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如潮
寫文推薦@輝廷曼 的小說《行者》時,看到@張蘊之 在另一篇文章的評論欄裡分享的另一個《行者》,勾起我很多回憶。
《行者》這部小說和《行者》這部紀錄林麗珍編導的舞蹈劇影片,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不管你喜不喜歡,都會被其中蘊含的力量震撼或感動。
舞蹈很像詩,意思不重要,而是給你的觸動比較重要。
在你內在裡面,給你非常多的創造力。......那個力量就在你的裡面。
跳舞的人,寫作的人,都是內心很豐富,很幸福的。「只要你有呼吸,就是舞蹈的開始」;只要持續寫作,文中的角色就會有生命,自己把故事說下去。
2018年,主辦臺灣文化節的亞裔文化活動協會和溫哥華的PuSh Festival 邀請無垢舞蹈劇場的林麗珍帶著她的《潮》來加拿大公演。
看完《行者》影片,我從2017年中就開始期待;和主辦單位PuSh Festival 協同推票時,本來有點擔心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結果票完售,全場座無虛席。
二月四日晚上,和全場觀眾一同屏息觀賞「潮」,深受震動。臺灣土地孕育出來的果實不同凡響!
「儀式劇場」的氛圍如修行打坐,端看個人感悟。
兩個多小時的節目,一氣呵成,沒有中場休息,非常考驗某些觀眾的耐力。我蠻驚訝只有一兩個人離場,絕大多數堅持到最後。
有一幕獨舞,舞台上的舞者,邊跳邊甩動長髮。隨著她不斷的甩動,能量以她為圓心迸發,似漣漪擴散,一圈一圈發散,漸漸的,觀眾身心呼吸頻率和她的動作同步,能量氣場似星雲旋轉,充斥整個劇場,生成一個小宇宙。
我全心投入,兩小時飛逝如梭,但被我邀請的朋友之一的感受卻是「二個小時的劇,虐心、虐體地長髮甩頭甩了近一個小時,我瞪著眼睛看著熬著,終於忍不住看了一下時間,舞者己經甩了43分鐘了…... 接著我便開始頭疼😨😓😥😰 」。
陪她一起來參加,來自大陸的新移民「貴婦」朋友,雖然座位在邊角,也被能量氣場影響,「暈劇」了,後來乾脆閉上眼睛。
這劇的確不是某些人的茶。
但是,即使不喜歡,對她們來說,應該是個永難忘懷的經驗。
林靖傑寫的劇評:殘酷劇場,強而有力的回聲—林麗珍無垢舞蹈劇場《潮》,寫得非常好,對劇場有興趣的人不妨去讀讀。
之後,我有幸參加林麗珍的講座,聽她講述理念和創作過程,以及和舞者互動。
林麗珍本人嬌小,但氣場巨大。
她說:「舞者全心投入舞蹈,觀眾視個人感悟喜或不喜,但是觀眾絕對不會忘記這場表演。」
我也看到長髮舞者本人,和她簡單的聊了幾句。舞台上散發源源不絕能量的她,居然非常纖細迷你。
她為了這個舞蹈準備了很久,光是長髮就留了八年。
不斷的練習,練習到可以連甩1000次不停,太驚人了。
藝術家全副身心投入雕琢技藝的毅力和恆心,在她身上一覽無遺。
PuSh 通常的節目都非常前衛或非常特殊,觀眾習於被挑戰,隨時準備走出自我的「觀賞舒適區」。能被邀請的團體或節目藝術性實驗性上絕對是走在時代尖端或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談到歷年來邀請過的臺灣藝術家和團體,PuSh 國際藝術節的共同創辦人Norman Armour 特別提到《潮》的專業性和藝術性( “gravitas, weight, and significance” )(影片 2:55-5:10),對全心投入全程參與的觀眾,是一場難以忘懷不容錯過的盛宴。
轉載臺灣文化節執行長吳權益寫的關於這場表演的幕後花絮(原載在臉書,已獲執行長授權轉載。)
【台灣人,這可能是你不認識的台灣】 (長文,希望值得您的時間) 上個星期四早上,Norman 約了我一起早餐。上一次我們見面的時候,是在線上做節目。 不光在溫哥華,整個加拿大,Norman 在藝文界是倍受尊重的。尊重到什麼程度,SFU大學頒給他榮譽博士學位,溫哥華市長頒給他溫哥華最高的榮譽市民獎,澳洲政府還跑來加拿大挖角,他現在的正職是幫澳洲輸出藝術文化到北美,他也是好多加拿大藝文機構的董事顧問。 每次跟他吃早餐,吃下去的什麼我自己都不記得,但是心中的感受與腦子裡的收穫卻是來不及記錄的。 有一次他說,我們藝術節的觀眾是相信我們的品牌,他們等待著我們去填補他們心中對這個世界的好奇。 有一年他找我們一起合作邀請了吳興國大師的李爾在此,同年的藝術節他也邀請了來自德國的另一個以莎士比亞的李爾王為背景的作品,不同的是那個作品是來自一個女性主義的角度。 第一次,我懂了Norman 說的好奇心是什麼。 我或許可以很誠實地講,大部分台灣社區或華語社區的民眾,可能都還是希望看到三太子,布袋戲,珍珠奶茶,夜市;因為他們熟悉,而不是他們好奇。那好奇重要嗎? 這就是Norman 教會了我的一堂課。 有許多人不知道,那年這個合作,我們協會虧了八千加幣,Norman 的藝術節也是。但是,沒有那次的合作,接下來都是空的。 對Norman 而言,這是對社會的重大投資,這樣的嘗試是讓社會進步的動力。好奇心可以讓人調整自己的思維,讓社會不會一直停留在過去。哈哈,我原本以為我們只是幫忙推廣一場來自台灣的團隊而已,從沒有想過我們虧損的八千盡然是有這麼大的意義。Norman 從來沒有這樣跟我解釋,但是後來認識的他,就是有這樣眼界的人。 有一次台灣文化節邀請了Norman 來看台灣的當代舞蹈團體,他結束後很直接的告訴我,這個團體不是他們考慮的對象。我想講的是,他沒有因為團體是來自台灣或是受到我們邀請而跟我講客套話。這似乎不是我們熟悉的文化。 Norman 自己有他的管道去認識台灣,但是他知道他有個可以信任跟願意承擔的夥伴。這些年來,換他來教我看得懂台灣的當代藝術了。看清楚喔,我是說是他教會我認識這部分的台灣文化! 每次找台灣社區來看來自台灣的當代表演藝術,最常聽到的是「沒聽過」三個字。在我的想法中,台灣人不一定懂台灣文化的概念就是這樣給強化的。沒錯,Norman 讓我們失去的八千加幣不只是對加拿大社會的投資,也是對台灣文化節的投資喔! Norman 去了台灣幾次,這過程中他認識了劉冠詳,一個台灣現代舞界的奇才。Norman 被他的作品 <我知道的太多了> 冲到,後來才知道劉冠祥把他在安寧病房陪伴生命快結束的母親故事編成了作品,Norman 覺得它呼應了不少人在處於失去父母親的階段。我們為了幫忙宣傳,找了劉冠詳做了一次專訪,很奇妙的是劉冠詳與Norman竟然有一樣的說法。看完這場表演,每個人都會問自己「我剛剛到底看了什麼? 」面對人的生命,我們不常常都有這樣的反應嗎? 人失去了生命之後,我們才會問我們自己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Norman 跟 劉冠詳是不同世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但是他們的關聯性就是 - 人性。 Norman 一直很看重的一個團隊是台灣的無垢劇場。他真心的認為他的藝術節觀眾已經準備好要接受這個來自台灣的當代舞蹈界的天團。很多年前,我們曾經不自量力的想請無垢到台灣文化節演出。客氣的陳團長跟我們見了面後,到了他們家的巷口,請我們吃碗麵,我們就沒再聯絡了。 我跟陳團長與林麗珍老師再見面時,Norman 是主要的原因。與其說Norman 在意的是他觀眾的好奇心,到不如說這位先生更想知道的是他溫哥華藝術節的觀眾能不能夠接受的了無垢。 真的,我的台灣文化的廣度與深度是一直如此的被衝擊中。 天啊,我真的太幸運了,台灣真的太美了! 無垢到加拿大來,雖然幾乎滿座,我們協會又賠了一萬多,好痛,但也好值得。 Norman 為了促成這個巡演的可能,他用了他的關係,Montreal 滿地可 與 Ottawa 渥太華兩邊的藝術節也都同意搭上這班車。台灣藝文界的天團果真震撼了加拿大的藝文界。在溫哥華,Norman藝術節的宣傳更是以無垢作為主要的宣傳視覺,大街小巷公車都是台灣的無垢。沒有想到的是,無垢這場演出也讓Norman 決定離開他一心創辦的藝術節,因為他認為他已經達到他藝術生涯的一個境界了。 回到前天的早餐,Norman 問我我怎麼看待我自己的未來。我說,雖然已經做了20年,我才剛剛找到其中的樂趣,而這有一大部分,要感謝這位讓我飽受財務虧損的好朋友。 他不但改變了溫哥華人看當代藝術的方法,他也教會了我欣賞台灣文化。
無垢劇場這場表演震撼了我,體驗到藝術如何撼動人心,也是促使我決定更專心專注於自己的寫作計畫的原因。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寫出感人肺腑的故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