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脆弱》:一本重塑我人生決策與投資觀念的書
我在2020年做出很多人生抉擇。經歷兩年申請博士班失敗後放棄了升學;在完全沒有財經背景的情況下開始從事財經媒體工作。
過去我從不看財經書籍,我的碩士論文研究社會運動,資本市場對我來說是遙遠、甚至是邪惡的。開始大量閱讀財經書籍,純粹因為工作表現不濟,需要惡補相關知識。
意外地,在半年的work from home大量閱讀時間裡,我讀到經濟學家塔雷伯(N. Taleb)的《反脆弱》。600多頁厚厚的一本書,花了兩星期讀完。
相當震撼。為了儘快讀完,我甚至將書本分段割開以方便隨時閱讀,《反脆弱》絕對是我的年度選書,也已經很久沒經歷這種知識上的衝擊。
也是讀畢《反脆弱》後,我決定重啟「澳門學16號」的Facebook專頁。
自始,從大到職涯規劃與投資策略,到幫助女朋友決定要否在Instagram發起贈送手繪聖誕卡的活動,我都運用到《反脆弱》的相關概念。
坊間已經有大量《反脆弱》的讀書心得,很好地整理了600多頁的精華。所以我並不打算從「黑天鵝效應」講到「反脆弱」;從如何運用「反脆弱」概念理解世界經濟體系到物種進化等等(書中確實有解釋)。我只會分享自己如何運用「反脆弱」的概念,改變很多個人的思考與決策。
「槓鈴策略」:一邊有穩定收入;另一邊從事高風險工作
我發覺每個人閱讀《反脆弱》都可能有不同的解釋,但這是經典作品常有之事。
有的人會強調書中認為公務員是「最不反脆弱」的職業的論點,或者說是最高風險的職業。按照塔雷伯的解釋,公務員看似工作穩定,卻無法抵抗突如期來、無法預防的事件。全球疫症是一種、國家破產也是一種。2010年歐債危機造成希臘政府陷入財困,便導致大量公務員失業。公務員的工作內容單一,難以發展其他工作技能,一旦失業便往往無法重新投入勞動市場。
這樣的例子告訴我們鐵飯碗也存在風險,因為風險永遠無法防備。
但我從塔雷伯書中理解的是:公務員是高風險職業,卻也是最能反脆弱的職業。「反脆弱」的核心理念,是鼓勵人們要「擁抱」不確定性與風險。我們追求的職涯規劃,不只要能減少風險,更要能從風險中獲益。
如何能從風險中獲益?塔雷伯介紹了「槓鈴策略」(barbell strategy)。我們的職涯規劃應該像槓鈴的兩端,一端的工作能承擔風險;另一端則從事高風險活動。基於高風險通常伴隨高獲利的特性,諸如藝術家、作家、創業者等職業,雖然大半輩子都可能默默無聞或經營失敗,但那怕只是一次成功就能名留清史,獲利甚豐。
所以,在塔雷伯的定義下,只從事公務員的工作當然是相對脆弱的,但如果我們能在從事公務員工作的同時,發展其他事業,則是充份運用「槓鈴策略」,一邊從事相對穩定收入的工作,一邊發展其他專長、興趣或事業。既能承擔風險,也能從風險中獲益,這就是「反脆弱」的能力。
穩定是一種狀態,而反脆弱是一種能力。擁有穩定收入的工作並不代表擁有反脆弱的能力。
以我個人為例子,則是在從事財經媒體工作的同時運作「澳門學16號」。槓鈴的一邊,我能夠獲得正職的工作收入,每天吸收財經知識,甚至運用在家工作的時間大量閱讀書籍。槓鈴的另一邊,我從事自己喜愛的學術寫作活動,推廣澳門的學術研究作品,也分享工作獲得的財經知識。
每個人對利益的定義都不同。營運「澳門學16號」無法名留青史,但我能繼續從事自己的興趣,作品與分享的財經知識能獲得別人的支持和分享,就是我認為利用「槓鈴策略」所獲得的利益。
回過頭看,我甚至是利用正職工作,槓桿(leverage)出更大的可能性。
「不對稱性」:上檔利益極大 但下檔損失極小
但如何評價槓鈴的另一邊是否值得去做呢?可以利用書中另一個概念:「不對稱性」來進行思考。
這邊我借用女朋友的例子去解釋「不對稱性」。
女朋友一直有學習速描繪畫,經過一年的學習時間她的畫作在我看來已經相當有水準(認真覺得)。但她對自己缺乏信心。去年的聖誕前夕,她萌生在Instagram發起贈送手繪聖誕卡的念頭,但又害怕最終沒人棒場。當下我問她:「如果真的沒人棒場,你損失的是什麼?如果有人回應,你的感受又會是怎樣?去比較一下損失和獲得的感受。」
後來她實行了計劃,當然也獲得了不少人棒場。這便是「上檔利益極大,但下檔損失極小」的決策結果。
塔雷伯告訴我們任何決策都存在風險,故事情的考量應該建基在對可能的損失和利益的衝量上。以我女朋友的例子來說,沒人回應手繪聖誕卡的最大損失,最多只是一時的納悶,不會損失時間與金錢。其下檔損失有限;然而如果作品獲得回響,對她來說則是學習成果獲得了認同與更多的信心。代表極大的上檔利益。這就是「不對稱性」的思考。
同理,運作「澳門學16號」對於我來說,唯一的損失就是寫作上的時間;而獲得的是知識、成就感與更多的機會(我確實因為「澳門學16號」的科普寫作獲得了其他寫作的機會)。如此也是運用「不對稱性」的效果:上檔利益極大,但下檔損極小(或可控)。
運用「槓鈴策略」與「不對稱性」的投資策略
塔雷伯的傳奇在於他既是學者,也曾經做過外匯交易員。他的許多建議不但能運用在人生規劃,也適合應用在資本市場上。
一個擁有「反脆弱」能力,運用「槓鈴策略」與「不對稱性」的投資組合,可以是90%持有現金、債券、ETF或藍籌股等投資標的;餘下的10%從事高風險投資,如其他泛生商品與加密貨幣。
這是一個擁有「不對稱性」的「槓鈴策略」投資方法。一邊是相對保守的投資選擇,另一邊是高風險高回報的泛生商品。下檔損失最多10%,而上檔利益則是無限大。
塔雷伯希望我們理解風險無法回避,人們學會的不應只是如何減少風險,而是如何與風險相處,甚至在風險波動中獲利。投資亦然,人生亦然。
2020年是混沌無序的一年,我們發現踏出家門可以是戒慎恐懼之事,死亡的數字曲線可以如牛市般,呈指數上升,而旅遊之城也可以在夕間變成死城。Google Trend透露人們是如何需要塔雷伯的《反脆弱》,想在亂世中尋找那根救命的稻草。
當然,你的稻草不一定是《反脆弱》,這要觀乎你如何看待現實世界。用塔雷伯自己的話來說,他的理論和策略是建基於「有機的現實世界」,他相信現實世界的複雜與無法預測,他相信現實世界的運作是「非線性」的。故此除了「槓鈴策略」和「不對稱性」外,書中還提供了更多觀察世界的洞見。
但我不崇拜智人與學者,我崇拜入世的知識與理論,而《反脆弱》至於我不只是理論,更像是人生讖言。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