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科學期刊論文之檢視實驗數據
維基百科上說太極拳在授拳時會「必先向弟子說明其師承之源流,代代相傳,即使日後另立門戶/門派,亦不可忘本」。
我覺得很有道理,但我從師者眾,有的手把手、一段段、一句句、有的到每個參考文獻作者的資料(你沒看錯)、每筆原始數據都重新檢視一遍⋯⋯我同門學弟說那是一種酷刑🤣
就如前言所提,論文會要從原始數據開始檢視,每一筆都至關重要。所以論文撰寫要上朔實驗步驟細節,下讀統計分析原理意義。只要這裡理得清,說得明,三分之一的論文內容乃至結論就能定下了。
檢視實驗數據有幾個重點,如適當的實驗手法、是否有對照組、實驗組、且有重複試驗數和恰當的分析方法,這些最後都要寫在論文裡的圖說或表說裡的。
實驗手法的話,只要你平常有寫實驗記錄的習慣,這應該不難。但如果你沒有,請開始養成寫記錄的習慣。如果你沒記錄又得開始寫論文了,請拿著手機,一一去拍下所有你用過的藥品、器材、分析軟體版本、儀器上的每一個參數、廠牌與標籤說明,然後回到座位上開始回想實驗過程,並寫下來。
分析方法請一定要去了解每一個步驟、算式與結果的意義。我就遇過把算式攤開後才發現表格上的數字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科學實驗裡有對照組與實驗組,是基本原則,然後再加上數次的重複試驗,才能保證實驗結果是可能重現的。
對照組分成「一定成功」和「一定失敗」。
通常在檢驗某現象是否存在,就要有「一定成功」來比較。而為了確認失敗時的現象,「一定失敗」組別也是必要的。
在做任何新實驗時,上述兩組對照組都一定要做,沒有任何妥協(經費就是這樣燒的😁)。
實驗組是指那些只改了「一定成功」對照組中的「某一個條件」的試驗,能用來測試看結果是會更好還是更壞。
要注意的是一個實驗組只能與對照組差那「某一個條件」,如果你想改兩個條件,那就要拿只改一個條件的組別作為新的比較。如果不這樣做,你的實驗能導向的結論會成為開放性的——這個有可能,那個也有可能。
科學最討厭這種模擬兩可的事,所以才會一件接著一件,實驗根本做不完的🤣
由於我們做實驗時都有個理論與期望的目標,所以在分析實驗數據時,不免會有「怎麼會這樣?」「這個數據怎麼會跟想的不一樣?」「實驗組數據比對照組更差,實驗完了」這些念頭會冒出來。
這種時候我們要先忘掉「實驗失敗了」「又要重新做了」這些想法,好好地檢查對照組是否正常,只要對照組正常,那你得到的結果就是正確的。
實驗沒有失敗,只是事實證明與你想的不一樣。
這樣的實驗數據在論文中雖然無法證明你的理論,但卻能用來說明你「選擇的那一個條件並不是關鍵」。
直到眾多實驗證明出的事實碎片越來越多,能拼湊出一件完整的現象時,就是整理發表的時候了!
這些事講起來還算簡單,但認真檢視一篇論文內容的話,用上一整個禮拜的工作天都是正常的,更不用說從零開始,把手中的實驗結果一一拿來拼湊事實了。加上手中又還有其它工作的話,用上個把月都算快了😅
但要一定記得——實驗數據證明到哪裡,事實就拼湊到哪裡,論文的結論就寫到哪裡!
就像我的高中物理老師常說的:「我不幫你們打成績的,我只幫你們算成績的!」😁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