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台灣氫能發展:風險、挑戰與未來前景
台灣在氫能面臨的主要挑戰
1. 政策不完善 : 未建立完善的氫能行業規範,即使引用現有法規,將使安全標準管理鬆散,出現致命的安全問題。
2. 須依賴天然氣進口 : 自然資源不足,若發展藍氫,天然氣只能仰賴進口。
3. 待建置氫能的基礎建設 : 投入氫能設備、技術門檻高,仰賴國內外資金進駐。
4. 製氫成本太高 : 技術發展較他國緩慢,售價難被市場接受。
5. 製造綠氫的再生能源不足 : 欲發展綠氫要大量再生能源,綠電已不足支撐產業需求,更不可能有剩餘來製氫。
6. 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 因技術不成熟及高製造成本,產量未達一定商業規模,對企業減碳量、使用比例產生的效益有限。
現行法律規範不足
台灣對於氫能的規範主要分散於《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設置管理辦法》和《公共危險物品及可燃性高壓氣體製造儲存處理場所設置標準暨安全管理辦法》等法規之中。
這些法規的立法目的及關注重點並非氫能產業,導致雖有法律規定,卻無法實際解決產業需求。目前氫能專項法令僅有依據 :
《能源管理法》第6條第3項授權訂定之《加氫站銷售氫燃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
經濟部公告事項「指定供氫能車輛最終使用之氫燃料為能源管理法第6條第2項,非經許可不得經營銷售業務之能源產品」。
《經濟部提升電動機車產業補助實施要點》中將以氫燃料電池作為主要動力來源之電動機車列入為補助對象。
然而,以上法令僅限於加氫站與使用氫能電池之電動機車,氫能價值鏈上之其他產業仍欠缺規定。
現行法規可能問題
現行法規對於氫燃料缺乏明確的安全標準及規範,可能會對氫燃料的生產、儲存、運輸和使用帶來風險並阻礙產業發展。
至少應於現行《能源供應事業及能源用戶達應辦理能源管理法規定事項》的能源供應數量、使用數量基準、應儲存之安全存量中,增訂氫燃料的相應基準。
並且配合修訂有關「能源查核」、「能源資料申報」及「技師或能源管理人員設置義務」等方面之規範內容,使氫燃料供應事業及用戶能夠遵循。
法律過於侷限氫能定義
現行法規將氫能定義過於狹隘,僅限於綠氫,導致藍氫等低碳氫無法享有再生能源相關優惠,阻礙產業發展。
氫燃料缺乏明確的安全標準及規範,可能對生產、儲存、運輸和使用造成風險,並阻礙產業發展。
缺乏完整氫能價值鏈的規範,導致相關產業難以循序發展。
缺乏認證制度
氫能作為低碳能源,其品質和安全性攸關市場接受度,但現行缺乏完善的認證制度,影響投資人及用戶對氫能地的信任。目前歐、美、英、澳等國接不斷更新低碳氫的標準制度、來源證明及查證規範,若要確保有效的補貼政策,必須向國際學習並建立認證制度。
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
法律上擴大氫能定義,納入藍氫等低碳氫,以符合國際趨勢,加速產業發展。
制定明確的氫燃料安全標準,涵蓋生產、儲存、運輸、使用等各環節,以保障公眾安全。
建立完整氫能價值鏈的規範,涵蓋製氫、儲運、加氫站、燃料電池等產業,以促進產業整體發展。
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氫能認證制度,提升市場透明度和客戶的信任度。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