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地生活,是需要練習的
過去這一兩年來,自己最大的改變應該是會比以往更重視生活上的細節體驗。
最大的體悟是,過往自己更像是囫圇吞棗地在過日子,對生活上大大小小的事物,都沒有深刻地去體會,只追求立即與短期的反饋。
到了有名的餐廳或小吃店享受美食,先讓手機餵飽,然後快速吃完做出,用自己的感受快速做出判斷,但當別人問你,你認為好吃,那好吃的點在哪裡?跟賣同樣餐點的店家相比,差異在哪呢?自己卻往往只能支吾其詞。
在疫情前,無論在中國還是台灣,自己也常常週末假日就往外跑,感覺自己似乎相當享受生活,去過許多知名或私密景點。手機與社群網站上的照片滿滿,可是當朋友想詢問你哪部分最吸引你,又或者你最享受的體驗是什麼時,自己又只能用一些抽象概念的詞彙去搪塞,甚至只能放大絕叫對方實際去體驗就知道了。
在影片欣賞也是,自己從小就是個熱愛看電影的人,以前就是大量地看電影,電影台轉到就看,有新片上檔就看,上大學後更是各種網路免費資源都不錯過,可是每次同事或同學想請你做個評論時,自己除了那種很主觀的感受或講些無關痛癢的評論,例如節奏很好,畫面很美,主題很令人反思之外,更深刻打動自己的那種感觸,完全表達不出來。
簡而言之,自己看似很努力地過生活,但就像隔靴搔癢,其實根本沒有搔到癢處。
自己表達不出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深入去反問自己,自己到底體會到什麼,為什麼會喜歡?為何覺得不對味?為何讓你痛哭流涕?為何美到讓你不想離開?
我沒有好好面對自己,去深刻挖掘自己內心深處,只停留在很淺層的層次,就停止了。
這部電影讓你感覺很棒,可能是因為他的某個橋段,讓你產生了共鳴,而這個共鳴跟你過去的某段人生經歷有重疊,而這段人生經歷看似現在自己已經沒有再觸碰,但在看到電影的角色重現出類似的場景時,自己的記憶瞬間被喚醒。
不過,如果沒有持續追問自己,那這個感動極有可能很快就消退了。那段記憶也再度進入封存的櫃子中,等待下次被喚醒的時刻。
因此,現在會要求自己,先至少問自己三個問題。
自己喜歡眼前這道餐點嗎?喜歡的具體原因為何?那這個原因為何對我很重要?
剛看的那部影片有讓你喜歡的片段嗎?喜歡的原因為何?你會怎麼推薦給你的朋友?
我造訪的這個景點,哪裡最讓你難忘?難忘的點是什麼?除了照片,你還得到了什麼體驗?
如果連前三個最基本的問題,都無法好好回答,自己就會停下來。
先讓自己的情緒慢下來,專注在眼前的食物或美景,把自己的感官放大。
接著再逐步回想自己到底體驗到了什麼,即使一時半刻可能無法用文字馬上精準表達,但給了自己更多的時間去關注這段體驗。
近期一些朋友也會表示,感覺你有很認真地在過生活,因為每次問你一個美食或旅遊的推薦,就會聽到你相當仔細地去描述你推薦的原因,甚至連換個輪胎你都會去詳述為何這個服務讓你感到滿意或不滿意。
這表示自己是在正確的道路上吧!建議各位也不要輕易放過自己,無論是在小的生活小事,都要透過拷問自己,才能得到更深層更真實的答案!
好好地生活,也是需要練習的!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