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石玫瑰(The Stone Roses)的驚艷初登場

DuncanLau
·
(修改过)
·
IPFS
·
原來石玫瑰樂隊那張令全球側目的首張同名專輯,正是卅五年前的五月問世!現在回望,不禁令人嘆息不已。
這張專輯封套上的油畫是出自結他手John Squire之手,他們的創造力不單只是音樂。

1989年的春夏之交,是多事之秋,大家應該有深刻印象。英美樂壇經歷過一個多姿多彩的八十年代,各種新元素都先後出現,有點兒像開到荼蘼,一些樂手也出現一些疲態。電子舞曲好像已經飽和,大家又重拾各種真實樂器,竟又有點新鮮感。

英倫音樂是百花齊放,人才輩出,除了音樂風格多元之外,亦有不同地區的特色。倫敦是大都會,很難只有一種單一聲音。而其他城市,因為披頭四的影響力,最先有利物浦聲音(Liverpool Sound)之說,那時候,由利物浦冒出來的樂隊真的不少, 例如Gerry & The Pacemakers, Echo & the Bunnymen, A Flock of Seagulls, Teardrop Explodes, OMD, China Crisis, Frankie Goes to Hollywood等等,其他的城市的年輕樂手,大都先出去倫敦,再闖天下。

直至一間叫Factory Records的獨立唱片公司在曼徹斯特城組成,網羅一班本地人才,再加上他們眼光獨到,旗下的樂隊包括Joy Division,New Order,the Durutti Column,Happy Mondays和James等,替公司打下基礎,而之後,他們攪了一所名為The Haçienda的夜店,年輕人和潮人大力捧場,也吸引年輕樂手聚集,有些更帶來試音帶給唱片公司的高層,為公司不斷增添生力軍。

當時他們特別鍾情將acid house音樂,迷幻音樂和懷舊的音樂混合,加上一點舞曲節奏,大為受落,走出一條新路,後來被稱為Madchester movement,甚至引起其他人仿效。The Stone Roses的主要成員是歌手Ian Brown和結他手John Squire,大家是中學同學,因此相識經年,一直合作玩音樂,組隊,錄製歌曲,其中一曲更請得New Order的低音手Peter Hook來監製。出版過幾張單曲後,得到唱片公司的青睞,當時有兩間獨立公司提供合約,一間是Rough Trade,就是有The Smiths的公司,另一間是Silvertone公司。他們選擇後者,大概是不想別人每每將他們和The Smiths比較吧。

首張專輯在89年5月推出,起初是無聲無色,頭幾張單曲只能算勉強,在流行榜上一般,但銷量卻不俗,突然,他們推出一首新曲《Fools Gold》,不是在專輯內的,卻成為他們的第一首十大單曲,有白金數字的銷量。後來專輯在美國出版,便加入這首新歌,因此英美版本有所不同。之後再有三首單曲,大受歡迎,大家都覺得耳目一新,另眼相看,有樂評馬上選為年度專輯。這樣的事業開端,絕對是求之不得。

可惜接下來的事態發展,卻叫人搖頭嘆息。他們覺得唱片公司的規模太小,未必有能力替他們發展更大的市場,竟要求解約。唱片公司難得簽得一隊有實力的隊伍,也是他們第一支簽的合約樂隊,自然也不輕易放手。互不相讓之下,唯有對簿公堂,一下子拖延了四、五年時間,期間他們沒有巡迴演唱,亦沒有新作品推出。最後塵埃落定,他們改簽Geffen公司,以《Second Coming》為名的第二張專輯,似乎寓意一次重生再臨。可惜五年空轉時間在流行樂壇着實有點長,時移勢易,有些事情已無法複製,樂迷的評價也是一般,他們也感到意興闌珊,最後宣布解散,只留下這兩張專輯!

這張樂隊首張專輯經過年月洗禮,讚嘆之聲不絕,甚至被認定為英倫音樂史上最好的Debut Album。先後有過十週年版,廿週年版和重磅的磚頭版,地位的確獲得肯定。今日回望,大家都只疑問,如果沒有那合約爭拗,樂隊的際遇是否大大不同呢?

這張專輯為曼徹斯特聲音設定新高度,糅合了六十年代的迷幻音樂,七十年代的美國FunkMusic,八十年代的英倫的舞曲節奏,再加上歐陸的Acid House元素,開創了一個新的可能。而此後,更和DJ 文化,Baggy 衣着,Rave Party結下不解之緣,深深影響到日後的流行文化發展,非常深遠。1989年春夏之交,有些重大事情發生了,大家是不會輕易遺忘的。

是自己購買的第一張單曲,當時是金黃色的透明膠碟,非常耀目。


早期的單曲重推,由Peter Hook監製。
當時仍然先購買膠碟,這是專輯上的第一曲,感覺上是聽得最多的一首。


另一首自己特別喜歡的單曲。
五年後的首支單曲,當時仍算有些神彩的一首。
在第二張專輯上的第二首單曲,自己是比較喜歡的。


踏入一零年代,他們曾重組,在2016年曾推出兩首新作,大家以為他們會有全新專輯,最後沒有成事。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DuncanLau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長老級的結他手Steve Howe

寫幾筆端午節

China Crisis! What Crisis? 中國危機!甚麼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