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记(五)

shengsheng
·
·
IPFS
乘车记

深圳火车站给我的印象是既现代又前现代。宽阔的候车大厅,明亮的玻璃外墙,巨大的电子显示屏幕,刷身份证的“无人”检票口,站内二层“loft”上就有各种餐厅和超市。可是,略带一点反差的是,进站口安检前的电子显示屏被纸板覆盖,上面是手写的各种指示信息,上二层的无障碍电梯用来专门运输垃圾,检票口排着长长的队,一个检票员依然用大喇叭在维持秩序,另一个帮忙刷票或者身份证,找不到座位的候车人群只能席地而坐,占据了原本宽敞的过道。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第一次坐火车去北京参加夏令营的时候,1998年的北京西站第一次给了我巨大的震撼。拥挤的人群,匆忙的脚步,人们担着行李里的蛇皮袋和纸箱,或是躺在地上靠着行李箱休息。第一次长途旅行的八岁的我,见到了一张张陌生的饱经旅途艰辛的脸,他们也许是在打工或返乡的途中,也许去北京投靠亲友,也许只是想去祖国的心脏看一看。我被母亲牵着,被人群推着往前走,小心的看好随身的物品,一边提防着所有人,一边试图在陌生人脸上探寻。这种体会在后来的人生中重复过一次又一次,每当踏上旅途,在火车站汽车站,我总能想起这种感受, 我总是好奇,一段段旅程背后人们有什么样的期待,有什么样的痛苦和喜悦,又有什么样的故事。他们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不知道是淳朴的乡土气,还是市井的烟火气,深圳火车站一瞥竟然一解我的乡愁。

凭身份证乘车无疑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人们只需要在12306网上购票,就可以体验无纸化乘车,多么方便。可是也有例外,像我们这种出国多年,身份证过期的例外乘客,就必须去取纸质化车票,因为检票口刷不了护照!我们只好先出站,来到站前大厅的票务处理窗口排队。队很长,我不禁好奇,难道我们这种例外情况还有很多,为什么大家都需要取纸质票?我前后张望,试图从人们的对话和只言片语中找到答案。前面一个大姐,并不会使用手机或者网络购票,前来in person排队,另一位大叔,尽管网上买了票, 并不“放心”刷身份证,必须来取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旁边一位工作人员,不得不拿着大喇叭,一遍遍播放提前录制好的广播“如果已经网络购票,无需取票”。 一边排队, 我一边神游天外。人们对科技的信任,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建立起来的,技术也总有达不到的地方。每当用科技来改进一些既有的workflow,human factors必须要考虑,而不是只有一个框,所有人都必须改变的自己的形状往这个框里面fit in. 中国处于一个漫长的发展转型期,我们希望科技改变生活(in a gentle way),却不希望生活“被迫”被科技改变。无奈,这是个亘古难题。

上了动车,只要两个多小时就能回家了。我既兴奋又紧张,近乡情怯大致如此。车窗外飞速闪过铁路沿线的山丘和低矮的楼房。夏天快过完了,树林和田野依然翠绿,这里是中国土地富饶,水系丰富的南方。读大学的时候,每次回家,绿皮火车二十多个小时,我喜欢坐在火车的窗户边,或望着外面发呆,或数一闪而过的电线杆,或吃准备好的干粮,那是我为数不多可以放肆吃“垃圾食品”方便面的时刻。此时我心中默念,我回来了,我回来了。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