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媛群、打工人的背后,扒一扒这片催生“装逼”集体潜意识的土壤
“装逼”的英文是“show off”,意指炫耀。可以是炫耀自己所拥有的,也可以炫耀自己没有的,只要装的足够像就行了。
最近网上有好几个热搜话题都跟“装逼”有关,比如上海拼单名媛群,以及随之呼应的打工人自嘲梗等。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会不经意地被别人“装个逼”。
一些心理学者已经从主观层面出发,总结了很多人们乐于装逼的原因,比如自卑、虚荣心、缺爱等等。然而看完这些理由,会给人留下一种“都是装逼的人的错”的错觉。因此,为了追根溯源,不被误导或带节奏,我们需要从客观层面出发,找到催生装逼这个行为背后的机制。
装逼的原型
几万年以前,人类还是猿猴形态的时候就已经会装逼了。那时的人们如果在野外遭遇危险的食肉动物,便会本能地张开手臂。这么做可以使自己看上去体型更大,更容易吓退敌人,避免成为别人的盘中餐。
科学家们通过对灵长类动物的研究,发现他们在行为模式上有许多共同点。猴子在竞争猴王的搏斗中也会使用同样的策略,通过张开手臂,假装自己很强大的方式,达到在心理上先发制人的效果。这么做会动摇对手的意志,让对手未战先怯,从而影响对手在搏斗中的表现。
由此可见,装逼并不是一种很高级的技能,而是一种连野生动物都会的自我保护机制。
催生装逼的环境
既然装逼是灵长类动物的本能,它出现的时间比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更早,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人们又把装逼的本能激活了?
野生的灵长类动物需要装逼,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环境中,不得不通过装逼行为来保护自己不被吃掉。如果把某个人类放置于一个歧视弱者、甚至弱肉强食的环境当中,他也会为了生存,不得不发展出装逼的自我保护机制。
若此时他选择不装逼、不炫耀,任凭自己在人群中显示出一副不怎么强势的样子,反而会带来更多问题和麻烦:
朋友们会离你渐行渐远;你喜欢的人会对你爱理不理;亲戚们也会离你而去……。当你身边的人都带着仰慕强者、歧视弱者的心态时,示弱和承认错误等同于宣判自己的社交死刑。
在一个集体歧视弱者的环境中,人们每天都在忙于寻觅可以依附的强者,没有人会在乎一个毫无好处可捞的弱者。不装逼等同于在这场资源竞争中认输投降,成为弱肉强食中的那块“弱肉”。
就算你本身很强大,也需要时不时地微微炫耀一下,才能“镇住”周围那些比你弱小的人。因为,一旦别人不再觉得你是强者,他们便会重新试探他和你之间的生态位关系。这样你的人生道路上会凭空多出种种不必要的麻烦。
由此可以推断,身在一个歧视弱者的环境中,装逼是应该的。这种灵长类动物掌握的自我保护机制,也适用于一些拥有弱肉强食特征的人类社会。
脱离歧视弱者的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本身就很强大的人,身边的朋友也都很强大,所以他的朋友圈整体氛围是不歧视弱者的。这也是真正的强者(有钱人、有权人)比一般人更不需要装逼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道德有多高尚,而是因为他们平时生活的环境,恶性竞争并没有那么激烈。脱离了弱肉强食的丛林环境,装逼就不管用了。
因此,脱离歧视弱者的环境的最佳方式,就是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强者。这样,你周围人的价值观,就会充满爱与和平,而不是恶性竞争、互相装逼。
集体潜意识
让自己变强大的确是最直接的摆脱丛林社会的方法,但是这个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所有人都变得积极健康,不慕强凌弱呢?
的确有,那就是改变人们的集体潜意识。慕强凌弱是如何进一步步入人们的潜意识的?当儿童一次次听到家长带着怨气把自己更跟局家的孩子比较的时候,儿童便领教了做弱者的苦衷;当学生在学校里长期被老师不平等地对待的时候,不论是被特别优待还是被特别“盯梢”,便耳濡目染地学会了歧视弱者。虽然现代社会物质很富足,但是这些经历堆积起来,会在孩子潜意识中塑造成一个弱肉强食、弱者不配活的世界。
长期被这种认知环境熏陶的人,不可避免的会加入到恶性竞争中去,成为集体潜意识的一份子。这样的人如果数量很多,这样的社会环境会倒逼那些本来没有装逼意愿的人去强行装逼。
父母和老师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二十年后这个社会的集体潜意识。假若成年人做不到以身作则,连自己都慕强欺弱,那么就算再过几十年,经济和物质上再怎么富裕,装逼的社会氛围也不会消失。
除此之外,人们也可以借助高科技手段,通过技术迫使所有人的信息公开化,达到杜绝装逼的目的。当每个人的资产、消费记录、隐私信息全部公开化之后,装逼行为也会失去其价值和意义了。当然这么做的话,会带来其他一系列问题,具体可以参考跟赛博朋克有关的小说。
与之类似的解决方法还有很多,例如在每个人的大脑当中植入芯片,直接从物理上切断装逼的动机。
总而言之,催生装逼的社会环境并非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用黑科技不算),人们只能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改变每一个个体的认知,改变下一代人的认知,才能让社会风气变得更美丽。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