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林茲電子藝術節(一) | NFT 在林茲

豆泥
·
·
IPFS
·
歐洲數位藝術策展人如何看待 NFT,林茲電子藝術節或許給出了一點暗示。

歐洲數位藝術策展人如何看待 NFT,林茲電子藝術節或許給出了一點暗示。

FAB DAO 百岳計畫這次獲邀前往林茲電子藝術節展出。布展告一個段落,林茲電子藝術節也進入第三天,終於有時間靜下來寫點東西。在文章開始之前先滅個火,縱使我努力讀完今年的電子藝術節手冊、厚重的作品圖錄,又讀了林茲電子藝術節 40 年史(Creating the Future 1979-2019),在這數月之間與台灣數位藝術家、林茲官方總計有數十場以上討論,我仍沒有自信界定「數位藝術」或「電子藝術」範疇,或許電子藝術節是一個每年都在突破自我邊際的慶典,所以以下討論將嚴重涉及主觀感受。那麼就從我最熟的 NFT 類別的作品開始吧。

百岳計畫於林茲展場一角,文策院攝影

林茲電子藝術節今年的主題為「Welcome to Planet B」(歡迎來到替代行星),整體基調顯的有些復古,非常強調永續(Sustainable)、韌性(Resilience),不論參展作品是推測設計還是實際行動,基本上圍繞著如何讓環境/社會/個人能夠有共融發展的可能。於此同時,在數百件展出作品中,林茲電子藝術節這次「只有」四件 NFT 作品參與展出,很明顯可以看出策展方/機構方正有意識地迴避 NFT 議題。(編按,其實總共有五件作品展出,將於下一篇文介紹第五件。)

Welcome to Planet B,本日主視覺封面人物(官方攝影)

另一方面,NFT 藝術界的知名策展人 Anika Meier 於林茲電子藝術節開幕期間,同步在林茲舉辦 Art NFT Linz,以展覽與論壇雙軌形式同步進行,論壇講者不乏林茲電子藝術獎(Prix Ars Electronica)歷屆得主。這些過去的得主因使用 NFT 獲得市場成功。Anika 便是語出「Artists are Collectors, Collectors are Curators, Curator are Gallerists, Gallerists are all gone」的那位策展人。去年此時,全世界正迎來史無前例的 NFT 狂潮,而今年加密貨幣市場迎來看不見盡頭的熊市。2022 林茲電子藝術節與 2021 年比起來,有關 NFT 的工作坊減少許多。Art NFT Linz 身為平行活動,頗有叫戰意味。

Art NFT Linz 展覽主視覺.豆泥攝影

我們可以合理推測,活動主辦方與過去參與活動的藝術家,很可能有非常迥異的觀點。而在這兩天的接觸過程中,電子藝術節的觀眾許多有 NFT 經驗,或甚至本身便是 web3 從業人員。為何林茲策展方迴避對於數位藝術界而言,很有可能是「房間裡的大象」,我們可以從一些蛛絲馬跡中推測。首先我們從參展作品開始,先做一個流水式介紹。


這次與林茲 NFT 有關的四件作品,分別為藤幡正樹的《Brave New Commons》、衣索比亞藝術家 Yatreda 的《Strong Hairs》、先前我寫過文章的衛星電視《TeleNFT》計畫與我們 FAB DAO 實踐的《百岳計畫》(Project%)。前兩者分別獲得互動藝術類的榮譽賞提名(Honorary Mentioned)與數位社群類獎項(Award of Distinction)。四件作品,總計以太坊兩個、Polygon一個、Tezos一個。

《Brave New Commons》為資深數位藝術家藤幡正樹將 30 年前塵封在 Apple II 電腦裡的作品重新挖出來變成 NFT,並且使用目前去中心金融(Defi)界已經非常熟悉的公式「x*y=k」來為自己的作品定價。第一件作品名為「tmp」,為一團曲線,開價一百萬日圓,若只有一人購買,則這人必須花費一百萬元收藏,而若有多人購買,則大家共同負擔這筆錢,而「tmp」的版數相應提升,最後有數百人參與收藏。除了展示作品之外,藤幡正樹也於活動期間邀請克卜勒大學(JKU)的經濟學教授與談,討論 NFT 世界與公共財議題,席間砲火隆隆,煙硝味從講者對談延燒到聽眾之間。此作品發行於 Polygon 鏈。

Brave New Commons

而《Strong Hairs》將具有獨特髮型的衣索比亞民眾製作成 360 度迴轉影片上鏈。在衣索比亞,每個人獨一無二的髮型在社會中象徵個人身份(identy),髮型除了作為個人美學基準,也作為社會溝通媒介。 Yatreda 將《Strong Hair》發行在以太坊區塊鏈的 Foundation 平台,交易量已經超過 250 顆以太幣。其中 10% 收入將用於衣索比亞文化保存用途。這是貨真價實的真人 PFP(Profile Picture)

Strong Hairs

《TeleNFT》邀請將近二十名數位藝術家在 Tezozs 區塊鏈參與共創,以極低的像素點素繪圖,並以古老的 teletext 技術將作品投射到德國與奧地利的衛星電視中,觀眾只要將節目資訊打開,衛星節目的水平掃描線便會出現 NFT 圖樣蓋在既有節目影片之上。這次《TeleNFT》參與林茲電子藝術節,也特別發行新作品,並且與奧地利電視台 ORF 合作,讓作品得以投射到 ORF 節目之中。BTW,ORF 為林茲電子藝術節的早期精神指標,第一屆林茲電子藝術節,便是由 ORF 於 1979 年進行聲音之雲行動(Klangewolke),於全城強力放送布魯克納之交響樂,使用者只要打開收音機,就可以全城同心聆聽同一段音樂。

圖為黃豆泥與 TeleNFT 合照很開心的樣子,因為黃豆泥在 TeleNFT 上架那一天便收藏了全套,果然沒看走眼!

我與 TeleNFT 合照.LTY 攝影

而我們 FAB DAO 此次以《百岳計畫》(Project %)受邀參與林茲電子藝術節。百岳計畫除了匯集台灣已經深入 NFT 世界的數位藝術家進行創作之外,也包含以台灣民間為主的去中心治理、非營利實踐,並且正在進行到一半。百岳計畫有實際的金流,也有去中心治理過程,同時有繁複的前期行動案例。百岳,一方面是數位藝術家對於山岳的凝視,另一方面是眾志成城的概念。

百岳計畫現場

以上四件作品分別探討數位藝術之價值共識、非物質文化遺產上鏈、新舊技術交匯、未來藝術與社會行動主義(這是官方為百岳計畫下的標題)。雖然四件作品方向不同,或許可以看到交集 — 社群與代幣之間的關係再塑造。林茲官方並不是不願意討論 NFT 作為媒材產生的效應,而是刻意迴避前面這一年資本市場的熱潮、環境影響等爭論。

而從前兩項作品的評審團陳述可以看出端睨。這次電子藝術獎申請者有非常多 NFT 相關作品,但 Brave New Commons 之所以獲得提名,原因在於正樹先生反轉了經濟價值的討論,將彷彿數位考古的作品上鏈進行經濟實踐(雖然經濟學教授稱之為 Digital Junk,並且對數位時代的電子正本感到不以為然)。

在藤幡正樹的討論會上,觀眾自然分成兩方,一方認為 NFT 為數位藝術家帶來救贖(很有可能這些發言者本身受惠於 NFT 資本市場),另一方認為 NFT 只是短暫的市場狂熱,並不會對創作者帶來更多效益。同時我們與主席 Christl Baur 來往討論的過程中,可以發現策展方非常重視我們使用 NFT 創造出來的社群共識與公共效益。某方面這四件作品可能符合歐陸目前的主流意識形態吧(完全主觀,無法求證)。


作為一個具有長期影響力的數位藝術盛會,林茲電子藝術節並不以全景式的主題展區/論壇展開對於 NFT 或 web3 討論,而是視其為一種創作媒介,與其他創作形式一同陳列在各處(如推測設計、生物藝術、環境行動、數位監控)。個人認為這是一種良性安排,NFT 本身可能在資本市場上產生極大效益,但也可以作為一種行動媒介,乘載創作者精神,當然也有可能兩者兼具。

我依舊相信《百岳計畫》會對台灣 web3 公共生態系產生一些良性的長遠影響,並以此為圭臬繼續活動著。這雖然是一個相對複雜的行動,但這次林茲每一件作品幾乎都一樣難懂,都是在其專業領域有很深的修為,需要慢慢咀嚼,越想越香。

感謝林茲與文策院垂青,讓我這個黃姥姥有機會逛大觀園。大家如果有興趣歡迎持續關注 FAB DAO,也歡迎收藏《百岳》,或是加入 FAB DAO Discord,看看我們最近各種藝文/公益行動。


延伸閱讀:

  1. 《Brave New Commons》藤幡正樹
  2. 《Strong Hairs》Yatreda
  3. 《TeleNFT》
  4. 《百岳計畫》
  5. ART NFT Linz

引用相片連結

  1. https://www.flickr.com/photos/arselectronica/52342134302/
  2. https://www.flickr.com/photos/arselectronica/52341485573/in/album-72177720301017401/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豆泥由於沈迷網際網路與社會網絡的深層結構,自醫師工作離職,現於公部門服務,並於分散式組織間做一名快樂的貢獻者。現專注分散式科技與數位自主權。 在民國的心臟,設計去中心制度; 在帝國的邊緣,研究自主的科技。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自主世界:雲端封建時代的安那其法則》中文版譯序

分散式身分會被資本市場的鐵拳制裁嗎?

「共同在場」是什麼感覺?中山女高演講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