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腥聞」| 鏡頭照到哪,那就得是新聞

鋼哥
·
(修改过)
·
IPFS
·
媒體與閱聽人的關係一直都是雙向的,買賣雙都必須同意這筆交易才會成立,因此單就新聞層面來說,不能全然地怪罪媒體,閱聽人也有影響媒體的能力。
圖片來源:《獨家腥聞》電影海報
人死在哪,事就出在那。

          —「讓子彈飛」2010

《獨家腥聞》(Nightcrawler是一部2014年的美國犯罪驚悚片,這部電影在當時可以說是所有媒體人都要看的經典;因為電影在探討的是新聞媒體生態,民眾見獵心喜的挑選新聞,而媒體也投其所好的報導相關的新聞。媒體與閱聽人的關係一直都是雙向的,買賣雙都必須同意這筆交易才會成立,因此單就新聞層面來說,不能全然地怪罪媒體,閱聽人也有影響媒體的能力。

不過讓我們先退一步,用媒介的角度來探討新聞生態如何養成民眾如此見獵心喜的扭曲心態。

媒介的疲乏

新聞報導從古發展至今至少經歷了三種媒介,從文字走向廣播再發展成影音,這一路的發展不僅資訊量愈來愈大,同時媒介也越來越熱。「冷/熱」媒介是加拿大傳播理論學家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的觀點;冷媒介指得是不會主動投放資訊,需要人們主動涉入、參與才能得到資訊的媒介(冷淡、低調),而熱媒介則是那些會主動投放資訊,過程中人們並不需要主動參與(熱情、高調)

你可以這麼想像,冷媒介就如同是比較內向的人,你需要主動跟他/她交流,這個人才會主動透漏自己的事;相反地,熱媒介就像是外向的人,一見到人就滔滔不絕講一大堆關於自己的事。文字多半是冷媒介的特性,而聲光媒體則會偏向熱媒介。冷熱是相對的概念,聲音在這兩者之間算是比文字熱但是比影音冷的媒介。

「智能社會」海報(來源:Netflix)

同樣的內容,放在越熱的媒介載體上,就越是會發生媒介的疲乏。麥克魯漢在《認識媒體: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提到

「在使用媒介的過程中,經常會讓人產生麻痺的感覺,而麻痺到最後經常讓人截肢部分的感官能力。」

試著回想生活中那些電影院的好萊烏大片,如果你喜歡看「玩命關頭」(Fast & Furious)、「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變形金剛」(Transformers)這些飛車追逐、英雄大片、血脈噴張的院線大片,那麼很有可能你很難靜下來看一部文青的小品電影;如,「大象席地而坐」(An Elephant Sitting Still)、「陽光普照」(A Sun)、「雲端情人」(her)、「地心引力」(Gravity)或者是「異星入境」(Arrival)這些慢節奏的動態文本都有著與院線大片不同的方向,也就是說故事、探討一個議題甚或是挖掘自己的人生。這些電影下功夫的地方不是在視覺上多做特效,相反地,導演更求的是觀眾生命經驗的共鳴。

若是沒有透過這些故事包裝,那麼同樣是在影音媒介上所乘載的內容只能往視覺的方向無限上綱(更腥羶色的內容或是更快的畫面剪接)。這是熱媒介的一大缺陷,若是不提供更強的內容,使用的人們會很難專注,一段時間過後便後產生麻痺;就如同長期使用毒品的人,在使用毒品一段時間過後,劑量只能不斷增加,並非是為了追求更大的快感,而是對於原本的劑量已經麻痺無感了。

從熱媒介的使用麻痺,我們不難得出新聞為何會走向今天這一步;不是因為大家一開始要求這麼報導,而是被養大的胃口已經讓閱聽人回不去了。「獨家腥聞」的新聞採編負責人Nina 就是抓著這一點,到處蒐集血腥鬥毆、街頭槍戰、爆炸場面的素材爭奪觀眾的眼球;而傑克.葛倫霍飾演的Louis Bloom 就是一個專門提供這類素材的業餘記者。

Louis Bloom闖入民宅取得第一手畫面(來源:「獨家腥聞」電影劇照)

搶在黃金時段播出後,沒想到收視率還真的上升了,即使導播再怎麼不認同Nina 的做法,但也無奈她是負責人,無法干涉。整部電影對我來說更像是個紀錄片,獨家腥聞就像是當前社會的縮影,即使民眾再怎麼抱怨新聞品質低落,但是他們依舊會被這樣的內容抓到注意力,手機再怎麼滑,也終究周旋於謾罵聲中在留言區跟別人引戰。

Louis Bloom在電影後半,手法逐漸變本加厲,從更動案發現場的遺體甚至主動製造案發現場。提供報導的人竟然從查證事實的守門人變成「製造」新聞的兜售者。然而,每天在真/假資訊間角逐注意力,「40% 假 + 60% 真」、「40% 真+ 60% 假」我們如何分辨其中的界線?甚至,真實的不討喜往往讓虛假取代真實,成為真實的代言人。

美國演員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曾對媒體這麼說

如果你不看新聞,你會與世界脫節;如果你看了新聞,你會與事實脫節
If you don’t read newspaper, you will be uninformed. If you do read it, you will be misinformed.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鋼哥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行為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光影筆記
26 篇作品

🎥🎞️📝堪稱男版《懼裂》的《非常男人》如何顛覆大眾對容貌焦慮的刻板印象?

📝📝:你的腦袋爛掉了嗎?|《牛津字典》年度選字 brain rot 揭露AI時代的糟糕網路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