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的意義
趁著兩周休假,我倆夫妻帶着孩子走了好幾趟短途旅程。回來後,掃掃社交平臺,見大家原來都紛紛趁暑假出遊、發圖放閃;偶爾發現有家長反其道而行,不單不出行,還風風火火地討論帶孩子旅行的價值。發起相關主題的那位媽媽,自稱以過來人的身份,勸告其他家長,別總想着帶孩子旅行去見識世面。
她說孩子根本沒法記住曾經去過的地方如何山河壯麗,只在海邊玩泥沙的時候表現得最快樂,那倒不如留在家裏多體驗家庭生活。我心想,都這個年代了,竟然還有人寧願固步自封。不料,向下掃去,發現還真有幾萬個點擊和數千個評論。有人對此表示贊同,覺得那些帶子女去旅行的家長,只不過爲了貪圖自己的享受又無法放下孩子而已;但也有家長表示不認同,認爲縱使孩子無法記住景色,但至少身體能有所感受。
對呀,坐上飛機,可以感受什麼是騰雲駕霧;坐上遊船,才知道什麼是載浮載沉;看過真正的大海汪洋,才明白什麼是廣闊無邊;走過高山深谷,能夠領略什麼是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縱然他們當時無知,不清楚何謂歷史、文化、藝術,他們記不下走過多遠的路、坐過多少轉交通工具,但他們的思維和感受是抹不去的,他們的五感,能夠因著不同的環境刺激而有所提升。心理學家的實驗也悄悄提醒我們,6個月大的嬰幼兒已有深度知覺,能夠判斷高低落差,感受週邊環境,也有了最早記憶。
正如過往有人懷疑幼兒背誦的作用。而現在我們已明白,每個成長階段有其發展優勢,在語言記憶最迅速的時候背誦,在理解分析最理想的時候才能有效提取,感受內藏的意蘊。想起畫面寧靜致遠時會想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想到豁達自然的心態時會想到「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而不是只有蒼白地形容「好靚」和「去他的」。
出行是如此,珍惜童趣,但不薄視理解和感受。當然,也無需過份執着,就此頻繁帶孩子出外或鞭策背誦。如果必須待在家待在校的日子,就好好待在家待在校;有機會走出去的日子,就不妨盡情地走出去。隨生活而行便是了。原地有原地得好好學習的東西,出外有出外可細細感受的事情。兩者並沒有衝突的,亦沒有誰好誰壞之分。但有一點,我可以直接反駁這位家長,就是帶孩子出去旅行,並不是爲著自己享樂,因爲攜娃出行,實在比待在家裏辛苦很多很多。
我從來不懷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道理,若真要補充的話,我會說,如今的孩子,是「既要讀萬卷書,也須行萬里路」。家長欠缺的,除了金錢,便是時間。與其花心思去思考帶孩外出的價值,還不如爭取伴他們多看兩本書、陪他們多走兩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