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心理學》讀後感

AlexKCC
·
·
IPFS
·
「打破你對金錢的迷思學會聰明花費」

我哋日日都離唔開點樣用「錢」,經濟學會假設人係「理性」,但我哋用「錢」嘅時候係咪真係咁理性?本書就係去探討我哋生活中消費決策從中揭露我哋常見思維同錯誤,再提供具體實用嘅建議。

本書分三大部:

  1. 錢為何物
    「錢就是貨幣,貨幣代表價值,但貨幣本身没有價值,只代表我們可以用來換取事物的價值,它是價值的信差。」而成為合適嘅信差,貨幣係通常可以有四大特性:通用、可分割、可替代、可儲存。

    因為喺現代,「錢」近乎做到所有嘢,涉及錢嘅決策嘅難處就係因為錢有得「計」機會成本。所以:「這項東西價值多少?我願意為它放棄什麼?購買言項東西的機會成本是什麼?這才是我實際要付出的。」你係咪會咁理性諗?

  2. 我們評估價值一的方式經常與價值無關
    知道「錢」係咩後就去反省我哋平時用「錢」嘅盲點,價值轉做「錢」嚟量化其實唔係咁易。點解大眾相對係會買「$200 50% off」唔係「正價 $100」?因為消費只能拎「錢」量化,我哋大多只能拎數字對比先易揀,依章有講嘅相信你都會「係喎屌」,

    例如大家都有唔同嘅心理帳戶,明明都係同一張一百蚊,先跌咗一百再買一百蚊飛嘅可能性係高過你先買一百蚊飛跟住跌咗,你未必會拎另外嗰一百蚊買返同一張飛,明明都係冇咗二百蚊。拎十三個月糧都可能仲會好好儲存,但如果嗰筆係花紅?或者獎金?會唔會拎咗去旅行或者開心使?

    除咗唔同嘅心理帳戶,我哋仲會逃避使錢嘅痛苦,「由於我們聚焦在購買過程中感受到的花錢之痛,而非聚焦在消費本身的價值,這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決策。」例如買無限上網定每100mb咁買會吸引啲?可能你本來用唔盡但就係唔想每次比,自助餐都係差唔多,有幾多人真係可以食到所謂「回本」?開始覺得咁我應該點「定價」嘅時候商家就一定舉手幫你「定錨」。一件嘢幾錢好?有建議零售後你就可以由嗰粒「錨」嚟對比抵唔抵,咖啡店嘅貴樽裝水都係差唔多道理,餐牌係會有啲唔預你叫嘅嘢嚟比你做心理對比。再者我哋會偏向高估自己有嘅嘢,所以對得失嘅感覺係好大差別,簡單講就係失去嘅痛感係強過獲得的快樂約莫兩倍,賺到廿蚊嘅開心先抵消到失去十蚊嘅痛。

    另外仲有文字、儀式、期望等等都會影響到我哋嘅決策,依度唔詳講。

    依章最後就開始當頭棒喝吓大家,唔好太睇重錢。金錢是手段不是目的,佢存在係為咗方便大家交換價值,記得佢本來係冇價值。

  3. 從錯誤思維汲取教訓
    第二章睇到自己對錢有幾多心理盲點後就當然要去避免再錯落去:

    • 免費係一定有代價,有時候比錢先係最低成本,成本唔只得錢。

    • 重點的話,記得只計對你嘅機會成本,重複,係機會成本。有啲FIRE嘅由其一開始,見到$1,000會見到佢係1年後嘅$1,100十年後嘅$2,600。

    • 自制力係有限,跟系統係最好,(好似啲投資教學廣告)例如一收錢就放去投資存戶,愈少錢要諗點使你就唔需要再浪費腦力去決定。

最後拎第二章嘅兩句嚟總結:
「不論生活境況如何, 我們都相信,不該總是從錢的角度,來思考生活中的決策,應該從人生的角度來思考。」「我們只是希望, 重新思考你對金錢的思考方式。」

(本書當然仲有好多嘢但嚟緊都想寫短,一本書學到用到三樣嘢好過對一百樣嘢得個知字。)

作者:Dan Ariely, Jeff Kreisler (台譯:丹·艾瑞利、𠎀夫·克萊斯勒)
譯者:李芳齡
英文書名:Dollars and Sense: How we misthink money and how to spend smarter
出版社:遠見天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