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任務3:全面開戰》- John Wick 殺神宇宙的演化觀察

Alfredo
·
·
IPFS
·

今年暑期一連串非迪士尼出品的好萊塢系列電影在票房上愁雲慘霧,《捍衛任務3》是其中少數的例外,這套也已經來到第三集的動作片系列,是繼《玩命關頭》系列之後又一個從中低成本類型片逐漸養大的原創系列,這在各類大預算的重拍、改編、重開機的電影末日浪潮下,幾乎是股清流。但我必需承認在第三集上映前,我才趕忙補看了前兩集,為的是想搭上這班列車看看風景如何。不過看完前兩集之後,電影並沒有完全說服我,也許一部份是在小銀幕上觀看的緣故。

就我的角度來看,第一集《捍衛任務》(John Wick, 2014)有點類似法國導演盧貝松的EuropaCorp公司製作的歐洲風味的英語動作片,比如《即刻救援》或《玩命快遞》等系列,主角總是身懷專業絕技對抗來自全球各地的殺手匪徒,而這些主角經常緊扣著各自不同的男性英雄形象,獨行、英勇、專業、俐落、並堅持操守原則有如俠客,《即刻救援》中更是把美國中年男人在丈夫和父親身份逐漸被拋棄的危機感中,用一種保守老式的男性暴力去擊殺更邪惡更具沙文暴力的異國犯罪組織,以重新尋回身為一家之主的地位與權力(在邪惡退化的世界,能夠保護妻女的男人才是真男人)。

基努李維演出的John Wick其實也是另一種版本的男性英雄形像,多金、帥氣、深情又因喪妻而孤獨,坐擁豪宅名車但深居簡出,而他的真實身份竟然是江湖上人人聞之色變的退休傳奇殺手。整部片就是在紐約俄羅斯幫派老大之子不識殺神之名,搶了他的車又殺了亡妻送給他的狗後,在忍無可忍之下殺神復出血洗江湖的復仇之旅。「一條狗引發的幫派滅亡」是被觀眾津津樂道的哏,但背後其實是「一個男人為了對妻子的思念而對抗世界」的極致浪漫懺情。

John Wick是個老式的男性英雄,在快節奏的動作片思維下,電影甚至不讓他停下來想想這一切是否合理(我想一部份也是基努李維的演技並不適合給他太多文戲),他就像是個無法被阻止的火車,導演把衝撞之下的暴力與痛苦和荒謬娛樂的動作快感並置,電影高潮處那位俄羅斯黑幫老大,竟因被追殺的緊張刺激而跟著狂喜了起來,這種命懸一線的瘋狂,也是種屬於男人的浪漫。瑞典演員Michael Nyqvist雖然不太能演打戲,但透過他的黑幫老大,卻也彌補了基努李維在情感演出上的呆板。

然而這畢竟還是一部美國人拍的片,不是真的EuropaCorp的作品,雖然今年盧貝松本人也拍了一部號稱是女版John Wick的《安娜》(Anna, 2019),我還沒看過那部片,但可以想像盧貝松會怎麼精準地把玩女主角的雙面身份與情感糾葛,怎麼樣在誇張的動作場面和法式的藝術風味中找到平衡。但這些大概不是觀眾真正想要的東西,觀眾想要的是一位可以投射認同的明星,可以引發話題與渴望的角色。John Wick的懺情與孤獨或許是故事的情感核心,但觀眾的口碑話題怎麼一位傳一位,「愛狗殺手」的迷因或許還更為重要。一個城市的血流成河,為的是讓一位英雄回歸平凡日常,回到我們的茶餘飯後之間。

《捍衛任務2:殺神回歸》(John Wick: Chapter 2, 2017)基本上是第一集的延伸與擴展,其一是動作和場景的升級,除了更多的槍戰、汽車追逐和屍體外,本集開始導演 Chad Stahelski 也有意識地在片頭放入了默片大師 Buster Keaton 的電影片段做為致敬,開場超現實地大樓上出現了《福爾摩斯二世》(Sherlock Jr. , 1924)的投影片段,隨即展開本片的汽機車追逐戲,表明了一種回歸電影傳統的企圖:動作、動作、更多的動作,這也符合導演特技人員出身的背景。此外電影首度加入了取景義大利的異國場景(包括有如詹姆斯龐德或金牌特務那般的著裝與選槍的段落),本集反派也是來自義大利的演員Riccardo Scamarcio,負責異國風情和補強演技的部份。但電影更多的是紐約場景的擴展與升級,首集中那種美國城市黑幫廝殺的本土味,摻入了更現代的視覺風格,片尾在紐約現代藝術美術館的鏡子迷宮中的動作戲(致意《上海小姐》The Lady from Shanghai, 1947),就是最鮮明的例子。

其二是首集介紹出的地下殺手世界,在本集有更深的拓展,基本上重新建構取代了前集個人復仇命題。上集事件之後被視為從退休復出的 John Wick,因來自過去的人情債,他必需接受任務去殺一個他不願意殺的人,於是身在江湖的人不由己,被一連串的殺手規則所體現,那「血誓勳章」的標記就像是來自奇幻武俠世界。規則背後隱而不見的神秘組織和現實幫派中的人情與權力鬥爭複雜交錯,最終 John Wick 必需決斷是要遵守被扭曲利用的江湖規則,還是要聽從他自己內心的判斷?這仍然是一種男人對抗世界的悲劇英雄態勢。

然而各路殺手前撲後繼地為了巨額賞金被John Wick瞬間爆頭,場面再怎麼升級看到第二集其實也有些讓人疲累,而男人對抗世界的戲碼既使經過換裝改換概念,好像也仍然不脫一般動作片的老套,「一隻小狗引發的屠殺」和「只用一隻鉛筆就能殺掉一個人」的迷因也並沒有其他更具威力的橋段可以延續。不免令人好奇第三集又該如何拍下去?

解讀《捍衛任務3:全面開戰》(John Wick: Chapter 3 - Parabellum, 2019)的一個角度,其實就在前面兩集不斷被觀眾戲稱為《駭客任務》(The Matrix, 1999)的續集外傳,除了同樣是由基努李維主演外,John Wick超人般的殺人能力基本上和《駭客任務》中主角Neo在電腦虛擬世界中飛天遁地的「駭客」能力並無二致,甚至可以說《捍衛任務》發展至此已經開始像是去除掉科幻設定的另一版本《駭客任務》。

第三集的情節延續自第二集的結尾,違反規則的John Wick被統管全球地下世界的「高桌會」下令追殺,他的目標不再是復仇與正義,而是尋找活下來的方法,可以說前兩集的現實世界已經被邊緣化,第三集進入了由高桌會所連結的全球網絡世界。圖書館、老式電話、檔案夾等復古場景道具構成的資訊傳遞中心,最後傳到路上每個人的手機裏,接到手機指示的人隨時可以轉換身份成為殺手,去追殺上級懸賞的目標。這已經用了三集的老哏在本集有了更具意義的解讀:這些並不是偽裝成普通人的殺手,而是「普通人」和「殺手」是兩個重疊的身份,他們隨時等候召喚「登入上線」,爆頭而死大概就是一種「失敗離線」。

這是為何士農工商紛紛搶著上線追殺,他們的夢想不過是和傳奇殺手 John Wick 打上一場,第三集 Mark Dacascos 飾演最強的反派殺手正是一位平時是壽司師父,一上線成了致命高手,但在比試暫停時又轉成 John Wick 的小粉絲。這種遊戲式的情境與空間轉換實在緊貼著當代的網路文化,比《駭客任務》還更《駭客任務》,使用者不再焦慮於識別出世界的虛構,而是直接將虛構世界和真實混合。「高桌會」下令抹除、懲罰、清算任何反抗的玩家以維持地下世界的運作,卻也逼出了一群邊緣份子,或革命或談判地和權力中心相互拉址,爭奪的不過是以自我方式「遊戲的權利」,這種遊戲公司和玩家的矛盾鬥爭,也比《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 2018)更《一級玩家》。

本集同樣也以Buster Keaton 的作品投影開場,但導演 Chad Stahelski 看來意識到前兩集動作場面重覆下的審美疲勞,因而加入更多在動作上的創意與引用,比如在圖書館以書本當武器,刀具店就大玩飛刀互射,甚至連動物都可以當成殺人兇器。即使最後段回到傳統的槍戰,劇情也介紹出敵方更新更厚的防彈衣,以逼迫主角換上更強火力的槍械,於是每一次擊發的重量感都加強了觀眾的感官衝擊,連更換彈匣的節奏都成了視覺上讓人欣賞的焦點。電影比前集更有意識地帶領觀眾從一個動作情境到另一個動作情境,期待新的招式趣味超過了期待劇情的發展,更不用說三集常以長鏡頭展示實體武打調度,觀眾試著沉浸入每一個當下,而不只是理解銀幕上發生了什麼事。

摩洛哥的場景除了是又一個異國調味劑外,電影中段John Wick獨自走入沙漠,為的是尋找高桌會的長老以請求原諒,如此隨興的全球文化場景拼貼其實已經超過了寫實合理性的邊界,和《駭客任務》第二集中的Neo遇見「建築師」的場面是類似的概念。而長老向John Wick問出了看似關鍵的問題:「你為什麼想要活下來?」同樣的問題在最後決戰前,大陸酒店的老板Winston也問了一次。

「我想活下來保有和妻子相愛的記憶,即使要踏入地獄」

「即使出賣靈魂,以殺神的身份死去?」

John Wick就像是一個再也無法登出的玩家,孤獨地在線上逃亡,而線下的世界再也無意義。如果第一集還有回歸平凡的機會,到了第三集我們終於知道,John Wick 唯一的出路是無止盡地闖關,只有死亡才是終局。每集他擊敗難纏的對手時,對方死前總會說一句「後會有期」(Be seeing you),所有人都深知另一端的地獄才是每位殺手的歸處。而我們都是觀看這場遊戲直播的觀眾,傾慕著殺神每一次將人爆頭的風采,也期待他走向早已註定的結局。

這種斷裂的、片段化、去脈絡、只專注在當下的感官與動作、無止盡的沉溺、隨性的切離,以及隱約對畫外現實的反抗,到最後死亡執迷的暗示。它一方面是延續電影百年多前最原初的樣貌,感受影像中的動作與其最直白的意義,致敬著各式動作武打類型的傳統;另一方面又貼近網路時代的部份遊戲文化,既反政治(娛樂的、淺薄的、逃避的)又下意識擁抱政治(性別形象、反權威、反現實的存在困境)。基努李維這位明星累積多年的形像也隨著系列的走紅,成為近年最成功的網路迷因之一,這一切的一切確實也說服了我,這部片或許反應出一種屬於21世紀電影的風景。

(完)

原寫於2019/8/9,發表在個人部落格
https://blog-on-cinema.blogspot.com/2019/08/john-wick-chapter-3-parabellum.html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Alfredo網誌Blog on Cinema的作者 業餘影評寫作者 Cinemagoer
  • Collection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