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防疫政策「近乎完美」?
作者:房間裏的人(社科研究者)
澳門本地英文時事雜誌《Macau Business》在9月10日發表了一篇題目為 COVID measures “almost reached perfection”- researchers 的報導,引用了最近出版的一篇學術論文的結論,根據該結論澳門近三年以來的防疫政策,可以用「近乎完美」來形容。
作為一名普通澳門市民,上述結論和個人感受實在差得有點大,於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就找來原文,看看結論到底是如何得到。一看之下才發現問題甚多,其中最嚴重的是作為科學研究最基本的原則,文中提出的理據並不能支撐結論,光是這點就已經是一篇不合格的論文。
下面我將會嘗試用最簡單的方式概括文章的內容,和其存在的問題。
「蜻蜓點水式」討論
首先來看這篇文章的研究問題和目的是什麼,在第2頁它寫道(以下引文皆由英譯中):
「這篇研究的目的是介紹澳門政府在 COVID-19 疫情管理上的努力、結果與成就。這份報告聚焦幾方面,包括科技創新、COVID-19管理上的顯著成就,與對其他國家/區域的適應性、可持續性,以及和非政府實體的協調關係」
由此可知,文章並不以學術研究常見的探究因果關係為主要目的,而是以描述澳門近三年的防疫政策為主要內容。這使得文章的內容極其龐雜,分為了「疫情管理」、「澳門的抗疫挑戰」、「新電子工作流程的應用」、「疫情管理的顯著成就」、「澳門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參考成就」和「最新一波疫情爆發與澳門的即時回應」等七個章節。
然而文章總頁數只有12頁,扣除文章標題、摘要和引用文獻後,正文只有10頁,在字數上就決定了每個章節的內容只能是「蜻蜓點水」,簡單帶過而不會深入。
研究方法:「效度」與「論證」的問題
那麼文章是如何得到澳門政策近乎完美的結論?其理據主要來源於第2頁和第6頁,指出澳門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旅遊城市,澳門三年來卻只有791宗確診病例和6宗死亡個案,以此為標準的話,澳門的防疫政策比世界上很多地方都要成功。問題是僅以確診病例數量和死亡數字作為「成功」的標準至少存在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效度,即低確診病例和死亡個案是否就代表「成功」?這個問題恐怕就不是不言自明。事實上經過三年的時間,我們已經知道在打了疫苗的情況下新冠病毒的死亡率並不高,它真正可怕的地方在於感染率,最終使醫療系統超出負荷而崩潰。而接種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率,既然如此,為何不使用接種率作為衡量指標?
進一步而言,防疫最終目的是要回復正常生活。在全世界很多國家已經開放入境,不用測核酸或戴口罩的情況下,澳門不但目前仍然處於有限度的封關,而且從概率上而言一定存在像今年7、8月份的「半封城」可能。換言之,基準只要改變一下的話,澳門還算不算「成功」就值得討論。
當然,研究者可以堅持使用確診病例和死亡個案作為測量的指標,但他們必須給出理據為何它們比回復正常生活更「成功」,這點在文章上完全沒有討論。
第二點是論證方式存在瑕疵。假如仍然以確診病例和死亡個案作為指標,那麼邏輯上要支持澳門的防疫政策是「成功」,需要找到一個和面積人口密度都盡可能相似的城市,但它沒有使用和澳門一樣的政策,並且上述的指標要比澳門差。這樣的地方在現實中可能很難找到,或者不存在。
因此另一個思路,是和其他國家的新冠死亡率進行比較,看看澳門是否更低。更或者「自己和自己比較」,看看和澳門的自然死亡率或傳染病致死率相比是否更低。當然,從政策評估的角度而言,不能只看結果,還要看成本。
文章自己也承認澳門因為防疫在經濟上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因此只有把成本和效益都同時考慮的情況下,和其他國家進行比較才是合理和有意義。無論是基於上述任何一種比較思路,文章中均沒有考慮。這嚴重影響了結論的可靠性。
一篇本科生的學期論文
文章中還存在其他不嚴謹的地方,例如第2頁有關研究方法的部份寫道「同時採用定量與定性的研究方法,去檢驗澳門政府在處理 COVID-19 疫情的工作、措施與結果。」然而文章其實並沒有使用任何「定量」方法,不是只要使用了統計數字,就是定量研究。
至於第8頁中表示中國大陸和澳門之在拱北口岸設立「邊境檢疫站(border checkpoint)」被視為是可供其他國家或地區參考的經驗,在世界多數地方都「躺平」情況下,亦顯得很莫名其妙。
總括而言,我對這篇文章的評價是論證之不嚴謹、問題之多,更像是一篇本科生的學期論文,很難相信是專業的科研工作者的寫出來。在缺乏足夠證據的支持上,說澳門政府防疫「近乎完美」更是有拍馬屁之嫌。
至於期刊的主編本身就在澳門大學任職,而澳門大學更是該期刊近三年中投稿第二多的學術機構,能讓人不懷疑作者們的學術誠信嗎?
#文章篇數:1️⃣3️⃣9️⃣
*本文亦同時刊登於新一期《論盡媒體》紙本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