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surveillance」- 媒體環境監視功能

遊走基
·
(修改过)
·
IPFS
·

說到底,當我們談論「傳統」新聞時,我們談論的究竟是什麼?新聞行業出生不過1800,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經歷兩場世界大戰,從圖文變成並茂,我們熟悉的「傳統」媒體,也不過就是九十年代的事情。那個時候紙媒還算盛行,發明了不少用於傳播的時髦玩意兒,然後互聯網突起,紙媒沒落,我們就要唱衰「傳統」消亡嗎?那這傳統也有夠可笑,區區一二百年歷史,就成了我們競相追逐的本壘。如若近代文明的光輝必須普照在二十一世紀的發展之上,那何嘗又不是一種一葉障目式的做法?近代文明一路走過的路上,發生那麼多錯誤,時間尚不待我們去矯正,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洪流推著人類往前,我們則必須依賴於前一二百年的智慧與結論,繼續沿著後現代化的路徑往前發展嗎?

所謂「傳統」媒體理論中的拉斯維爾「環境監視」理論,非常形象地描述出媒體的作用。現在我們如果對媒體價值進行評價,仍然會說它起到的是「監督」作用。這一點尤其體現在政治領域的應用,就拿本次風風火火的豐縣事件來看,媒體輿論報導,因為過嚴的信息審查機制導致形成信息鐵桶,地方官員少了媒體的監視,便開始敗壞行政之風。過往能夠實現不斷拷問政府行政之德的便是媒體。這幾日看了Netflix重製、米倉涼子主演的劇集「新聞記者」,改編日本記者望月衣塑子的故事。在劇中米倉涼子的表現就好像一個努力想要參與政事的局外人,正所謂「上面的人搞、上面的人決定」,記者想盡辦法擠破腦袋想插進去干預,搞清楚事實真相。不僅對於政界如此,新聞記者對於所有民間報導大致都該是這般模樣。有道德的記者就像社會的風紀委員,四處「尋釁滋事」,惹企業家與政界官員的不滿,從而達到對環境的清洗作用。記者有些像社會中的「自淨」系統,如果與被糾察的對象同流合污,則成為弄權之工具。

在新聞媒體行業成就之前,是什麼在實行「環境監視」這一社會功能?或說其實沒有?正因為出現了新聞媒體行業,才有了更民主的社會建設傾向嗎?如果說新聞媒體行業作為近代產物舉足輕重,又是什麼使它在短短幾百年內又頻頻遭到否定?如今的大眾並不傾向於認同新聞記者的職責或核心價值。記得小時候看新聞,電視中播的全是主旋律的謳歌與民間瑣事。今昨與朋友溝通,他觀察到「我們獨有的討論環境,造成了自媒體的『困境』。看似描述一個新聞事件,但卻像什麼都沒看見。無法進行深層次討論,導致思考模式轉變,先有結果再思考,思考服務於結果。而不是思考引導結果。」我們猜測是不是因為思考被噤聲,所有內向動力才轉化為情緒,所以才有網絡炎上之事頻繁發生。所謂微博熱點是否正是點火器的指示標誌?看看如今大家的情緒都在什麼事件上燃燒,讓我們一同來圍觀?

朋友給我的截圖是胡錫進在微博的發聲。並特意指出,胡的最後一段話「感覺是在找補,深入的討論不被引發。」(「期待豐縣八孩媽事情的真相,期待江蘇省委省政府調查組拿出獲得公眾信任的調查結果,給這個奇案畫上句號。」來源 胡錫進微博)網路上的發聲均習慣於做結論、做息事寧人之事,使我們心中產生問題,卻又習慣於為問題找台階,將它冷藏,束之於心靈高閣,不去觸碰。「放棄思考」或許是一個明顯的現象。因為太過無能為力,所以不去反抗了。同時還有網路自身對內容生產的限制,要求我們按照它的標準發言。這即是一個二選題:要麼說話,不被大眾看見;要麼說怪話,專說給大眾看。

其實「自媒體」很難稱作「新聞媒體」。它承載的功能並不是「新聞信息的傳遞」,更沒有「環境監視功能」。「流水帳」一樣或長或短的發言,亦沒有拉斯維爾並列提出的「代際傳遞」與「構成社會各部分之間連結」的作用。「自媒體」只是一群小型意見領袖,或我們願意稱之為KOL,帶著他們的追隨者一起唱國歌似的樣態。他們跟大雜院裡面的婆婆媽媽並沒有區別,只是聲音的傳遞者,無論高下。我也許想說「媒體」二字在這裡簡直是誤用。自媒體更多是「部落格」的變體,而不是新聞媒介。他們對新聞傳播的染指實為越界。

同樣是昨日,另有朋友給我發來截圖,內容是小紅書上一則post,寫著「美國中餐廳遭遇寒冬」,並列舉出其舉步維艱之樣態。這則訊息擠在小小的一個手機頁面裡,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面是圖片部分,下面是配以文字的部分。圖片是截圖鳳凰新聞導語,底端則是有關這則新聞的更多細節。細節包括「除了疫情造成客座率降至4成之外,還包括最低時薪的調漲,持續的用工荒等。負責人指出,中餐廳唯一給予厚望的外賣業務,更是被中外外賣平台壟斷,且必須接受低至6折接近成本的外送定價,讓不少中餐廳陷入兩難。(來源 鳳凰衛視)」我看過之後問了朋友幾個問題,並表示不明白這則訊息在講什麼,他要表達什麼?朋友大驚,問我認真嗎?你是真的不懂?我說我是真的不懂,因為我看完之後內心的疑問更多了,比如為什麼是中餐廳遭此絕地?美餐廳呢?細節中指出的影響因素並沒有看出特別針對中餐廳的內容,如果中餐廳比美餐廳更依賴於外賣平台,那文中應該指出這一細節,說明因果關係,建立起更強的邏輯關係。與我的反應不同,朋友則認為這則訊息很好理解,因為它的目的只是為了講中餐廳,為什麼要講美國餐廳的情況呢?而且他心中自有一桿秤,認為中餐廳依賴外賣是通識。

通過這則小小的新聞閱讀趣事,足以看出我與朋友對同樣一則訊息的理解大不一樣。他認為這則精簡短小的訊息已經完成了傳遞新聞的使命,但我卻認為不僅沒有讀出訊息,並產生了更多疑問。最後我們決定不再就這件事情繼續爭論,他說不重要。我也認為沒必要繼續爭論,但卻是在內心肯定,這便說明了自媒體傳播之怪象。它已然打造出了一種新聞閱讀環境,讓人們習慣於吃快餐、吃簡餐,好像吃一口就飽,並且飽得很有道理。這何嘗不跟上面提到的「放棄思考」「結果導向」「省略思考」如出一轍?

最後想稍微吐槽一下政府軟文。我打第一次看到政府官媒發出軟文傳播,到現在都沒有適應。我心中永恆有一個問題:這是在幹什麼?降維打擊自身?政府藍號就像媒介流中的小丑,不難聯想到川普的種種作為。如果世界人民,尤其我國人民,對川普的種種迷之行為嗤之以鼻,這跟我們政府的藍V帳號有何區別?胡亂生產民情,帶以節奏,降維引導問題思考方向。實難令人認同。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