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職業專家們:這樣解讀代碼讓學生焦慮,不敢踏出下一步
TO 生涯老師們:
這幾個月,忙碌於各大學的《SCPC職業策略規劃師認證班》的培訓。我問生涯教育的老師們,怎麼操作大一學生做何倫碼測試?答案一致:通過評測題目,或是興趣島測出3個代碼,解讀學生個性與興趣類型,引導學生考慮職業選擇的方向和職業匹配。
這是經典而傳統的探索興趣的教法。可是,對嗎?
一個18-19歲的大學生,我們透過了評估活動後,幫學生個人總結出了三個興趣代碼,給他的思考是什麼?是探索瞭解自我?還是侷限了自我?
當學生通過老師的分析,認識了自我屬於RIC類型(實用、研究、事務型)。那我的職業方向是否就必須從RIC匹配的職業裡去找?再進一步思考,我更大的疑惑出現了,學生現在就讀的專業,並不符合這3個碼,那我能轉換專業嗎?更證明了我的興趣,不符合這個專業。
而學校老師,卻要求學生的就業方向,既要符合興趣,又要符合專業所學。從此,這個學生踏上了一個4年彆扭的大學生涯。
請各位老師們想想,大一的學生,大約是18-19歲的年輕人,懵懵懂懂還沒進入社會。他的人生還很長,有太多的未知領域,等待嘗試和開啟。但他/她卻僅僅被告知,要關注自己的何倫三個碼;被告知要找對應匹配的工作才科學,才正確。
如果,學生們在潛意識裡,認定未來的發展方向,得要朝著這個標籤去找。那麼,當日後工作範疇和這個標籤不相符時,他是否會開始產生職業困惑和自我懷疑呢?同時,學生畢業後,如果沒有找到何倫碼匹配的職業呢?又或者何倫碼匹配的職業,他並不喜歡呢?造成學生更焦慮了,可能遲遲無法跨出職場的第一步。
我們處在這個VUCA時代裡,行業產業正在快速變化與反覆運算,社會需要的人才和工作,也時時刻刻的在改變。當學生遇到三個何倫碼之外的工作機會時。是否會阻礙了,或限制了嘗試的思維,也給自己設限了。
所以,何倫職業興趣理論,雖然非常經典,也非常重要。但在後現代生涯建構論下,老師們,是否仍在使用20世紀初的技術、思維,考慮學生的職業興趣與職業能力呢?
解讀時多做這3件事,大學生會更有行動的勇氣
教何倫理論的目的,不是讓學生知道自己「僅有」的代碼,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關注到「未知」、「未開發」的部分,只有關注到未知的,這樣才會有機會,對未知的新事物做出嘗試和探索。
在後現代生涯建構論下,何倫職業興趣理論,老師們還是可以教授的。但是方式一定要改變。建構論強調的是與外部環境的交互。所以教何倫理論的目的,不是讓學生知道自己「僅有」的代碼,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關注到「未知」、「未開發」的部分,只有關注到未知的,這樣才會有機會,對未知的新事物做出嘗試和探索。
當老師做完何倫活動引導後,可以請學生去思考,並詢問同學:「測試結果裡沒有CES(事務、企業、社會型),你如何確定沒有呢?我們來想一想,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什麼事可能是C,可能是E,可能是S?」,引導同學們一起討論;
同時,我們可以用分組討論法,將缺失了某類何倫碼的學生聚在一起交流,相互激發出存在的可能性;老師們更可以引導學生們通過各種日常活動的回憶和總結,去探索,去假設,去挖掘更多的可能性。比如學生看過的電視、動漫,關注的主題議題,初中高中做過的實踐等等,找出和沒有出現的代碼的關聯性,探索學生更多的可能性。
職業生涯論已經發展到了後現代建構論,建構論強調的是,與外部環境的交互,我們除了「已知」之外,要更關注「未知」。所以教授何倫理論的目的,還需要同時引導學生去關注到未知部分,只有關注到未知的,這樣才不會侷限其中,才能在快速變化的未來裡,探索和挖掘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SCPC國際職業策略規劃師 亞洲總培訓師許巧齡 親述
# 更多影片前往職話直說粉專:www.facebook.com/oookcareertalk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