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它,超越它
“过年回家吗?”同事问她。这通常是过年前的两周,她被问及最多的问题。
“呃,还没决定呢。她回答得有些不自然,心里很不希望别人谈及这个话题。
她其实不愿意回家。在外工作这些年,无论如何用心经营出租屋里的生活,在重复的每天中尽力充实自己,但只要一回家,她就像被拽进了一个巨大的能量黑洞,她需要费很大功夫,压抑住自己,才不至于变成曾经那个满腹委屈,愤怒的自己。这很耗费精力。
然而,不回去,留下逐渐老去的父母在家过年,又有些于心不忍。所以,每一年春节假期来临之前的那段时间,成了她一年中最纠结的时段。
谁也想不到这么一个雷厉风行的人,在家面前却如此无能为力。
她的父母都不是属于那种会照顾别人的人。父亲向来觉得母亲打理家庭内务,照顾他是天经地义的。而母亲,作为外祖母家最小的女儿,加上生的娇美,也习惯了被照顾。他们因为无法悉心呵护对方而相互埋怨对方自私,又因为生活的压力,爆发很多争吵,怨怼。她生活在他们中间,因为害怕大人们随时可能的炸裂争吵,成了那个早熟,懂事的孩子。
记忆中,她鲜少与母亲有亲密的互动。与父亲的深入交流也不多。记忆中,小时候的她会偶尔会生闷气,她倔强地站着不动好几个小时,不吃饭,不出声,也不哭泣。生闷气的原因早已忘记。但她始终记得每一次,犟在原地,母亲是不会劝的,任由她生气;父亲会试着劝俩句,但即使劝慰,她还是生气。长大后,她明白,那是她祈求关注的方式,因为平时积攒了太多委屈。她希望平日被父母看见、关心,却不知道如何表达,只能转而无声抗议。
父母并不能理解,只觉得她不可理喻,脾气差。后来,因为求学和工作,远离家乡,也终于离开了那个让自己情绪复杂的家。
在与朋友相处,沟通中,她逐渐发觉,几乎每个人的家都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存在。鲜少看到父母慈爱地打造出一个开明的子女可以彻底放松成长的环境。
我们都在欢笑,泪水,沉默中长大。小时候希望时间快点,再快点,快快长大。等到长大后,即使早已离开,却发现,那个魂牵梦绕的家依然存在于身上的每个细胞里。
看看每天对人、事、物的反应,就窥见端倪。自从离开了家,她拼命的恋爱。似乎要把那些年在父母那未曾得到的宠爱都要拿回来。
“我觉得自己有坑洞,怎么填都填不满。”在第四任男友离开的夜晚,她跟朋友聊起那一次分手,烟酒萦绕的夜晚,她再也忍不住失声痛哭。
她需要别人的呵护。但感动于别人的付出,并不一定是爱,这样的前提下相处往往难以支撑起长久的爱恋。每一段恋爱都在激情过后,困于平淡,她最终选择逃离。然而,她很快又会开始下一段。
她觉得自己一直在向外界索取,企图填补内心的深不见底的黑洞。直到某一天,她终于发现,外界无法填补这个黑洞;其次,那个黑洞根本不存在。
那个家发生的一切,是事实。但,事实下的反应和感觉被她无限扩大延伸了。反复舔舐伤口的正是她自己。
如果已经有能力独立,为什么要反复叹息曾经的发生,而最终沦为“长期受害者”。
家到底是什么?她发现理想中的家在现实中是极少的。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有需要完成的功课。包括父母。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包括父母。在那个家中,不愉快的发生存在过,但不愉快的记忆和在这种记忆下反复悲伤,痛苦,其实是自己的选择。如果你选择不被伤害,没有人可以伤害到你。
为什么会出生在这个家,而不是另外的家,这看似无法选择,又似乎是注定的。我们像是在轮回的惯性中选择了它。它提供了一个自己的惯性场域,在这种场域下反复加强,才得以醒悟超越。
家让你感觉到自己不完整。然后为了这份不完整去追求弥补,最终发觉这种追求的虚幻,然后再回归到自己的完整。但不去追逐,可能无法体验和发现其实人自始至终都是完整的。
家是起点,也是根本。它一直都在提醒本源。但唯有看清楚,才能超越。家实则提供了一个机会。它给你提供了出生的机会,更提供了回归的机会。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