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广生

Ning
·
(修改过)
·
IPFS

《胡广生》是一首很好听的歌,由任素汐作词、作曲并演唱。这首歌在网上流行两个版本,一个是任素汐自己唱的,另外一个是由“师葭希、韩甜甜”两位小姑娘演唱。很多人都认为两个小丫头唱得更好,没错,两个小姑娘的声音更好听。但,只是她们年纪太小,不会理解这首歌背后的意思。可以去听下这两个版本,看看自己更喜欢哪一个。

你认得我吗?跟我说那么多句…你要的尊严,我熟悉……

不得不说,任素汐真是个才女。还有另外一首她作词、谱曲并演唱的歌:《王招君》,也很好:

我多平常,我可以推开过往…我多能撒谎,谁能推开过往……

任素汐也是一名出色的演员,不过我看她的戏并不多,起初印象深刻的就是她在《驴得水》里面的那句话:“让我去睡服他……”,后来看过她参演的另外一部电影:《通往春天的列车》

真正注意到她的演技的,还是这部电影:《无名之辈》,是的,“胡广生”其实是一个人名,他是一个在《无名之辈》里持枪抢劫了一堆手机模型的“悍匪”。

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部电影,有一半达到了奥斯卡的水平,很可惜另外一半全是灌水。演员也一样,只有三个主角的演技撑起了这部戏,而其他演员的水平,都仅仅是在及格线上徘徊。

多年前刚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针对网上其他人的胡扯,我谈了一点自己的感想:

首先,《无名之辈》是真实的,如果你有接触过那些人,与他们认真的交谈过,认真观察过他们的生活,就知道他们一举一动都很真。那个陈建斌演绝了一个社会老油条。看到水果摊相亲那一段很想笑,对于难堪问题的没皮没脸的化解,市井确实如此。 
实际的生活是苟且污糟的,导演和我们一样,在灰暗中去寻找每个人的一道光,这道光是每个人坚持的本心,虽然也许与它最终背道而驰。 
市井人民的梦想,除了为周围的人提供笑料,起不到其他任何作用。就是这么残酷。 
那些人的坚持的信仰,却并没有能力去靠近它,拼命的努力最终也许就是一场喜剧,所以说喜剧都有一个悲剧的内核。平凡而有梦想的人都会活得比较拧巴。

说起喜剧,徐峥最新主演的一部电影《爱情神话》,在电影里,他也说了这样一句话:

《爱情神话》讲的是上海的小资生活,而《无名之辈》描述的是十八线城市里面的底层人们,貌似区别很大,其实本质上一样。

最近看着上海的新闻,我经常会想起《无名之辈》这部电影。看到现实中的那些景象,比电影更冰冷和灰暗,而且更加荒诞。憋了一肚子的感概,但是不敢说。每天都能看到一个个鲜活生命的终结,噩梦一般,我现在只能屏蔽了关于那些的新闻和视频,不敢再看。只能谈谈电影。

《无名之辈》有两个层次,一层是灰暗,一层是温暖。

先说温暖:电影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温暖的。被封闭在房间里面、原本互相对立的两组人会互相体谅:刻薄的女主人在“悍匪”情绪崩溃的时候安慰他们;而当女主人小便失禁的时候,胡广生用毯子盖住了她的脸,维护了她一点点可怜的尊严;更不用说,女人威胁要喊人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想到用臭袜子去堵住她的嘴……电影里面这种细节还是挺多的,互相维护对方的尊严和体面,不知不觉,顺理成章。这种渺小个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仿佛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血液,让人感觉温暖。原本你以为这些东西微不足道,看看疫情时期的现实,做到这些其实并不容易。

人际关系的另一面,则是灰暗的。电影里,胡广生说自己来城里的原因,是因为在乡下混不下去了,要到城里来干一番事业,从而拿回自己的尊严。他没有说为什么在乡下混不下去,但是看他们在抢劫时,既不知道展示柜怎么打开,也不知道里面摆的都是模型机,由此推断,应该是所谓与现代社会的脱节。

这种脱节并非是知识或者智商的问题——胡广生出口成章,逻辑缜密,说明他是一个有知识有思想的青年,也许只是他们不懂那些需要在社会中积累来的经验,或者是拿不上台面的潜规则。每个人到一个新的环境中都可能会遇到这种相似的问题,此时如果没有人主动给予帮助,反而来取笑,对于一个内心敏感的人来说,就相当于尊严碎了一地。

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态度,就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宽容,体现了人际关系中的善或者恶。就像在某个特殊时期,我们会不会去关心那些不会用手机抢菜的老人,那些在本地没有亲友没有灶台的外地人,还有那些需要去医院定期做血透的病人……你不能看着普通人的冰箱里面有了充足的食品,就觉得一切都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胡广生,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孤立无援地寻找自己的尊严。而且我们还并不如他,大多数人最终都会投降,而他哪怕被按倒在地,还要倔强地抬头去看那道光。

你我都是无名之辈,不管是生活在北京、在深圳,还是在十八线的小县城,人的尊严迟早都会遇到类似胡广生的困境,如果没有,也只是运气。

《无名之辈》的片尾曲,也道出了这部电影想宣扬的主题:

愤怒的 疯狂的 无名之辈 执着的 刚强的 不知后退 
坚持着 对抗着 心中错对 粉身也不下跪 
卑微的 骄傲的 我的同类 眼神里不灭的生的光辉 
誓不做我们世界的鸡肋 碎骨有何可畏

胡广生能感受到的温暖,是周围一个个鲜活的个人带来的,知道他们的名字,也知道他们的样子;而他所面对的灰暗对手,无名无姓,也许是躲在某件衣服的后面,看不到模样。人性的恶的放出,有两个重要的诱因,一个是躲在群体中,一个是匿名。所以,当不得不面对的时候,一是要看清对方的模样,二是要让对方说出名字。把那些抽象化的群体概念,变成一个具体的人,是为自己获得平等相待的重要一步。

反过来也是一样,放弃那些所谓的大局,不要讲那些莫名其妙的群体大词,把他们变成一个个现实的个体,就不至于在各种莫名其妙的局势里迷失自己的本性。

看过一本书,叫《从玫瑰到枪炮》,从社会心理学方面讲人的偏见、仇恨,还有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想法和行为的来源。比如说,人为什么要帮助别人,利他主义的动机是什么?简单说,就是一个理论、两个规范:社会交换理论 (social-exchange theory),互惠规范 (reciprocity norm)和社会责任规范 (social-responsibility norm)。

而我们总是说,某个地方的人素质高,某个地方的人素质不行,等等。实际上,某地方的人是否和善,和人口素质本身并没有那么大的关联。或者说,所谓素质就是个假的概念。

堪培拉之前一直坚持清零政策,当出现病例的时候,也封城。在某次宣布封城的第二天,我在脸书上看到一个帖子:有人说他自愿为封城期间没办法吃饭的人免费提供食物,写有一个菜单,列了两三种快餐的样子,可以自己选一种,只要私信告诉他地址,他就会按时间把餐盒放到你家门口,不用见面,不需要知道你的理由,也不需要知道你的名字——只需要提供一个地址。第一天他就送出去了两千盒快餐,第二天计划再多做一点。帖子下面很多留言,有想给他捐钱的,有想去帮忙做司机送饭的,都被他谢绝了,他说自己现在人手还够。

我不觉得堪培拉人的素质会比国内某个大城市的人的素质要高,实际上,我在网上也看到过这样一张图片:

这就是一个重庆不知名的小店,同样的事情在河南也有。只是……

难道说某个大城市的人的素质还不如其他地方吗?只是这个问题不敢接着谈,再聊下去文章就发不出来了。所以说,我肯定是不如胡广生的,也没有《无名之辈》所说的那种勇敢。

说到演技,去年有一部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影:《芬奇》。里面有个机器人,那演技都能吊打很多演员。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做到的。

看到这个镜头,能感到它很伤心。为什呢?它甚至连鼻子和嘴都没有。

而下面这个镜头,却能感到孤寂和落寞。

《芬奇》这部电影,刚开始的时候场景非常像那部动画片《瓦力》,故事的背景又像是《我是传奇》。只是《我是传奇》里说的是一种瘟疫使人变成恶鬼,而《芬奇》说的是大气层被破坏后,太阳的聚变产生了耀斑,让所有在太阳下的生物都无法生存。人们只能躲在黑暗之中。

由于失去了大自然的食物,人们只能去吃留存的罐装食品,甚至为了这些食物而自相残杀。机器人和芬奇打算开车去旧金山,机器人质疑他:既然白天的太阳那么危险,而我们为什么不在白天休息,在晚上赶路呢?芬奇回答:危险的不是太阳,而是人。他要防着那些在黑暗中出来觅食的人类。

最后,他说了这样的话:

饥饿让一些人变成了杀人犯,让我变成了懦夫。

不论是饥饿还是瘟疫,本身不可怕,或者说,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面对他们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子。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