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心得]複製文三部曲寫作心得

山姆的小說世界
·
·
IPFS
·
以倪匡幫金庸代寫小說的背景為架構,來探討抄襲的議題

前言

2005年,我碰上了兩個類似又走向不同極端的人,一個是剛翻譯完魔戒的朱學恆,另一個是上課爆紅的鄭運鴻(同時也因為他弟鄭運鵬這個超年輕立委帶來的邊際效益)。而我在鄭運鴻的「科幻概論」的課程中,期末報告就是交一份可投稿至「倪匡科幻獎」的極短篇小說。在這個機緣下,我寫了我人生第一篇小說「三十而麗」作為期末報告。但老實說這篇根本不算小說,我當時也知道,我只是寫了一篇雜敘雜議的諷刺劇,調侃鄭運鵬這個暱稱是「南宮博士」被我從網路人肉搜尋的文章。如果當時能有管道調侃朱學恆,我也會做。因為當時這兩個人,給我的感覺都是我所不理解與且我對他們有排斥感的,我想用酸民的語氣調侃他們,也抒解我的不理解感。

而其實在上鄭運鴻的「科幻概論」前,我已經有醞釀要投稿2006年的「倪匡科幻獎」,因此有了「複製文」的雛型,也就是「律師與我的最後一案」。當然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去上「科幻概論」的原因之一,我想藉由此課程讓我有些靈感,但最夠這門課程對我幫助不大,我對這門課也評價不高。當年我以「律師與我的最後一案」投稿2006年的加「倪匡科幻獎」,但沒有消息。2007年再把「律師與我的最後一案」修飾語病與劇情不合理處成為「複製文」再次投稿「倪匡科幻獎」,但也沒任何消息。雖然最後沒有任何消息,不過這次的寫小說經驗,也開啟了我寫小說的習慣。

複製文三部曲

複製文是一篇2005年開啟的一系列小說,主結構有三篇,從2005年的「三十而麗」,2007年的契約版「複製文」到2017年的「1500字看完笑傲江湖」。而整體框架是以2006年的「律師與我的最後一案」為核心往前與往後延伸出來的。在2017年「1500字看完笑傲江湖」加入倪匡角色後,生成出2018年倪匡版的「複製文」與2023年ChatGPT版的「複製文」。

因為版本太多,我建議最好閱讀的版本與順序是,第二部曲2018年倪匡版的「複製文」,第三部曲2017年「1500字看完笑傲江湖」,最後再去讀第一部曲2005年的「三十而麗」。

第一部曲「三十而麗」: 這篇文章嚴格說起來並不是小說,當時寫的心情是寫一篇帶有諷刺意味的時事評論。但20年後回頭來看,三十而麗與複製文的敘事宇宙是一致的,就是原生在網路世代的我們,所面對人類前所未有的網路革命。而這篇主旨很明顯,就是在說網路的「人肉搜尋」,並且帶上「三十歲的人生分野」的主題。以小說結構來說,並沒有主角,沒有劇情。我其實是想把「張振聲事件」寫成一部小說,但能力不足,也就作罷。

第二部曲2018年倪匡版的「複製文」: 這個其實是寫完第三部曲「1500字看完笑傲江湖」後,覺得把倪匡換成主角也不錯,因為從我2005年開始寫這個作品時,已經被倪匡的框架深深影響,所以馬上代換也毫無違和感。把倪匡替換成主角後,也讓這篇文章不會這麼難理解。其實就是以倪匡幫金庸代寫小說的背景為架構,來探討智慧財產權的議題。因為這個眾人皆知的小背景,讓讀者能更能進入我想探討的抄襲謬論。

第三部曲2017年的「1500字看完笑傲江湖」: 這個我在2024年加上一個主標「我被抄襲的書評」。這篇其實出發點只是我自己想把笑傲江湖做個快速回顧,寫一寫發現可以跟「複製文」結合起來,最後變成小說。這邊也把Youtube常見的X分鐘看電影的抄襲議題代入,也就是我後來的主標「被抄襲的書評」來探討難道書評不也是抄襲,或者說怎麼定義一個預告片或宣傳片是否抄襲。

其他版本的寫作心路歷程

2006年「律師與我的最後一案」: 這篇是「複製文」的原型,並且投稿2006年的「倪匡科幻獎」。但之後重看,閱讀起來沒有讀小說的快感,所以這篇已經完全刪除。2007年劇情小改編後成為「複製文」。而此時並沒有把倪匡這個人物當作主角的想法,只是想陳述一個被抄襲的文章怎樣定義是抄襲的概念。

2007年契約版「複製文」:這篇是依照法律合約的架構建構此小說,並且有受到倪匡的一些寫作思維的影響,但此時仍沒有把倪匡列入主角的想法。倪匡說他寫作的時候都是一筆寫下去,就不會再回頭修改。這個可以套用在這篇文章上,也就是有時候我覺得回頭再修改自己的文章,以前的文章會看起來不是自己寫的,好像是別人寫的。所以回頭修改文章,或者一整篇文章斷斷續續的寫,就好像是多個作者寫出來的,這個可以用在抄襲上,也就是如果用了自己以前的作品,其實就是抄襲了,因為現在的自己沒有創意東西,這樣寫文章也少了一種一氣呵成的成就感,我想這也是為何倪匡不喜歡修改以前的文章的緣故吧。

2023年chatgpt版「複製文」: 在2023年生成式AI出現後,也讓我興起用如何用AI來重寫「複製文」的想法。除了想試試AI的能力,也是要表現出另一種「複製」的哲學思考。但效果其實並不好,很像一派胡言的寫了1000字的文章,跟台灣新聞一樣,卻一堆人看。以下我對目前AI寫小說的分析,做個紀錄,或許10年後再來看會有不一樣的世界:
小說主線: 抄襲的哲學思考->chatgpt完全沒有討論到,他只闡述了大眾對抄襲的主流看法。
小說主角: 倪匡、律師->兩個人物在chatgpt裡面完全像死人,沒有個性。
小說支線: 科幻小說、武俠小說->chatgpt有很順的插入這兩個情節,但任何一個情節替換掉這兩個詞讀起來都沒差,也就是這個情節沒任何生命力。

歷屆「倪匡科幻獎」分析

為了投稿給「倪匡科幻獎」,我當時做了一些首獎分析,並且找到兩篇文章作為範例。這兩篇文章都帶有抄襲的主旨,甚至在20年前就有生成式AI寫小說的概念,所以值得在今天AI氾濫的世界分享。我先簡介我所參考的兩篇範例文章,接下來再分析前六屆得首獎的文章。

第四十二屆倪匡科幻獎」: 這篇文章不是得獎作品,是我當時為了找靈感找到的。目前也被該作者分享到網路上。它的主旨圍繞在「全腦創作」跟最近的生成式AI很像。不過它重點放在「創新」與「傳統」的辯論,並沒有更深入寫出「創新:全腦創作」或「傳統:紙筆創作」的差異。所以也只能算是一篇雜敘雜議的時勢諷刺小說。

截稿前的奇蹟」: 這篇是2006年第六屆的佳作。故事是描述一個電影編劇家在截稿前的焦慮,最後由編劇家的一個小僕人阿魯幫助下,快速地寫出上萬字的劇本出來。它裡面的劇情就跟現在的ChatGPT寫小說一樣。不過它也犯了很多科幻小說的問題,描述性的劇情太多,觸動人心的橋段幾乎沒有。比較像是一本有劇情的科普教科書,而不是有科幻的小說。

第一屆得獎作品「可怕的幸福」背景架構屬於「宇宙式」科幻,探討議題為「環保」,敘述方式很平實,但也就缺少一些讓人驚奇的曲段。

第二屆得獎作品「上帝競賽」比較偏向「奇幻」,所謂奇幻與科幻的不同在於奇幻講歷史,科幻講未來。而此部作品之所以會通過「科幻」的檢驗,我認為是因為本作品探討到「演化」的議題。本篇敘述手法很華麗,使用很多宗教詞語,讓人覺得本篇華而不實,我本人就沒看完這篇文章。

前兩屆屬於中篇小說,而後面開始都改為短篇小說,整個格局也就大大不同。

第三屆得獎作品「皇陵的秘密」有點「科普」的味道,很讓人爭議它的科幻成份。但很幸運的是這篇作品只在說故事,沒有觸及任何討論議題,讓人讀起來很順暢,最後在結局加入「科學」理論,使得故事沾染上科幻的色彩,這篇或許算是打開科幻的另一種形式吧。

第四屆有兩個得獎作品,「Ark-T」與「百年一瞬」,這兩種都屬於「物品式」科幻,即探討一項物品的發明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或許是因為短篇的關係,接下來幾年的大部分作品都屬於「物品式」科幻,很難有作品能突破這個格局。「Ark-T」探討的議題比較偏「政治」,而「百年一瞬」比較多說故事的成份,而在說故事的過程中約略觸及「人的一生」與「死亡」的議題。

第五屆得獎作品「凱文,我們愛你」也算是物品科幻,只是文章沒有太多描述此物品的功能,一切都交由文章的敘述讓讀者自行想像。探討議題為「人的一生」與「教育」。本文沒有讓人驚奇的地方。

第六屆得獎作品「笨小孩」約略算是物品科學,而探討的議題是「教育」。

從第四屆開始,可以發現得獎的文章觸及「人生」與「教育」的比例很高,並且也可以看到第五屆三獎「填鴨」,以及第六屆佳作「人之所以為人」,則可以發現入圍的作品有相當的比例是在探討「教育」議題的。這或許可以提供參賽者一個寫作方向。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