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旅漂流:印度尼西亞》祖母的家鄉
在前往中爪哇之前,我從雅加達搭乘火車前往萬隆,度過了短短的兩天一夜,巽他族與華人混血的當地朋友 Linda ,白天時帶著我走訪萬隆市內的荷蘭街區。Linda平日的工作是萬隆當地導遊,因為有著一半華人的身份,也為了因應日後中文旅客將會逐年地增加,Linda已經學習了一年的華語。
上了好久華文課的Linda,終於才遇見母語是中文的台灣旅人。只是她始終不敢開口,與我這位現成的母語人士交流練習。但在Linda的舉手投足及一言一行中,我仍舊可以感受到她對華人文化的尊敬與驕傲。「這幾年中文旅客越來越多,印尼很多本地人開始學華語了,我自己是華人,怎麼可能不學華語呢?」Linda用英語說著。
走在萬隆的街道上,想像力帶領著我,從現代的印尼通往百年前的古老荷蘭。一路上,經常見到臉部輪廓鮮明,身形高大魁梧的西方人,從他們所說的語言、體態、神情以及長相,可以輕易地辨別他們來自歐洲,原來,這些在萬隆的歐洲人,幾乎全都來自於荷蘭(尼德蘭)。
由於印尼曾被荷蘭殖民統治過三百多年,許多荷蘭人對於印度尼西亞這個國家便有著特殊的情感,嚮往著有朝一日能夠前來,探訪這個曾經屬於他們的地方。
夜晚在當地著名的荷蘭菜餐廳用過餐後,我一個人在街上閒晃,因為西方人多的關係,萬隆最熱鬧的小區上,幾乎都是西餐廳與酒吧,整條街相當熱鬧,充斥著異國風情,讓人覺得自己並未身處於亞洲。
正走過其中一家酒吧門前,突然,我被一位年輕的荷蘭男孩叫住,他正坐在酒吧裡吧台的位子上對我示意,邀請我入內。他正是我在萬隆入住青旅的樓梯間,遇見的那位荷蘭男生。
男孩大概二十一歲,從大學休學,第一次出國便來到了印尼,買了一張機票,想來看看他奶奶出生成長的地方。男孩的祖母是荷蘭殖民時期在印尼出生長大的荷蘭人,過去她生活在巴達維亞(印尼首都,雅加達之舊稱),直到十八歲才回到荷蘭。
男孩告訴我,此行他真的找到了好幾位奶奶當時的朋友,對他而言,這第一次的遠行,讓他更加瞭解了祖母過去生活的樣貌,而他也希望在這趟旅行中尋找到自我,如此回到荷蘭以後,他就知道他是否要繼續念大學,還是做其他自己想做的事。
男孩說,奶奶在家時,經常烹煮印尼的食物,或是和他講述關於印度尼西亞的種種,他想靠自己的雙眼見證這個奶奶口中的國家,因為對奶奶來說,那也是她的家。
那天晚上我們聊了很久,之後還一起到另外一家音樂餐廳聆聽八零年代的搖滾樂團演唱。回到青旅時,已經相當晚了,因為隔天必須乘坐清晨五點的火車回到雅加達整理行囊,以準備前往中爪哇,我匆匆地與男孩道別,心想著,這應該也是最後一次見面了。卻沒想到,在日惹探訪蘇丹水宮(Taman Sari Water Castle)(註1)時,我竟又遇見了他。
母親曾經向我提起,外婆身上有著荷蘭的血統,和這位男孩的相識,讓我不禁幻想著,是否我與這位荷蘭男孩的先祖其實承襲著相同的血脈?
命運讓兩個分別來自荷蘭與台灣的年輕人在印度尼西亞相遇,他們都在這趟旅行中,渴望找尋到家族的根源、生命的源頭。
*註1:Taman Sari 蘇丹水宮,是日惹蘇丹國前皇家花園,建造於18世紀中期,作為皇家使用,水宮具有相當多種的功能,如休憩區、生產區、冥想區、防禦區或是藏身之處等。
*參考資料:
Wiki - Taman Sari
*此旅行計劃為2015年《聲旅漂流,印度尼西亞:探尋千島之國的華人文化基因》,由財團法人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第三屆思想地圖計畫資助。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