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书单|读书笔记
《印度:受伤的文明》 by V.S. Naipaul, 宋念申 (译者)
这是在图书馆偶遇的一本,看上去比较薄,又能满足我现阶段对于不明文明的好奇心,就借了下来。没想到作者是诺奖得主,虽然获奖作品不是这本,但看了作者简介,觉得好像中了个什么奖。
可是,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文明跨度太大,竟然不大好读,有些部分转折生硬。奈保尔在前言里说,这是他的游记。背景也确实是跟着作者转场,遇到的人,看到的事,产生的想法。千万不要上他的当,这不是浮光掠影的游记,而是作者对于文化、文明甚至世界局势的深度思考。
印度于我是个难以表述的国度。它不是我的家,也不可能成为我的家,而我对它却不能拒斥或漠视,我的游历不能仅仅是看风景。我离它那么近却又那么远。
很多人觉得,他站在西方文明的立场,对于印度传统文明的批评过于主观,甚至缺乏包容性。不过可能因为我本人就是西方文明的拥趸,再加上他本来就是印度裔,站在反思的角度看,是很合理的,就像很多中国人反思中国问题一样。于我而言,最有趣的部分,是他对于印度教“安于现状”、“甘于贫穷”的精神内核的解读,他写道:
贾干的溃退是印度教最后的溃退,因为它是从一个我们知道已最终瓦解的世界开始溃退的。实际上,这是一次向荒野的溃退,那里“现实自身的边缘正开始模糊”:这并非像贾干可能认为的那样,是向雅利安历史的回归,而是从文明与创造、重生与生长,溃退到魔法与咒语,是一次退化到非洲漫漫长夜的过程,回到像刚果那种仍挣扎于原始时代的地方,那里即使阿拉伯人和比利时人的奴隶贸易已经过去,往昔岁月仍然被当作是“我们祖先的好日子”被人思慕。这是文明的死亡,是印度教最后的倾塌。
我一度有些吃惊,在如今全世界言论环境都在恶化的情况下,竟然有这样一本书,敢于挑战印度人。要知道,不光是中国有十几亿人,印度也有,并且印度还没有防火墙。仔细研究了出版时间,才发现原来是上世界七十年代的作品。释然的同时也稍微有些失望,不只是因为作者失去被“出征”的机会(@KM 说其实是有的),最主要是,因为年代有些久,对于现状的参考意义就打了些折扣。
中国和印度某些方面是很像的,都是“文明古国”,“人口众多”,都经历过漫长的被侵略被殖民的历史,也都“潜力无限”又“问题众多”。“文明古国”这个词听起来很好听,但很可能,越古老的文明,越多掣肘。印度的割裂和问题似乎比中国还多,也是因为印度的古代文明保留更多。而中国,因为有个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政府,古老文明在社会实践中只剩下躯壳,反而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扫清了很多障碍。即便如此,很多时候,仍能感觉到那些沉重的铁链拖在身后,让人寸步难行。
《柏林记忆:逃离悲恸之地》 by Marie Vassiltchikov, 唐嘉慧 (译者)
是本日记集,作者是二战时在德国外交部工作的俄国人。我一直对纳粹德国的纳粹个体心理很好奇,但目前仍没找到合适的作品解惑。这本书的作者虽然为当时的纳粹德国工作,但当然不是纳粹本人,只是对我来说,也已是很新鲜的视角。
日记中有大量关于轰炸细节的记录,让我第一次直观了解到,如今光鲜亮丽的欧洲大陆,二战时期也曾遭受那么重大的打击,包括始作俑地柏林。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另一个新知是“七月密谋“。第一次知道,有很多”党卫军“,曾为了挽救德国被希特勒拖入深渊而展开刺杀行动。作者本人,也曾深度参与此事。那其中,应该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后来我连看了两部”刺杀希特勒“的电影,一部是德国人自己拍的《施陶芬贝格》,一部阿汤哥演的《行动目标希特勒》。前者就是流水帐,后者也空有电影感,甚至德国人都讲的英语。不禁感叹,这种题材,其实让中国人来拍,反倒说不定会好看。我们前有《风声》,后有《悬崖之上》,都是水准之作。
”七月密谋“以失败告终,希特勒展开大清洗,很多参与者为了保护亲人,选择自杀。这种气节,很像中国共产党在一系列抗日及谍战剧里塑造的英勇无畏的”地下党员“形象。可惜,也许因为失败了,也许因为本来也是纳粹党内斗争,德国人没办法调动”国家资源“为这些人歌功颂德。
而英国人,在这件事上,也表达了”隔岸观火“的态度。据说邱吉尔在收到刺杀失败的消息时说:德国人内斗的越厉害,越好。令人唏嘘的是,这帮”义士“,本来还指望刺杀成功,推翻希特勒政府,建立正义德国,从而能从以英国为首的盟军的飞机大炮下把德国抢救下来。然而,邱吉尔只想要战争的胜利,根本不在乎德国是否正义。他们甚至在密谋失败后散布关于密谋参与者的信息,导致很多本来还未暴露的密谋者遭到处绝。
邱吉尔比这不光彩的,还有对于哥萨克人的背叛。本书的编者,也是作者的弟弟,在书中增加了很多当时作者不大清楚后来才有始末的事件背景信息拓展。其中有一段提到,俄国的哥萨克人反共,投奔希特勒,德国战败后这些哥萨克人投降了英国,而英国人转手把他们交给了苏共,导致几万哥萨克官兵被苏共清洗。
看了太多谴责纳粹的二战作品,也看了太多盟军里闪烁的人性光辉,从来没看过胜利背后的阴暗面。从此之后,再看《敦刻尔克》,都会是另外一种心情了。
《精灵宝钻》 by J.R.R. 托尔金,鄧嘉宛 (译者)
谁说《百年孤独》里人名难记,我要告诉他,请去接受《精灵宝钻》的磨砺!
不只是人名,地名啊各种名啊甚至战役啊故事啊都太多太多了,就算这是第二遍也没办法记得住其中一半。而且,这里头的人,动不动就要改名。光图伦一个人的名字,就有四五个,我要不是翻回去看,还以为是不同的人。
托尔金自己毕竟是人类来的,虽然名字叫做《精灵宝钻》,可是最浓墨重彩的故事,都是人类的故事,贝伦和露西恩以及胡伦的子女。后者太惨烈了,图伦和妹妹自幼失散,长大意外相爱,不知情的情况下结了婚,还怀了孩子,情何以堪!这个故事好熟悉,但我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也许是第一遍?
第二遍到结尾,突然闪过一个脑洞,这本书很像是托尔金自己写的“圣经·平行宇宙”,把圣经里面那些没有明文的事情,按照自己的理解做了阐释。比如,伊露维塔创造了人类,为什么要让人类去死。比如,东方没有基督教文化,所以东方那么落后(这当然是有信仰的人的想法)……等等。伊露维塔,当然就是上帝,而众受努,当然就是耶稣及其门徒。圣经里只有人的故事,这里还有精灵、矮人,可以说,托尔金的宇宙,扩展了上帝的宇宙。
之所以过他第二遍,是因为赶上《魔戒》三部曲的重映。不知道还会不会有第三遍,也许,剧版的指环王会是个契机。但我最期待的,仍是《精灵宝钻》的版权解决之后,能改编成各种各样的电影电视剧。这里的东西太丰富了,托尔金都没办法穷尽,很多事情都是编年史般的一语带过,改编的空间非常大。真的可以的话,感觉又能养活好莱坞许多年。比《西游记》养活中国影视界的程度,可大多了。
其实都不光是托尔金本人的作品,看看他的超级迷弟 乔治 J.R.R. 马丁,因为他的激励与启发,如今已经出产了多少《冰与火之歌》的衍生品就行了。这就是文化传承。《冰火》里也有个忠犬一样的Sam,《权游》找来在《魔戒》里出演过波罗莫的西恩宾演北境之王。那天在电影院看波罗莫身中数箭跪倒在地的样子,特别像奈德史塔克临死前的那一刻,好像觉得,仿佛波罗莫就是年少轻狂时的奈德史塔克,因此殊途同归。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