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出來的真言:聽 Joni Mitchell 唱 Tom Wolfe

小白的嬉隱肆
·
(修改过)
·
IPFS
·
只有兩樣東西才是永恆和精神化的:天才與創造的心路歷程。

我想今後我的音樂聆聽方式,應該會是深度先於廣度,也就是專注於某個樂種,以及完整攻略一個藝人的生涯所有作品。我漸漸對於到處亂聽而讓自己貌似聽了很多音樂卻不深入的習慣感到疲乏,故出此策。

於是從去年底開始,我花了三個月徹底爬完 Neil Young 生涯所有作品,總共聽了 75 張唱片,並且研讀維基百科、AllMusic 等網站文章去了解每張背景,可說已對老楊有某種程度的熟悉。結束之後感到十分滿足,不但沒有厭倦膩煩,反而心滿意足感覺底氣充沛。於是深入聆聽計畫便馬上登場下一位藝人:Joni Mitchell。

之後 40 天,我總共聽了 23 張唱片(19 張錄音室專輯、4 張現場),不僅爬梳背景,甚至邊聽邊看,讀完每首歌詞,畢竟文采亦是這位超級才女創作的一大重點,不能不看。

特別要提在她 1975 年的《The Hissing of Summer Lawns》專輯中有一首歌〈The Boho Dance〉,根據她官網 jonimitchell.com 的敘述,這首歌靈感來自於「新新聞主義」(New Journalism)名作家 Tom Wolfe 的書《The Painted Word》。這門文學流派中的幾位代表人物如 Truman Capote、Hunter S. Thompson、Norman Mailer、Joan Didion 的書我都讀過至少一本,而同被維基百科列入此系之樂評家 Robert Christgau 我更是熟悉,他那誠實的毒舌樂評總是令音樂人又愛又恨。唯獨新新聞祖師爺 Tom Wolfe 的書我還沒看過,恰巧此時從 Joni 的音樂中見到這個關聯,我就去圖書館搜尋,發現台灣竟然還真出版過《The Painted Word》,譯本名叫《画出來的真言》。

借到手才知道,這本書外貌如此古舊!

出版年份甚至未知,因為書末版權頁長這樣:

稀疏幾行字、少得可憐的訊息,連出版日期都沒有,台北市的電話號碼只有七碼,90 幾頁的書定價 30 元,據經驗這可能是民國六十年代(1970s)後期的書,因為 Tom Wolfe 原著出版於 1975 年(和 Joni 的《The Hissing of Summer Lawns》專輯同年),那麽中文譯本絕對在此之後。我另有一本 1978 年出版的中文書長相與其頗類似,但版權頁上的資訊遠比這本豐富的多。所以我猜這本書可能是 1976~ 1980 這幾年間出版的,也快半世紀了。

這書翻譯的不算差,只是許多人物譯名都不同於現代慣用詞。看起來問題不大,只是缺少註釋,平板直譯詞句有時需要腦補回原文方能理解。

內容大意是 Tom Wolfe 用諷刺之眼報導/側寫彼時繪畫藝術界中盛行的畫家與藝評人「雙位一體」現象,也就是畫家的作品需要靠藝評人的解說才能讓人看得懂,所以兩者缺一不可。約莫從上世紀初的野獸派、立體派伊始,繪畫越來越平面、抽象,也越來越讓人摸不著頭腦藝術家到底在畫什麼。從寫實到抽象,藝術家傾向表達內心情感卻不欲為他人輕易揭剝,欲擒故縱般置入意義,深度於焉而存。所以懂畫的藝評人便趁勢出現,他們可能僅僅只是畫家的朋友,明白作畫時的心境與動機,也可能商業手腕高於藝術眼光。但若缺少藝評人精妙的文字闡述,畫家便無人得識,自然難以名利雙收。

這股風氣在四、五、六〇年代接踵出現的後現代藝術、普普藝術時期達到高峰,爾後歐普藝術、極限藝術、地景藝術和概念藝術等等也一波波延續此路線。畢竟「越看不懂的東西可能越厲害」,這道理我們都無奈卻十分明白。但我們程度差,講不出所以然,只好把藝評人的觀點當聖旨,也助長藝評人身價水漲船高,使得他們的看法動見觀瞻,連「所有偉大的藝術都是有關藝術的」這種深具「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氣味的鄉民名言都曾被當作教條過。這是真的,因為這句話就出自名藝評人里歐・史坦伯(Leo Steinberg)——書中主角之一。

藉由此書,Tom Wolfe 著實冷嘲熱諷了這股歪風一番。

他將這種藝術雙人組的「儀式」分成兩階段:1) The Boho Dance 時期:畫家的天才想法、鬼才技巧、瘋狂行徑,都只在藝術圈內發酵,也就是同溫層才懂;2) The Consummation 完成期:圈內藝評人嗅出圈子中他覺得最有潛力者,大肆為文吹捧、築星造神。

Boho,這字為 Bohemian 的縮寫,原指居住在東歐的波希米亞人,後來被解釋為在歐洲大城市裡,那些邊緣化和貧窮的藝術家、作家、音樂家及演員。所以 The Boho Dance 就是指那種具有反資產階級特質的邊緣藝術家之舞,他們無懼社會眼光只想做自己的時候,作品通常也最具有原創性。

Boho 精神之重要,可從普普藝術大師 Andy Warhol 的一句名言得以嗅之:「沒有什麽比怕被人看成資產階級還更資產階級了」。藝術家豈可渾身高雅派頭?但刻意表現 boho 卻易假掰過頭,倒不如誠實說出自己追求名利熱愛派頭。在藝術良心與商業成就之間的拉扯,對自知甚詳的 Joni Mitchell 而言,肯定早已面對過。

由此可知,她大概是讀了此書之後深得其心,便寫了這首 "The Boho Dance" 抒發心情吧。Joni 的歌十分不同於一般流行曲,擅長把民謠和爵士融合於一爐,曲式時而簡諧時而複雜,亦不致與商業風格太疏遠。而且她擅長多種樂器,特別是吉他,甚至為不同歌曲開發專屬調弦法,他人自然難以仿效。歌詞更是娟秀靈動,詞藻豐富又蘊含情感。在六七〇年代搖滾樂躍為主流的時代中,她的曲風完全無人能複製,音樂造詣已臻化境。而繪畫亦為其所擅長,親手繪製多張專輯封面,傳神表達主題意境。Joni Mitchell 藝術才情頗有獨孤求敗的孤高精神,以至於她不完全需要也不在乎樂評人的看法,更視追捧如浮雲。如此商業成績難免不穩定,叫好不叫座也成為日常。無怪乎奇女子如她,在讀了 Tom Wolfe 的《The Painted Word》後會有如此共鳴。

對了,《The Hissing of Summer Lawns》專輯封面,就是 Joni 的畫作之一。聽聽看這首歌,是否相當非典型?

就以書中一句話來當我的 Joni Mitchell 全輯聽後感:「只有兩樣東西才是永恆和精神化的:天才與創造的心路歷程」。


接下來我正在進行中的深入聆聽對象是 Nitty Gritty Dirt Band,目前聽了六張,正進入樂團高峰期,聽得我超開心。我這陣子徹底醉心老鄉村、另類鄉村、Americana、民謠搖滾之類的美國草根音樂,下個要攻略的對象都已經排定了,就是 The Byrds。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