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城夜市摊充斥着国际政治话题和反智主义气息
文章来源 | 公众号:老虱杂货铺(Sololouse)
中国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城乡对立的格局,在处于城乡过渡地带的小县城居民的人格上打了一层鲜明的烙印:既自傲,又自卑。
和不远处大山环抱的小镇或山村那些整日低着头盯着土地营生过日子,无暇顾及身外广阔世界的“乡下人”不一样,县城居民喜欢自我标榜是见过世面的“城里人”,尽管在北上广深的眼里,小县城与乡下无异。
在一年365天当中,有360天,他们是高傲的城里人。唯有过年那五天,当一二线城市那些“成功人士”衣锦还乡的时候,他们才暂时甘为“乡下人”。
为了与自己眼中的乡下人区别开来,同时不被那些把自己当乡下人的“大城市人”过度看不起,他们总想让自己显得有见识一点,因此“求知”的意愿普遍比村镇居民强,喜欢用“知识”装扮自己。然而,他们捡到的“知识”不过是网络时代唾手可得的信息碎片。
除了教材、教辅、言情小说、武侠小说、励志和情感鸡汤外,下沉到小县城的“知识和文化产品”主要是《知音》、《女友》、《参考消息》、《环球时报》。那里的书店普遍缺少严肃优质的精神食粮。社会学、人类学、法学、哲学等等几乎毫无市场,很多人唯独钟情于国际政治。
作为专业知识的国际政治是一门精深的学问,这一领域诞生了塞缪尔.亨廷顿这样的世界级哈佛大学者,而作为公共话题的国际政治却是谁都能扯上几句。
首先,作为公共话题的国际政治门槛低。它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不需要多高的教育程度,只要看看新闻联播、《环球时报》、《参考消息》,就能说上话。稍微使点力气,网上搜一搜,就能搜成“民间专家”。
另外,作为公共话题的国际政治逼格高。谈论“聂树斌案”显然没有谈论“美国对国际货币市场的操纵”来得高大上。手里拿着《环球时报》显然比拿着《南方周末》显得高端大气。越是感觉自己活动空间狭窄的人,越喜欢用宏大的话题来装扮自己。讨论国际政治,让这些县城居民们享受到了“偏居一隅就能俯瞰世界”的快感。如果再装配了“阴谋论”,那就完全可以海阔天空地自由发挥了,反正无法验证真伪,更无需承担风险。
小县城没有读书交流会,没有像样的咖啡馆,唯有夜市摊能让这群国际政治发烧友们聚在一起酣畅淋漓地青梅煮酒、纵论天下。每天通过翻阅《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浏览“铁血网”,研究世界局势的他们,国门从未迈出过一步,就能洞穿美国的一切阴谋。长期接受国际政治军事新闻隐性的“敌我对立,非黑即白”的叙事模式的熏陶,他们的大脑被悄然格式化。他们眼中的世界只有两个阵营——非敌即友,而且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他们经常一脸严肃、危言耸听地告诫身边的人:“警惕美国的不良图谋”,“若干年后,中日之间必有一战”……。他们不时还有惊天发现:“非典是美国对我国发动的生化战争”,“肯德基和麦当劳免费让我们用卫生间,目的是为美国情报机构收集国人粪便里的基因密码,用以研制灭绝中国人的生化武器”……
在网络时代,依靠百度,县城居民随时可以搜集大量莫辩真伪的国际政治信息,他们却极少通过书本阅读构建成体系的知识。知识鼓励思考,教会怀疑,而信息仅仅让你知道。知识帮助辨别真伪,信息本身却存在真伪之别。知识越多,人越聪明。假信息接受越多,人越愚蠢,却往往越自负。如果没有知识的鉴定和催化,满脑子的信息碎片就跟装满一麻袋的土豆一样,彼此之间就无法建立起有效的链接,进而形成健全理性的判断力,却非常方便随时掏出来炫耀。
在和他们的争论中,除了看到他们不断地罗列一些无法验证真伪的信息,几乎看不到他们在思辨和说理。由于“土豆”装满了一麻袋,他们普遍自信心爆棚,充满莫名其妙的反智主义的优越感,动辄嘲笑学历比自己高,观点跟自己不一样的人“读书读傻了”、“读了大学,或读了硕士,或读了博士,也不过如此。”这种优越感背后其实是自卑感驱动下的以攻代守和自我安慰。
没有自我怀疑,他们很难摆脱十几年的中小学教育悄然浇灌的思维图式。这一图式相当于一个人大脑的接收装置,它潜伏在人的意识深处,控制着人们对扑面而来的信息的取舍,只有与原有观点相容的内容才能被这一思维容器接受。因此,信息技术非但没有帮助小县城居民重建认知,反而加固了既有认知。互联网丰富了他们,互联网也禁锢了他们。
由于长期浸泡在信息和价值观高度类似的环境里,极少接触不同观点,小县城居民大脑里一贯的认知几乎被他们当作宗教般的绝对真理。这一方面导致他们认为自己绝对正确;一方面也导致小县城极其缺少包容的氛围,对不同观点的人经常有着对待异教徒般的仇恨。他们经常在网上和现实中与不同观点的人展开“殊死搏斗”,动辄发展为人身攻击。
不信你留心观察,那些动不动抵制这个、抵制那个的人,大多数都来自小县城。当然,“小县城”不仅是一种行政区划,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视野高度,一种人格特征。很多人即使有幸跳出县城了,仍然一辈子无法抹去这一精神胎记。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