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之道 用數據說話

Lintin 連天
·
(修改过)
·
IPFS
·
投資是越早越好,不用等你儲夠錢或上完投資班才開始。股票是長期創造財富的最可靠途徑之一。股票買進要快,賣出則慢。

雖然我有大學水平的財經知識,我的投資經驗並不豐富,除了股票、ETF、債券,其他金融產品(尤其是衍生工具)從不沾手,亦沒有頻繁交易。正因為我了解金融市場運作,知道投資必須要避過那些華而不實,只養肥財演/ibankers /fund佬的「高智商稅」產品。

我的投資方法不曾令我發達,但有兩個好處:

(a) 為我提供一定被動收入及長期財富增長(請注意是長期)
(b) 讓我不用花太多時間處理投資事項

我既非投資專家,就不好意思分享什麼投資心得,但可以介紹一本我認為很受用的投資書籍:

Just Keep Buying: Proven ways to save money and build your wealth
(中文版:《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

超愛這本書,除了因為它的理財觀念與我的相近,更重要的是它很會用數據說話,以實證研究展示怎樣的投資方法最work,相當具說服力。

我鼓勵大家買下這本書一讀再讀,但為拋磗引玉,不妨在此分享其部份內容。本書上半部說的是如何儲畜,下半部是如何投資。我作為退休人士關心的是後者,所以就總結以下9個重要章節所述的投資心法:

1. 為何你應該投資?(第10章)

經濟學理論教曉我,任何能生財(產生未來收入)的都是資本,而資本可分為「隨身」的人力資本(你的知識及工作能力)及「身外」的財務資本(物業、股票、存款之類)。

你年輕時儲畜不多(富X代除外),收入主要靠人力資本。但切忌做月光族,要持續儲錢投資以積累財務資本,務求在未來取代你隨年月而逐漸貶值的人力資本,到退休時才可吃老本(財務資本)。

所以投資是越早越好,不用等你儲夠錢或上完投資班才開始。

2. 你應該投資什麼?(第11章)

這一章簡介各類型生財資產(包括股票、債券、房地產、REIT、PE、royalty)及分析其利弊,而作者以歷史數據說明股票是長期創造財富的最可靠途徑之一。

當然股票的短期波幅可以很大,令投資者膽戰心驚。對付這種情緒起伏的最好辦法是以長期投資為主,因為歷史證明,只要經歷足夠長時間,股票回報足以彌補其偶發的損失。時間就是股票投資者的最好朋友。

3. 為什麼你不該買個股?(第12章)

研究顯示大多數人(包括專業投資者)都無法透過自行選股而跑贏大市,因為只有很小比例的個股長期表現佳。即使你偶有買個股賺大錢,也只是運氣使然。

有些人願意付出高昂的管理費去購買專於挑個股的主動型管理基金,但你又憑什麼肯定你選定的基金經理是長勝將軍?

既然如此,你又何必浪費時間研究個股或尋覓「股神」?倒不如買ETF好了。

4. 你應該多早開始投資?(第13章)

這一章最重要:股票買進要快,賣出則慢。由於長期而言,多數股市(注意不是全部)都傾向長期上升,所以要買趁早。

你通常會反駁:現在不買,日後可能等到更好的入市價(例如遇上股災時),但事實上要做到準確的market timing又談何容易?

假設你現在有一筆錢可供股票投資,你可以選擇現在一筆過全買,又或者分十二月買(即是所謂平均成本法)。作者的實證研究顯示現在全買的表現多數時間比分段入市好,只有在股災前後者的表現才會明顯較佳(但股災並非經常發生)。原因是分段入市會令你的部份資金閒置(指持有現金),因而錯失賺取回報的機會。

不過如果你懂得把閒置資金放在risk-free的短期債券上而其回報又夠decent (像最近兩年),那又當別論:分段入市不會跑輸現在全買那麼多。

當然,現在全買的平均風險會較分段入市為高。但如果你想降低風險,方法不是分段入市,而是把投資組合的一部份放在債券上,其餘現在全買股票,這就是平衡的資產配置策略。

5. 為何你不該等到逢低才買進?(第14章)

即使你還是想用平均成本法,也總好過一直等待趁低吸納。

想像你穿越回到1920至1980年之間的某個時點,你必須在接下來四十年投資於美國股市,你有兩種投資策略可以選擇:
 
(a) 平均成本法:你每月投資100美元並一直持有
(b) 趁低吸納法:你每個月存100美元,只在股市下跌時才買進並一直持有

更屈機的是作者容許你執行趁低吸納法時擁有上帝視角:你預先知道市場何時會來到介於任何兩個歷史新高點之間的絕對底部,確保你能以最低價入市。

結果:在1920至1980年之間的任何一個時間點開始投資,在所有的四十年投資期當中,有超過70%的時候,趁低吸納法的表現都差過平均成本法。

解釋:因為美國很少機會經歷曠日持久的大熊市,而在你等待的時候你錯太多爭取回報的機會。

更何況現實中你根本沒有上帝視角去執行完美的趁低吸納法。所以你最好還是盡早投資,且盡量經常投資(一存到錢就投資)。

6. 為什麼投資靠運氣?(第15章)

雖然世上有的是較佳的投資方法,投資表現的高低始終要看運氣,即使是畢菲特也不例外。

假設兩個人投資技巧相當,但出生在不同年代,一個在投資時常遇上牛市,另一個常遇上熊市,投資表現就截然不同。

但只要你的整個投資生涯夠長(至少有30年),你總會經歷好運期和壞運期,年均回報率的差異就不會那麼顯著。

但最危險的是退休後才遇上持續的大熊市,因為這時開始要吃老本。以下有一些補救方法:

(a) 分散投資於低風險資產(如債券)
(b) 在市況低迷時降低生活支出
(c) 做兼職工作幫補收入

7. 為何你不該害怕市場波動?(第16章)

股市之路不會永遠平坦,你若避開太多市場下坡,亦會嚴重限制你走上市場上坡。

想像你每年的12月31日都會得到上天的啟示,提供有關美國股市未來一年走勢的資訊。但啟示只會告訴你股市在未來12個月的最低點將下滑多少(即是所謂maximum drawdown)。那未來一年,市場要下挫多少,才會使你完全放棄投資股票而改為投資債券(避開跌市策略)?

如果你極其保守,任何一年只要跌幅達5%或以上,你就會採取避開跌市策略。根據歷史數據,你就難免頻繁離開股市,而你的長期投資表現必定比買進並持有的策略差。

那麼你的保守程度應該是如何才能令避開跌市策略有更好表現?答案是:跌幅達到15%或更高。

那就是說,即使你能得到上天的啟示也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市場波幅,而如果沒有這種啟示你又要怎部署?作者的建議就是分散風險:長期購買不同類型的資產。他以巴菲特的長期拍檔,已故的蒙格(Charlie Munger)的智慧之見作結:

「若你不願意鎮定地面對一個世紀中出現兩、三次市場下跌50%的股災,那你就不適合當一個股市投資者,你獲得的平庸回報是你應得的。」

8. 如何在危機時期買進?(第17章)

股災(如下跌30%以上)通常就是入市的好機會,未來的報酬會更高,如果你相信這個市場會快速復原。

假設你的投資因跌市而損失了三分一,市場越快速復原,你的預期年回報率就越高:

(a) 一年復原,預期年回報率為50%
(b) 兩年復原,預期年回報率為22%
(c) 三年復原,預期年回報率為14%
(d) 四年復原,預期年回報率為11%
(e) 五年復原,預期年回報率為8%

如果說的是美國股市,在市場下跌至少30%時買進,直到下次出現歷史新高的這段復原期間,你會有超過一半機會獲得的年回報率大過10%,這已經很不錯。

但當然世上總有一些股市是異常長期才能復原,日本就是一個例子,等了三十多年!所以你也要慎選股市,或最好分散投資在不同地區的股市。

有些人因為經歷過股災的慘痛損失而不再投資股市,作者以哲學家尼采的說話回應:

「忽視過去,你將一目失明;活在過去,你將雙目失明。」

9. 你應該在何時賣出?(第18章)

雖然本書書名是《持續買進》,但在以下三種情況下,賣出是適當或必要的:

(a) 每年一次再平衡投資資產組合(例如因股票升值而賣出一部分以維持適當的股債比例)
(b) 擺脫一個過份集中或持續虧損的倉位
(c) 支付你的財務需要(先把錢用於你需要的生活,再考慮為了你想要的生活而冒險投資)

但由於長期而言市場傾向上升,因此漸進地賣出(或推遲賣出)通常勝過馬上賣出。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intin 連天香港L 城市隱 在網海浮 在書海沉 喜探索新事物 也選擇性懷舊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情書 vs 想見你

何洛瑤(Sica)命格初探

曾經以為中國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