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芽之旅》:新海誠的成熟期

FilmBurns 電影薪火
·
·
IPFS
·
先說實話,如果計長片的話,《鈴芽之旅》該是新海誠歷來最成熟、最完整的作品。認識新海誠,不能否認其獨白創作,以至愛情短片的命題與寫作確實流暢,而且他最值得欣賞的地方,從來不是劇本創作,反之是超仔細的電腦作畫、馬尾 JK、日本 JR 鐵路和貓,以上四點至今從未改變。

原文刊載於電影薪火

文|肚臍大叔

先說實話,如果計長片的話,《鈴芽之旅》該是新海誠歷來最成熟、最完整的作品。認識新海誠,不能否認其獨白創作,以至愛情短片的命題與寫作確實流暢,而且他最值得欣賞的地方,從來不是劇本創作,反之是超仔細的電腦作畫、馬尾 JK、日本 JR 鐵路和貓,以上四點至今從未改變。

所以由《追逐繁星的孩子》到《天氣之子》,作為觀眾的我們有時會錯重點——的確,作畫精緻程度冠絕今日愈發隨便的日本動畫業界(《SPY X FAMILY》是少有的例外,成本不低的《鬼滅之刃》更已達到精品級,不能比較),馬尾 JK 亦很可愛,但敘事呢?《追逐繁星的孩子》過於薄弱,《天氣之子》與《你的名字。》的場景不同但劇情設計非常相似,而前者有關氣候的命題又因為同時涉及大量議題而顯得薄弱。若說「災難系列」,《你的名字。》相對入屋,因為它亦是三者中最通俗的超時空愛情故事。

單說《鈴芽之旅》的劇情主線,大可總結是再一次重覆《你的名字。》和《天氣之子》,只是將男女主角位置調轉,變成馬尾 JK 拯救心儀男生。但相對而言,其比喻、意像以至廢墟的呈現,都扣緊「地震」命題。再三反覆出現的手機地震警告,無形無色的災難蚯蚓,不斷從試圖走出門口引發地震災害,即使不是生活在日本的觀眾,也感受到日本國民由始至終仍活在天災的陰霾下。這也是新海誠至今對天災威脅最直白的描寫。 

電影安排鈴芽為「關門」跑一次由南到北的公路之旅,哪管有多少枝節作點綴,但終究是扣緊「地震」主題。在日本各地的廢墟,在鈴芽關門的一刻會由異世界傳來昔日人們生活幸福快樂的聲音,一些已逝去的日子。把門關上,亦是放低對過去的執念。當鈴芽去到家鄉宮城,她要解決由自己造成的問題,最後觀眾看見的是 2011 年 3 月 11 日早上,人們上班、上學的情景。大家跟家人說一聲再會開始一日的生活,沒有人想到幾小時後就要經歷生離死別,更糟糕的是不明不白地死去。不只鈴芽,經歷過這場災難的人可能至今對此仍揮之不去,即使已經過了 12 年。但要追求未來的幸福,就必先把傷痛放下。在這裡,大叔經歷最深的是 911 事件。是的,雖然並不是身歷其境,但世貿中心倒下的畫面,一直在腦海中重播好幾個月,大概到 3 至 4 年左右才能放下。直接活在地震災難下的日本人,要花多大的力氣才能跨過去?只有他們才曉得。

有人批評新海誠有「參考」宮崎駿作品的影子,沒錯意象有相近之處(尤其今次出場的妖貓,就有《幽靈公主》的既視感);但命題上兩者截然不同,宮崎駿的創作相對具批判性,甚至有左翼社運份子的警世態度,他對戰爭、環境、文明衝突以傳統等有非常深刻反思。新海誠的命題則較個人化,中間或有涉及社會議題,但終歸究底作品命題離不開一見鍾情、天災下人們面對的限制,以至如何面對天災帶來的創傷。以上種種,皆屬人內在的情感層面。所以大家真的不要再拿他和宮崎駿比較了。 

如前文所言,主線由一場公路之旅貫穿,鈴芽坐船又坐 JR 由南部九州去到東京,再轉房車回到東北,不說有多浪漫,僅僅欣賞精細作畫下呈現的日本,已足夠賞心悅目。哪怕是一個廢墟,在作畫團隊的仔細研究下,其呈現都比美麗新香港的宣傳海報更中看,更是挑起再「返鄉下」的意欲。所以想好好為一個國家,或一個城市宣傳,實在不用大費周章跟人 say hello 或搞甚麼花巧,只要用心做好文創作品,就是說好那個地方的故事。


電影薪火網站
電影薪火Instagram
電影薪火Facebook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