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liers 读书笔记|(Plus: 如何吸收一本书?)

eddy
·
·
IPFS

🎨 Impressions

本书的副标题是The story of success,谈白讲对讲“成功”的书籍没什么兴趣,不是应该读“失败”的书籍比较能获益吗?但读完才发现,这本书是在讲“为什么能成功”以及“左右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件事。

比较精彩的部分是第一章,“机遇”对于一个人成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有些事情冥冥之中已经注定好(这么说有点悲观);但同时也可以让人重新思考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是否有利用书中所讲的“优势”。

🚀 The Book in 3 Sentences

  1. 抓住每一个机遇吧,有些时候有些机会稍纵即逝。
  2. 田忌赛马,用自己的石头碰别人的鸡蛋。
  3. 坚持长期主义,只要是有价值的事情就值得投入时间长期付出努力。

☘️ How the Book Changed Me

  • 坚定了我继续从事国际贸易的工作,适合我的个人特点。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有的人20岁就是明星,有的人70岁才当总统,“佛系”一点,别去羡慕他人,每个人的发展路线都不同。
  • 继续斜杠青年,假设有3个斜杠工作/项目,那么按中国人的努力天性来说,其实10年时间,你就是一个在3个领域都称得上“专家”的人才;困难的反而是怎么去找到适合你的工作或事情。
  • 增加课余时间对小孩的教育影响。

✍️ Quotes & Excerpt

They are products of history and community, of opportunity and legacy. Their success is not exceptional or mysterious. It is grounded in a web of advantages and inheritances, some deserved, some not, some earned, some just plain lucky — but all critical to making them who they are. The outlier, in the end, is not outlier at all.

📒 Summary & Notes

1. Bill Gates的机遇

书中引用了大量案例论证作者的观点,比尔盖茨的案例最有趣,读起来甚至觉得比尔盖茨不成功就说不过去了…

比如,盖茨1968年被送去Lakeside学电脑、Lakeside的家长也刚好很有钱能支持他们的小孩去那学电脑、有的家长在一个电脑机构工作刚好也需要有人帮他检查代码、盖茨也恰好找到ISI的付费工作能边学边赚钱、盖茨刚好离华盛顿大学只有步行的距离、华盛顿大学的电脑在3-6点是免费使用的、刚好有电脑大神Pembroke可以提供技术支持以及Lakeside也刚好允许学生在春节也能练习写代码。

从以前的资讯都是在表述盖茨的成就,很少能挖出这些他的这些机遇来造就今天的盖茨,而这正是他得天独厚的优势。

2. 10000个小时

这个书中著名的理论,一个人想要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功,必须付出10000个小时的努力。

如果1年算250个工作日,1天工作8小时,则需要5年;如果1年天天工作,1天工作8小时,则需要3.4年。所以没工作个3~5年,可能只是工作个寂寞,学个皮毛。

一方面,我认为要达到卓越,确实需要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比如盖茨没日没夜的写代码,比如披头士在德国汉堡的辛勤排练和演出,而且这些努力必须是有价值的,而不是摸鱼。另一方面,我倒也不是10000个小时理论的坚定信奉者,因为现在的外部因素影响太大,即“选择比努力重要”。

3. 外部因素和机遇的影响

最当头棒喝的就是原来外部因素和机遇对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影响比想象中的大得多,甚至是牵扯到祖先,基因,地理和出生环境等等,这些都是你无法决定的,恰恰这些因素对你获得的成就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人生,原本就是不公平。

但也让我思考了Ray说的如何用自己的石头碰别人的鸡蛋

  • 作为外贸人,我待在国内的供应链环境中,我有什么技能是欧洲人需要的?
  • 如果,我待在欧洲距离客户近的环境中,我作为亚洲人有什么技能是当地人难以取代的?
  • 无意找上门来的客户何不是一种机遇,为什么不好好服务之而去天马行空想其他的商业模式?

4. 对小孩的教育

虽然在学校期间,富人和穷人的小孩成绩无太大差异,但是一到假期就拉开差距。

也许是我之前产生太大的抵触,对于国内教育太卷的问题不屑一顾,何必让小孩过的这么辛苦?但是家长在课余时间对小孩教育的影响确实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孩年幼怎么可能有一套自己的思想去发展自身,如果没有大人的积极影响而放任不管,始终也不是最优解。于我而言,怎么样在卷中和自然生长中取得一个动态平衡,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5. 中国人数学好

中国人数学比大部分其他地区的人好,和汉语发音是有关系的。读“4,8,5,3,9,7,6”只要2秒时间,但是如果是用英文或西班牙语来读,可能就要更久的时间。

所以并不是中国人比较聪明,而是文化因素对人的成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6. 复盘自己的工作经历

大约在9年前,我在一家外贸企业和一家韩国500强企业之中选择了后者,没有考虑自身的特点和兴趣,只是图着“大公司”一股脑做了一回“职业经理人”的美梦。当时,和那些比我更好的履历的人竞争,心里想他们的学历更高,我得用更多时间去填补这份差距。现在回过头来一想,简直是愚蠢至极 — 我何必用自己的鸡蛋碰别人的石头,把自己推向一条崎岖不平的赛道。

如何吸收一本书?

这篇Outliers的读书笔记仍然采用是的Ali Abdaal的模版,并在上面进行的适合个人的微调。近日看了瓦基的分享,从他的视频学到很多,刚好借此机会梳理怎么做读书笔记。

🥊 为什么做读书笔记

很多人认为读书这个习惯,就像运动一样需要去刻意培养,要经历一个痛苦磨练的过程。但是我认为,读书更像是一位失足少年学会抽烟喝酒一样,它是一个逐渐上瘾的过程。你需要的不是毅力,你缺的是一系列让你上瘾的过程。— Ray from MoneyXYZ

干,好像聊这个又得聊“我为什么要读书?”

因为做外贸工作,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被YouTube上那些一根筋的个人提升实践所吸引 — 他们看起来很傻,但是也许追求问题的最本质本该如此?于是雪球越滚越大,我为之着迷。慢慢的顺藤摸瓜,我看更多的YouTube优质频道,开始听Podcast,各种资讯难免会推荐一些好书,读了一本书之后,那本书或那个作者又有推荐书…

于是,我在自己的Notion里的阅读清单页面,也像姜饼资 — 加上了一列“为什么想要阅读这本书”,简单的一句话备注上读书的缘由(在写这段文字当下,我也在补充阅读清单的这个区块,才发现那个“为什么”很多我都忘记了🤣),这个区块也会日后提取出来写在读书笔记模版的“Impressions”当中。这位Youtuber简直相见恨晚,怒学了她的卡片盒Notion整理方案Notion第二大脑建立,开始重新调整和优化我自己的Notion第二大脑…不好意思,我又进化了。

Read What You Love Until You Love to Read. — Naval

YouTube上的个人提升视频是一类资源,对于我来说就像一本书,一本我有兴趣的书。就像是敲门砖,我读了一本我喜欢的书,于是就逐渐上瘾。所以就像Naval所讲,读你感兴趣的就行了。也许任何人都爱看书,只是看的类目不同,而应该看什么书,不应该看什么书,本身也不应该有框架。

所以,为了留住我读过的书的精华,很多书我选择了发表读书笔记,写作本身也是一个帮助思考的过程。大部分其实是写给自己看,如果也有读者喜欢看,那就太棒了。


🥡 怎么做读书笔记

做笔记

这个方法(主要对于非小说类Non-fiction书),我是跟Tim Ferriss学的 — How I Digest Books,并做出适合自己的读书笔记习惯。

  • 阅读纸质书,在前面空白页作为自己做笔记的index指引。每一条笔记记下对应页数P (代表page),然后写下一句话感受,无需纠结于对你有启发的内容在那一页的第几行,因为重新阅读总是要联系上下文,才能更理解书中所传达;
  • “一句话感受”也可以是一句原文摘抄PH (代表phrase),直接可以摘抄在空白页;
  • 阅读Kindle或其他电子书,类似相同的道理,使用电子书的标注功能,在你有共鸣的地方画上重点标上书签,方便日后的revisit;
  • 如果没有带笔(比如在高铁上)或者懒得用Kindle做标注,也可以直接用手机拍个照,作为想法捕捉,后续有空再整理到Notion的读书的笔记。

简而言之,笔记的形式越简单越好,因为只有够简单才会去做。读书不该是一件有压力的事情,或者有觉得读完就会成仙的那种期待。


写心得

写一篇读书的心得文有莫大好处,写出来的文字比大脑想的和说给别人听的严谨的多,为了做出更严谨的输出,其实对于自身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写作本身也是一个帮助思考的过程,最终的最大受益人其实是自己。

但我并不是所有读的书都会去写心得,也不是所有写的心得都按照模版去写一遍正儿八经的读书笔记。因为我懒。

  • 上述的“做笔记”要点,重点就是方便自己对有启发的章节或内容做重新阅读revisit,因为当下阅读产生的想法可能跟一个礼拜后再读产生的想法不同;在Notion里对应页面开始写作“Summary & Notes”。
  • 写作并不是从一张白纸开始。我受益于卡片盒笔记法和渐进式写作 (Incremental writing)理念的影响,现在也正在练习中,这个记笔记和写作的方法就像是akipelago群岛一样,灵感和素材会不断的涌现,作出更高效更独创性的产出。
  • 写作是从笔记开始由下往上的。例如我的读书笔记顺序,看上去是主题 - 总结 - 笔记,其实我的写作顺序是先写笔记 “Summary & Notes”,写作的过程上面的整理和归纳自然而然就被填充了,继而收敛主题。

🗣️ 开始用Audible听有声书

各大知识型博主开始推荐用Audible听有声书,最近在一篇新闻也读到币安的CZ几乎在所有碎片时间里都在用2.0的倍数疯狂的听书…我本身也愿意尝试新的东西,于是Audible也顺理成章的纳入了我的口袋,但一开始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1. 听书的场景。原本设想好听书的场景是在开车中,地铁上和健身房里,用了几回之后发现跟不太上;
  2. 专注力不够。听书可以有效利用碎片时间,但是少了手拿着书,专注力难免下降,有时候走神了几分钟还得倒回去重听。
  3. 比较难revisit。如果听到有共鸣的地方,不像纸质书记笔记那样可以快速标注页数,需要靠感觉快速捕捉要点记在手机。

无论如何,学习的过程如果不够“痛苦”,那也不能带来新的突破。Audible势必会开启一扇新大门。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eddy🏄‍♂️ 不入流的人生解决方案,内容收录在个人主页 eddy.lu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Same as Ever Book notes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Book notes

FIRE 无聊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