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死亡8:死亡的意义
1、情绪体验
在讨论死亡的意义之前,我们不妨假设,没有死亡会发生什么。
当人们不会死的时候,人们将失去所有欲望。
而我们知道,欲望是死亡恐惧的反面;而情绪又是死亡恐惧的衍生。
而这就意味着,人们将失去所有的情绪。
这就像一些科幻作品中,会给人安装一副机械的躯体;
但在这些作品中,机器的人依然是有情感的人;而我认为,如果这在现实中,机器的人将变成一个完全没有任何情感或欲望的死物。
我们知道,人的情绪在物质上是依赖各种各样的激素,也就是内分泌系统,来进行控制与调节的。
而当自身的所有腺体被机器替代时,人们将失去任何情绪感受。
可能有的读者会说,大不了直接用人工合成激素替代嘛,需要的时候按一下按钮就好了;
可是更有可能的是,到时候人们连按按钮的欲望都没有了。
所以,当死亡消失时,人们将一同失去所有的情绪。
人们将感受不到快乐,因为快乐=“这件事物对我的生存很有利”;
人们也不会感受到恐惧,毕竟死亡都被消灭了,没有什么可恐惧的了;
人们也不会感受到痛苦,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再打击到人们的存在;
人们也不会感到愤怒,愤怒本质是对有威胁的事物的反击,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彼时不会死的人们将不需要这个保护。;
人们也不会感到焦虑,因为未来将不会有任何东西对人们的生存造成影响;
至于嫉妒、疲惫、忧郁、厌烦、失望、尴尬、贪婪、内疚、骄傲、喜爱、同情、怀旧这些多姿多彩的情绪,都将会消失,
因为如果仔细地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些情绪都是对死亡的恐惧、都是某一种欲望的产品。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些情绪,人的生活将是多么无趣?
甚至可以说,这些情绪构成了我们的生活,它们是我们确认自己还真实存在着的依据。
失去了这些情绪,人们便不知道要做什么了,要不再需要做什么;
而这样的生活似乎就陷入了一片虚无。
2、存在主义危机
我是一个非常惜命的人。
那些危险的活动我一律不去,哪怕我会因此被嘲笑为胆小;
那些对身体有害的东西,如烟、酒、大麻等我一概不碰,纹身等对身体有永久性伤害的东西我也不会去搞,哪怕我会因此被认为不够“酷”。
甚至很多对精神和生活状态有负面形象的东西,如滥交、挑灯夜战、过度消费这种事我都不会去做,活得好像是个中世纪基督徒。
这对于我这个20来岁的年轻人似乎是很不寻常的,但并非不合理:
因为我所谋者大。
我有一个宏大的目标,我将用我一生去实现它。
事实上,当代很多年轻人,经常对短期娱乐产品成瘾,甚至像欧美很多人对药物成瘾,除了资本家的恶意助推,还是存在主义危机的体现。
所谓的存在主义,就是认为人生下来并没有既定的生活轨迹,鼓励人们思考自己的一生到底要做什么;
而存在主义危机,就是认为自己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成为不了,不知道要干什么,也不知道生活的目标是什么;
由此陷入的一种虚无主义,时常感到内心非常空虚,认为生活没有任何意义。
最后就会演变为一种享乐主义,要让自己每天沉迷于声色犬马与消费主义之中;因为他们的目标已经变成了能活一天是一天。
比如我之前看过一个采访。一个年轻人疯狂给自己扎类固醇,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肌肉看着很大。采访者问他,你知道这样会让你早夭吗;他说,无所谓,能爽一天是一天。
而这一现象的反面就是很多的年轻人一直在被主流社会推着走:
他们上学、放学、上学、放学;毕业后上班、下班、上班、下班。
他们还不如享乐主义,已经完全放弃了自己生活的主导权,主动麻木了自己大脑、把自己的所有情感都压抑起来。
他们变成了纯粹的客体和工具,他们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遵循上级给他们发布的命令、去完成所谓的任务,然后死掉。
这两者其实本质上都是存在主义危机,就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他们并不是不能思考自己为什么而活,而是不愿意思考为什么而活。
因为思考是很痛苦的事,尤其是关于生命的。
但是死亡会如影随形,它并不会因为你的逃避而消失。
之前一段时间,每当我躺到床上时,就会莫名思考关于死亡的事。
然后我就会去模拟死后的感受;但仅仅是几秒钟的模拟都会让我感到异常恐惧:
因为我发现,死亡就是我自己完全消失了;
它不是睡觉,你醒来后是知道自己刚才睡了很久;
而是那种类似于全麻手术,突然就失去了全部意识,然后“立刻”醒来,发现自己的手术已经完成了。
而手术期间你是完全没有时间感受的,就好像这段时间不存在了一样。
而死亡就是不会醒来的全麻手术。
这实在是太可怕了,我将完全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和世界的存在。
而这种对于死亡的思考又会反向强迫我思考关于生命的东西。
我想要怎样活着?我想要怎样度过一生,才能够积攒足够的勇气走向永久的虚无?
这就是像是一根针在不断地扎我,强迫我直面存在主义危机,不得逃避。
事实上,在现在这个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非常非常多的人都陷入了某种程度上的虚无主义。
这种虚无是非常折磨人的,我身边就有很多人试着用短期的快乐刺激来逃避、掩盖自己的心理问题,
比如浮于表面的享乐性社交、只走形式的快餐式恋爱、绩效主义攀比等等。
而当你去直面死亡问题时,就会发现这些东西完全没有任何用,甚至还非常浪费时间。
在这一刻,我突然共情了两千年前的司马迁: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如果人没有一死,又怎么会有足够的勇气去追求真正的自由与社会进步呢?
正如时间如果不是有限的,那么“虚度光阴”又有何妨?
3、没有死亡就没有生命
因此,可以说,如果没有死亡,人们就不会有任何的情感;
没有欲望和情感的人,将失去所有的生命力,变成一具行尸走肉;马斯洛所提出的人的任何需求都将不再成立。
他们将不会吃饭、喝水、上厕所、睡觉,甚至也不需要呼吸等维持生命体征的活动。
他们也不会有繁殖的动机,因为他们自身将永远携带DNA存在。
他们将无法从性爱中体验到快乐,可能将只剩下被动的生理刺激;但既然生理快感的潜台词是“这件事有利于我的存在”,依然是死亡恐惧的衍生,那彼时人们可能也不再需要它了。
他们也将不会去追求更高级的精神需求:
安全感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你不需要去确保一个不会死的人的安全;
而至于归属的需要,也就是友情、爱情、亲情、归属感等,也不过是人类这个社会化动物用来对抗孤独的需要罢了。
连道德感都没什么意义,因为不会死的人不会害怕群体的排斥,超级主体在他面前虚弱无力。
而更高级的需求,也就是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不过都是存在的本能罢了;而既然我已经永远存在了,为什么还要有存在的本能?
他们连追求永生的欲望都没有了,因为他们实现了。
可是,当人们失去了这些东西后,他们还真的活着吗?
他们似乎不再能被认为是生命了;因为即便是丧尸,也有最基本的进食本能。
所以说,当死亡消失的时候,我们还能如何定义生命?
什么东西是不会死的?死的东西不会死,比如塑料、石头、水等。
当一个东西不会死的时候,那它和死了又有什么区别呢?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死亡和生命是对立统一的,因为有死亡,才会有生命;
死亡的意义就是生命。
因此,我们不应该恐惧死亡,而应当赞美死亡:
死亡让人们拥有了丰富多彩的情绪;
死亡给予了人们生活的方向;
死亡逼迫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
死亡构建了人类的社会;
死亡使人们为自己的欲望夺取与抗争;
死亡推动人类文明的前进;
死亡链接了人与人的关系;
死亡让人们能够爱与被爱。
死亡创造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