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somno
·
·
IPFS
·

人生中難免會遇到挫折和失敗,然而,面對失敗的心態以及應對挫折的方式,才是決定一個人未來成就的關鍵。小學生雖然還不太懂事,但當他們在心中記住這些道理,日後長大進入國中或高中,面對人生的困惑時,回想起學過的古人智慧,總能找到不同的選擇。來看看大陸的小學國文課程教學

柳宗元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相錯,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人:吳武陵,龔古,余弟玄宗,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此句為整篇畫龍點睛之處,作者以景移情,反射其內心的感受。,本意是朗,是澂(同澄)水,相對濁字而言。衍生義很多,如寂靜,例:清靜,冷清。冷清,已有貶義。對照原來詩詞的背景,這裡是指的冷清!

另外還有兩個衍生義:,還遺留在台語中:

單純的。如:「清一色」、「清唱」。

淨盡、一點也不留。如:「債還清了。」、「書款付清了。」

台日典紀載「清」的釋義有八個,其中第八義對應上項的第一義: (8)干但(kan-na), 就是單單,簡單獨一的意思。例句: ~ 看都看bē了;~ 稅金一年都(to7)百五kho͘ (箇)。這裡的tshing 俗用千字,也有用仙字,sian 屬於tshing->sing->sian 的變化! 把tshing字,換成「單」字,意思就一目了然了! 台語的kan-na, 是簡單,或單單的聯綿詞。tan-tan->kan-tan-> kan-na。

第七義(7)貧困,對應上項第二義 。舉例:「ke-su7-清」,就是家境貧窮,符合字典的第二義,台日典的第七義,淨空的意思! ke-su7, 也叫ka-su7,中文是「家事」!

家事 ka-su7/ke-su7 :

家產,或家庭事務。這裡指的是家產。還有另外一義是家具,傢什、家具。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防火》:「及有救火家事,謂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鋸、梯子、火叉、大索、鐵貓兒之類。」(這裡就可以衍生「工具」的意思)

家私

事的文讀音是si7, 白讀音su7。跟「私su/si」只是高低音的些微差距。

這個詞彙,後來演化作,家私,其中的家具義就不見了,不過,還遺留在台語中,ke-si。

台日典:ke-si 家私 (1)道具,器具,雜器,家具。 (2) (戲)陽物。例句:1)建置 ∼∼; 2) 起 ∼∼=giâ(舉,揭)兇器相搏(phah)。

後來俗用則演化成專指 「工具」語意!

peh-pinn

「ke-su7 清」,同義詞有 「ke-su7 peh-pinn」,見下: ke-su7 (1)∼∼ peh-piⁿ=家內散赤。 (2)(hōaⁿ) ∼∼(操持家務)。 台日典:peh-pinn 扒拚,(生活等)貧困。例句: 家事真∼∼。也等於倒詞的 pinn-peh 。

甘字典:piⁿ-peh, ke-sū piⁿ-peh, peh-pu̍ih.

這個peh, 應該是迫字,pek -> peh, 取白音符。pinn, 有逼緊的意思! 「皮pinn較an5咧! 」pinn 有「開,引」義。古字攀,說文形似扳字,前者ㄆ ph-聲母,後者ㄅ p-聲母,屬於語音分化,以音別義! 就書面字來講,用逼字 pik, 陽入轉字,ping 音,也可以演化成pinn! 所以,peh-pinn 是迫逼,pinn-peh是逼迫。 puih8 是 pik的變音!義同!

番外篇:

peh(台日典採用扒字), 有開義,也有爬義,前者為擘字,後者為匍匐的匐字! 攀原意在《說文》:引也。之後跟「上」義字關聯,如攀爬,攀升,攀上等等,於是後世語意存「上」,而去「引」義!

ban2 為摘義,攀也可能是候選字phan->ban, 攀折,以其複字詞的後字折,加上攀的引義,完美詮釋ban2音的釋義!

教育部字典採挽字,拉、引。

如:「挽車」。

唐·杜甫〈前出塞〉詩九首之六:「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挽,為上聲buan2, buan6,好於攀字。

彎字,《說文》持弓關矢也。(關,貫也)《玉篇》引也。彎,uan, 關,kuan, 貫kuan2, 音似而通假!

關弓,貫弓,彎弓,攀弓,挽弓,都可在古文中找到紀錄! 在那印刷傳播不發達的年代,音,決定它的義! 採用諧音字是約定成俗的習慣,所以,為甚麼現代人看不懂古文,因為現代人的語言訓練,重義輕音,一字一音,字異,音異,義也跟著變,而古文卻是要由音尋義! 書證:

1.《孟子》越人關弓而射之。

2.《史記·秦始皇本紀贊》士不敢貫弓而報怨。 這是方言之大用,可以以音觸類旁通而知義!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