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自然香】越甜越惹禍?糖尿病患梁實秋、杜甫、駱以軍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這許許多多的細節描寫,或因《教父》導演法蘭斯.哥普拉本人也是一名糖尿病患者,晚年他飽受糖尿病和心臟病之苦,最終心臟衰竭離世。糖尿病無法完全痊癒,但在現代醫學發展下可緩解並控制,治療方法包括服用藥物、改變飲食習慣、注射胰島素等。今期「有病自然香」,且看橫跨時代的文人們:梁實秋、杜甫、駱以軍如何在病困中掙扎求存。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公元前1550年,在埃及的《埃伯斯紙莎草紙》醫學文獻中,記載一病的症狀表現為尿頻及體重異常減輕,據說當時的建議療法是要連續四天吃一鍋由骨頭、麥類、殼類與泥土煮成的鍋物。千年過後,希臘醫師阿瑞蒂亞斯將此病命名為「diabetes」,希臘文解「篩」,因病人沒完沒了的口渴與排尿,彷彿人體就像個「篩子」,而此病為不治之症。

三百年後,印度醫師發現這類病人的小便甜如蜂蜜,卻不知其由,千年間研究一直停濟不前,一直到18世紀,終於有人發現這物質就是糖。隨後一百年間,世界各地的醫師們逐漸提出胰臟為糖尿病源頭的假說,並進行了各種實驗,甚至曾出現激進的「飢餓療法」,然後到了1921年,弗雷德里克.班廷與約翰.麥克勞德發現胰島素,並成功地應用於臨床治療——從此以後,糖尿病不再無藥可治。(1)

據統計數字顯示,全球約有超過四億二千萬人口為糖尿病患者,預計至2040年,患病數目將會增至六億四千萬。糖尿病是一種代謝失調的慢性疾病,患者因身體胰島素分泌不足,導致血糖長期高於標準值,大致分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性糖尿病等,當中2型糖尿病佔所有糖尿病例超過九成,主因是不良飲食習慣、缺乏運動、肥胖等。其他糖尿病成因也包括家族遺傳、年齡增長、(因某些藥物或疾病導致)胰臟受損、曾有妊娠糖尿病史等。糖尿病常見病徵是經常口渴、視力模糊、小便頻密、易倦、易餓、體重下降、肌肉無力、傷口癒合緩慢、皮膚搔癢等,長遠可引發併發症如心臟病、中風、腎衰竭、失明、陽痿,或因傷口受細菌感染不能痊癒而需切除足部。

電影史上其中一位最心狠手辣的角色:《教父》裡的Michael Corleone便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在首兩集中,他時常因口渴需喝水;到了第三集,他視力變差、需定時注射胰島素、曾因糖尿病引發的低血糖差點暈倒,需連忙喝橙汁、吃曲奇補充糖分,更引發併發症導致中風,需送院急救。這許許多多的細節描寫,或因《教父》導演法蘭斯.哥普拉本人也是一名糖尿病患者,晚年他飽受糖尿病和心臟病之苦,最終心臟衰竭離世。糖尿病無法完全痊癒,但在現代醫學發展下可緩解並控制,治療方法包括服用藥物、改變飲食習慣、注射胰島素等。今期「有病自然香」,且看橫跨時代的文人們:梁實秋、杜甫、駱以軍如何在病困中掙扎求存。

不再饞嘴的吃貨梁實秋

讓我們先見識一下梁實秋在患上糖尿前,如何「一年四季地饞,周而復始地吃」:

春暖花開時吃春餅,魚季吃花椒黃花魚、大頭魚,接著吃青蛤,紫藤花開吃藤蘿餅,玫瑰花開吃玫瑰餅、棗泥大花糕。夏日炎炎,就吃老雞頭、緊接同時吃菱角、蓮蓬、藕、豌豆糕、驢打滾、艾窩窩,在家吃水晶肘,在外吃燒羊肉,也吃嫩黃瓜、新蒜頭。秋風一起,則吃糖炒栗子、炮烤涮羊肉、七尖八團的大螃蟹,到入冬過年,食物豐盛自不待言。

以上只是梁實秋在《雅舍談吃》裡提及的一鱗半爪。梁實秋的口福讓人豔羨,其父在北平開設以河南菜聞名的「厚德福飯莊」,以名菜「鐵鍋蛋」發家,還有瓦塊魚、核桃腰、羅漢豆腐、兩做魚、紅燒淡菜、黃猴天梯、酥魚、風乾雞、魷魚卷、酥海帶,以及以棗泥、豆沙、玫瑰、火腿製的月餅,樣樣精細可口,昔時連闊官顯者也不惜紆尊降貴來大快朵頤。另一方面,梁實秋母親擅製魚丸、核桃酪等,元配程季淑擅做麵食如切麵、餃子、包子、片兒湯,還有蓑衣丸子、獅子頭等、續絃韓菁清每晚臨睡前更會用電鍋燉一鍋雞湯,或添牛尾、蹄膀、排骨、牛筋、牛腩,再加點白菜、冬菇、包心菜、蝦米、鞭尖之屬。梁實秋女兒梁文薔便透露:「我們的家庭生活樂趣很大一部分是『吃』。媽媽一生的心血勞力也多半花在『吃』上。」

梁實秋吃盡珍饈百味,以饞自豪,曾於〈饞〉一文中,解饞的本義是狡兔,善於奔走,饞人正是不惜「為了一張嘴,跑斷兩條腿」,像梁實秋曾饞得把一盤羊頭肉托進被窩,在枕上一片一片的羊頭肉放進嘴裡;他「隔五十餘年猶不能忘」的「生平快意之餐」,是「一口氣叫了三個爆肚兒,鹽爆油爆湯爆,吃得我牙根清痠」,再點「一個清油餅一碗燴兩雞絲」,結果「酒足飯飽,大搖大擺還家」;也曾在抗戰勝利後,與女兒梁文薔到餐館一人一大盤「奶油栗子麵兒」,吃完還要再添一盤。但這種饞,梁實秋強調並非貪得無厭,「上天生人,在他嘴裡安放一條舌,舌上還有無數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饞?」真正的饞重質重品位,更表示身體健康,生命力強。如此說來,糖尿病既是「饞」帶來的惡果,也是「饞」止步之處。像梁實秋這樣一個美食家,患上糖尿病後竟能一改半生飲食習慣,抵擋引誘也確實不容易。劉墉有次與梁實秋吃飯,便說到當時桌上既有甜味熏魚、冰糖肘子、什錦炒飯,但因佳肴含冰糖與澱粉,梁實秋通通不碰,直至端上八寶飯他才要上一碗,原來他一直計劃著,「把配額留給最愛」。梁文薔回憶父母的飲食習慣,提到二人特別喜歡吃「油大」,即燒鴨皮下的那一股油,連韭菜簍的餡也是「脂油半融半凝,呈晶瑩的碎渣狀」,然而自父親患糖尿、膽石之後卻從善如流,對運動,戒煙、酒,及營養學原理全盤接受,故晚年仍十分健康。這也說明了,糖尿病雖不可逆,但飲食控制得宜、勤做運動,病情仍能緩解。

戒饞不難,疾病可愈,但有關食物的情憶卻戒不斷。梁文薔特別提到,梁實秋曾來信說母親程季淑離世後,「每次吃餃子,就心如刀割。」只因那是他們移居美國後程季淑最懷念之食物,想當年他們一家人包餃子,一邊爭論餃子皮厚薄、用擀麵杖在麵板上敲打「咚,的咚咚,一咚咚」的聲響、飯後滿身滿地麵粉的景象,俱不復再。無論患病與否,有些滋味總是一去不回頭,只能將百般滋味記在心頭。

消渴病 aka 長卿病患者杜甫

有別於周而復始地吃的梁實秋,杜甫時時捱餓,而且似乎有點偏食,特別鐘情吃魚與蔬菜,詩中曾提及的魚包括白魚、鱸魚、魴魚、雅魚、黃魚;蔬菜則包括蒓、薇、葵、藜、藿、芋、馬齒莧等。

如此看來,杜甫的伙食算不上油膩或熱量高,那麼患上糖尿到底是因為飯量、嗜酒,還是身體其他毛病,那就不得而知。這位憂國憂民的詩人百病纏身,在詩作〈登高〉裡他寫道,「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其詩曾記載的疾病包括瘧疾、肺病、消渴、眼疾、耳聾等,當中「消渴」便是糖尿病。(或稱消中之症,又因司馬相如,字長卿,患有此疾,故又名相如病或長卿病。)也不知杜甫何時患病,只知李白曾於〈戲贈杜甫〉一詩中寫道「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當時杜甫約三十多歲,還未經歷科舉落榜、仕途失意、安史之亂等,正值人生最意氣風發、「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時期。不知他的消瘦是否糖尿病的先兆,但從杜甫於大曆二年(767)的詩句「飄零仍百里,消渴已三年」中(〈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可推斷杜甫於52歲時才得知自己患上糖尿。那段時期,杜甫時常於詩作提起自己的病歷,同時又充滿憂患意識,如「我雖消渴甚,敢望帝力勤」(〈別蔡十四著作〉)、「我多長卿病,日夕思朝廷」(〈同元使君舂陵行〉)等,而詩作「才盡傷形體,病渴污官位」(〈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更自嘆因年老而才思退减,加上消渴病纏身,壯志未酬。

不過,這位才思減退、病入膏盲的大詩人在描述自己的病歷時,仍文彩飛揚得可以震驚十三億人。他曾誇張地以「大江不止渴」形容他日漸加劇的病徵,詩句「病渴三更回白首,傳聲一注溼青雲」(〈示獠奴阿段〉)中,更形容自己病發異常口渴,三更搖動水管,管內泉水聲就如來自濕潤的雲端一樣從天而降,傳來細流樂聲。糖尿古時無藥可治,據說黃精一度是杜甫的「救命糧食」,那既是他為避安史之亂時,在同穀山上挖掘的充饑之物,同時杜甫也曾以黃精治療鄰居的肺癆病,因而深信其妙用。黃精藥用之一,是治療「口乾食少,內熱消渴」,不知有否曾緩解其消渴症,但「終日忍飢西復東」同時「寇盜狂歌外,形骸痛飲中」的杜甫,相信服用再多黃精也難以調理身體。

杜甫晚年病情嚴重,一方面渾身無力,時時臥病在床:「病渴身何去,春生力更無」(〈過南岳入洞庭湖〉)、「消中日伏枕,臥久塵及屨」(〈雨〉),另一方面行動也變得困難:「臥愁病腳廢, 徐步視小園」(〈客居〉),這或與糖尿引發的神經系統病變或足部缺血有關。與此同時,他更出現疑似白內障、耳聾、麻痹等症狀:「眼覆幾時暗, 耳從前月聾」(〈耳聾〉)、「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小寒食舟中作〉),「老妻問坐痹,幼女問頭風」(〈遣悶奉呈嚴公二十韻〉)等,或都與糖尿病會令患者眼球內晶體腫脹,降低晶體清澈度有關,而糖尿亦會誘發突發性耳聾以及麻痹。到了杜甫大約58歲時,他便出現疑似中風症狀,〈清明二首〉中「此身漂泊苦西東,右臂偏枯半耳聾,寂寂系舟雙下淚,悠悠伏枕左書空」,可見杜甫之寂然悽苦。杜甫離世原因如今仍是一個謎,有說他是因糖尿病而死,(郭沫若)有說他是吃了「天熱肉腐」之物,因食物中毒而亡。杜甫生於憂患,〈旅夜書懷〉中「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說的「病」,更多是志不能伸的壓抑,卻又以天地間的一隻沙鷗自況,感人至深。杜甫以詩說身體與時代的病,生命最後一年寫的「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江南逢李龜年〉),由自身的命途多舛、與李龜年巧遇有感憔悴落魄,說到世運衰頹與動亂,道盡時代滄桑,讓人無限感慨,也讓杜甫的詩永遠流芳。

破洞的玻璃缸駱以軍

與杜甫一樣,駱以軍飽受病痛折磨,患有糖尿病、心肌梗塞、憂鬱症、腰椎間盤突出,甚至陰囊還穿了一個洞。駱以軍曾在訪問自言,20歲後他就像極限運動員一樣,整天想著訓練、閱讀、寫小說,賺錢養家,結果因為「像一個運動員以違反原本生理構造的方式使用身體」,於是必須「獻祭自己」,中年以後接連病發,他半真半假地說,「其實是寫作、虛構這件事情造成我的病態,造成我的早死。」形容自己「現在像一個破洞的玻璃缸,補著但滲水,小心翼翼。」然後轉過頭,又說自己是廟裡的神豬,「整天趴在書房看各種很沒有營養的東西——養很肥,最後比賽誰最肥,然後殺了!」

以上種種形容與比喻,俱印證了駱以軍作為小說家的想象力,無論在作品還是日常中,他總是建構出一個魔幻現實,疑幻似真的繁雜世界,馬家輝曾說駱以軍的說話比文章好聽十倍,說起「病情及治療,各種奇遇疑幻似真,誰都聽得入神」。駱以軍因患嚴重糖尿病,一天需打三針胰島素,更跟隨詩人楊澤走街串巷,探訪鬼市一般的老店、中醫理療店,讓疑似練過少林功夫的師傅用腳刀戳大腿小腿的經絡,更去台北近郊進行「另類療程」:每周日都以肉身作為獻祭,找一老者召來蜜蜂,一針針叮在身上,排出身體裡的毒素,由起初一針增到二十針,已是疼痛不已。當時駱以軍全家人強烈反對這種療法,他也自言骨子裡不信此事,但當他親歷老師楊澤叮上一百針卻鎮定如佛陀打坐時,才赫然發現一年來留下來的原來只剩自己。而過了一陣子,他的糖尿指數竟返回合格邊緣,一切如此奇幻,就好比廖偉棠評論駱以軍新書《大疫》時引述的《芬妮和亞歷山大》對白一樣:「萬事皆可發生,時間空間並不存在,在現實脆弱的框架之下,想象如紡線交織著新的圖案。」廖偉棠認為這是駱以軍一以貫之的創作追求,如此看來,駱以軍的痊愈或許就是一場想象帶來的救贖。

駱以軍後來也憶述,當時他遇到的民間老人都說:『「你這個脈息,應該已經死了?」像不像武俠小說?這都和我的小說,或我過去二十年安靜坐在咖啡屋、或小旅館,寫我的長篇,完全不同。』駱以軍把這兩年跟隨楊澤的治病經歷,還有疫情、抄襲風波等等,鑄造成新書《大疫》,也彷佛是身體與寫作的破繭重生,在失序破散的世界,重新探討「人」到底是甚麼,他自言那是一種重新學習,在接觸奇人異事與舊物的過程中,重新建立人與人的信任關係。而在書中,他選擇的仍是救贖的可能:

「我想說的是『愛』。是的,『愛在瘟疫時』裡的那個,像人子耶穌凌波走在水上,在一切空洞、死滅、下沉的全景上,奇蹟似走動的那個字,『愛』。」

(1)蒂亞.庫伯、亞瑟.安斯伯格《奇蹟的救命靈藥:胰島素發現的故事》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虛無中誕生︰探索文學邊界。香港文學館經營網上發表平台「虛詞」、實體紙本月刊《無形》。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及學者組成,並設立香港文學生活館。常與大學、藝術單位合作,策劃各種文藝活動及展覽。 linktr.ee/houseofhklit
  • Author
  • More

評論》一點點自由和文藝之必要——緬懷聶華苓和瘂弦

《破.地獄》:作為意象的「橋」,作為「破」的方法

此心光明,在林中路思考人生的絕望和意義——訪哲學學者陶國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