之前,我們可以先釐清一下產品團隊追求的目標是什麼,這會影響起手式的不同。

我認為產品團隊要追求的是「最大化產品的成果與價值」

過去幾年,一直都有兩種不同類型的產品團隊。

  • 一類被稱為成果導向(outcome-driven),重視團隊產出的商業成果與價值。

  • 另一類是被稱為產出導向(output-driven),重視團隊產出的數量,也有人戲稱為 feature factory,即專門產出功能(feature)的工廠。

  • Product vs Feature Teams

在網路軟體產業順風順水的那些年(大約從 2008 金融海嘯,到 2022 量化寬鬆結束),成果導向絕對是最主流的論調,如果團隊沒有奉這個為圭臬,蠻容易被貼上二流的標籤。

然而,在 2022 景氣反轉之後,科技業開始裁員,並重新省視團隊的效率(例如 Meta 稱 2023 為效率之年),主流的論調開始轉變成「成果與產出並重」。

我們做個比較:

  • 如果只重視成果但不重視產出,產品團隊追求的會是「慢慢地最大化產品的成果與價值」

  • 如果既重視成果也重視產出,產品團隊要追求的則會是「有效率地最大化產品的成果與價值」

好,看到這,我們可以知道,不管時間的演進如何,重視產品的成果與價值,仍是絕大多數產品團隊所追求的。



2. 產品專案起手式- 產品思維思考框架

接著,我們就來看看,怎樣的思維慣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容易達成「最大化產品的成果與價值」這個目標?讓我們可以做正確的事(Do the right things),而不是只是把事情、任務做完(Not just get things done)。

如同我稍早提到,我在職涯的早期,慣性思維是拿到一個專案後,會直接跳入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而這樣的慣性,在我剛到海外軟體科技公司工作時,遭遇了大量的衝擊。

當時,在產品專案上,不論是產品團隊的同事、主管、還是跨部門的協作夥伴(行銷、客服等),他們最常問我的前幾個問題,不是「這件事要怎麼做?」,而是「為什麼這件事情重要?」「它解決了哪些使用者的什麼問題?」

而我一開始真的是啞口無言,因為根本壓根兒沒有想過這些問題。

這樣的衝擊給我蠻大的反思,於是我開始跟很多產品同儕請教,也開始閱讀大量的產品管理文章。我才知道,一個以「成果導向」的思考方式,應該是這樣子

  1. 商業目標:先思考最終想要達成怎樣的成果。

  • 為什麼這個專案重要?它屬於公司的哪一個策略與方向?

  • 它帶來的商業價值為何?

  • 它帶來的使用者價值為何?

2. 目標使用者的問題:從使用者與問題出發。

  • 這個專案(通常有一個粗略的點子)中,有哪些不同的使用者種類?

  • 這些不同的使用者種類,他們有著怎樣的問題?

  • 這個專案會專注在哪一種「特定」的使用者類型?選擇的原因是什麼?

3.解決方案:有哪些解決方案,可以解決使用者的問題

  • 有哪些可能的解決方案

  • 這個專案會選擇哪一個解決方案?選擇的原因是什麼?

產品經理會跟團隊討論出幾個可行的方案,接著,會進行排序,選擇出最有機會達成「商業成果」的方案。

各位有沒有發現,直到第三步,我們才開始討論可能的解決方案呢?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直接跳入解決方案,那是不是很有可能我們的解決方案,沒有對齊「商業成果」,也沒有解決「使用者在意的問題」。

我自己常會使用下圖的方式,讓我把使用者、使用者的問題,與解決方案連結起來,確保我提出的解決方案有解決使用者的問題。

從使用者的問題出發


4. 產品驗證:我們怎麼知道解決方案有解決問題,並達成商業目標?

  • 我們的假設是什麼?

  • 我們怎麼驗證這個假設?

任何未經驗證的事都是「假設」,因此需要設立假設,再透過測試、A/B 實驗、或是產品上線進行驗證。

我們可以用下方的 If […], Then […] Due To […] 的語句來撰寫產品假設,If 接的就是我們會做的解決方案,Then 接的則是預期看到的成果,即產品指標。

產品假設的寫法


用「產品思維」思考框架作為起手式,我們可以確保產品有對齊商業目標、有解決使用者的問題。



3. 進階- 戰略思維的思考框架

以「產品思維」思考框架作為起手式,可以確保我們打造出「有使用者需求」的產品。

但這個框架沒有探討的問題是:

  • 這是否是個值得解決的問題?

  • 我們的產品是否比競爭者更優秀?

這些問題都是跟「市場」相關。沒有考慮這些問題,產品在競爭的市場可能無法勝出。

戰略思維,是產品思維加上「綜觀市場」的能力。

它可以幫助我們打造的不只是有需求的產品,還會是勝率較高的方案。

要打造出勝率較高的產品方案,要需有好的產品策略。什麼是好產品策略的核心,各位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幾篇文章。

用「戰略思維」思考框架,我們可以確保產品有解決「值得解決的問題」、有提出「比競爭者更好的產品」。

當然,因為加上了「市場」這個維度,產品經理要考慮的面向就多出許多,而產品團隊要做的任務也會多出許多(如市場研究、競品分析等)。這也是為什麼要打造出勝率較高的產品,一直都很具挑戰性。

在實務上,我會根據對使用者與對市場的理解程度,判斷出接下來要進行的任務是什麼(如下圖)。

透過此表判斷優先該做的任務為何




4. 付諸行動

要怎麼在工作中,實踐產品專案的起手式呢?

要能在日常產品專案中,建立好的思維,你可以透過 PRD template 來幫助你(參考好的 PRD 的關鍵),你可以試著跟團隊一起設計出有產品思維、戰略思維的 PRD template。這可以幫助你在寫產品文件時,有思考框架來引導你。

謝謝!我們下個月見!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