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日記:認識自己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
·
IPFS
·
 日記不僅僅是自己的行事記錄,寫日記更加是認識自己的一種方法。

原文刊載於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文|甘仔
難度:★★☆☆☆

 日記不僅僅是自己的行事記錄,寫日記更加是認識自己的一種方法。

  可能不是每個人也能明白自己並不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遠在古希臘時代,當時的人們早已理解到自我認識的困難及重要,而這問題亦與古希臘文化緊緊相扣。在希臘神話中,德爾菲聖地是世界的中心,同時是阿波羅透過神廟的女祭司(皮緹亞)頒布神諭給凡人的地方,其中一條最著名的神逾就是認識你自己(γνῶθι σεαυτόν),這也是柏拉圖與蘇格拉底經常提及的話。

自己與自己永遠存在距離

  但是,為什麼認識自己那麼難呢?人與自己的關係,從來都是這麼近那麼遠,有一條難以跨越的洪溝,也就是說自己與自己永遠存在距離,難以克服。當然,這種距離並不是物理意義中的距離。「理解的距離」並不等同於物理的距離,否則自己與自己在物理上最接近,又何以不了解自己呢?

  理解一件事物,必含兩種元素:一為認知者本身,其二為被認知的對像。例如,我們想知道這個蘋果好不好吃,便直接放進口裡嘗嘗。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是認知者,「蘋果」則為對像,這一點應該沒有問題。可是,若果自我理解又會怎樣?「自我」是認知者,亦同時為對像。那麼,「自我」則會分成兩塊,可稱為「認知我」與「對像我」。

「認知我」與「對像我」

  然而,「認知我」與「對像我」的分離卻是認識自己的最大阻礙。當人要認識自己的時候,所認識的自己僅僅是落在對像的層面之上,似乎我們能夠理解的,只不過是「對像我」。但一般而言,我們所講的「自我」,在日常的意義下,從來都是作為認知者,或者是第一身的「認知我」。每當要認識自己的時候,我們都無辦法認識作為第一身的主體自我,而所認知的僅僅是第三身的客體自我。 

  原來,直接地把握自己是不可能的。若果我們無法直接接觸到自己,所謂的認識自我,似乎只能夠是盡可能地逼近自我,一步一步地豐富自己對自己的理解。日記就是自我理解的其中一個中介,是認識自己的另外一種方法。寫日記最奇妙的一個地方,是把自己當時的想法外在化,意思是把第一身的想法,化成第三身客觀物件。人的第一身想法會隨時間流動,但寫出來以後,原本的想法便不再變化,凝固起來化作可重複理解之物。日記累積得足夠多,日與日之間環環相扣,便成為一個有機的系統。

理解在不同時空  

  這樣的日記儼如有自身的生命,它有一個自足且獨立於我的系統,人在翻閱多年前所寫的日記,往往會驚覺當年的自己原來是這樣的,故不期然生起一種陌生感,而這種陌生感是源於距離。十個月後翻閱,與十年後再翻閱的感覺也不可能一樣,理解者站在不同的時空,與文本的距離不同,亦會看出不一樣的世界。距離的遠近,並非對錯二元的關係,近觀或遠望的轉移,純粹是豐富自身詮釋的過程。

  或許寫日記就是自己與自己產生距離。失去這個距離,連基本的理解亦難以可能。

原文刊登於好集慣 BetterMe Magazine

甘仔
為人低調又低俗,但希望讀者不會覺得文章低能與低質; 興趣是歐陸哲學,現在研究的是與生物語言相關的課題; →→打賞荼毒室←← 很喜歡貓與兔,閒時會思考牠們究竟懂不懂人話, 一想到這個問題,便察覺還有很多論文要看,便頭暈眼花了。

好青年荼毒室官網
好青年荼毒室Youtube
好青年荼毒室Instagram
好青年荼毒室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