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投影: 光電音造盤絲洞

sacrifice 生贄
·
·
IPFS
·
導演劉育樹的原初設定,《光電音造盤絲洞》不存在「以影像包圍欣賞者」的想法,移至專為「沉浸式投影」設計的播放空間「夢境現實」中播放,水土不服在所難免。

製作公司:光點吉樹/Hytree Studio、台中聲五洲掌中劇團
製作國:臺灣 / Taiwan
導演:劉育樹、王英峻
類型:沉浸式投影、偶戲
年分:2022
總長:45min
官網:https://treemuta.wixsite.com/hytree

(圖片來源:https://www.kkday.com/en-hk/product/126021)

沈浸式投影只是一種投影技術:同時投影在周圍牆面上,有時包含地面及天花板,欣賞者有如浸泡在影像海之中。至於欣賞者欣賞這類多媒體作品時,是否真有「沉浸於影像海」的感受?是否能順利接收到每一面牆的投影內容?端看導演技巧。可惜,大部分沈浸投影作品導演專注於技術層面--讓牆面與地面被投影占滿,兩牆面相交處不露白也不重疊......至於欣賞者的感受,通常不在考慮範圍內。《光電音造盤絲洞》即為典型的案例。

為了給予更明確的空間概念,請容我將沉浸式投影的空間視為立方體,前、後、左、右、上、下6個牆面,分別標註不同的英文代號:A、B、C、D、E、F。

於「夢境現實」,想同時欣賞戲偶表演、字幕與地面投影, 視野必須同時容納牆面A、牆面F,以及牆面C、D其中一面牆。

雖然《光電音造盤絲洞》是一齣沉浸投影的布袋戲作品,卻未跳脫傳統布袋戲戲臺或是電視、電影金光布袋戲等鏡框式舞臺的概念,所有戲偶及劇情都只發生在特定某一面牆上(牆面A)。和一般平面電影不同的是,導演將演員對話字幕投影在與牆面A垂直相交的左右牆面(牆面C及D)之上,至於地面(牆面F)的投影內容,有時模仿「彈幕」的效果,出現吐槽布袋戲偶表演的文字跑馬,有時則是舞臺的延伸,如土地公等神明以動畫方式現身地面(牆面F)與布袋戲偶對話。另外,與牆面A相對的牆面(牆面B),投影內容為手繪中式樓臺,自始至終畫面不變。

如此投影配置,非但毫無投影影像環繞包圍欣賞者的效果,反而強化了鏡框式舞臺的特色/缺點,欣賞者勢必得面向牆面A,不但欣賞角度受限,「舞臺」四周還多了一圈立體邊框,又寬又深,想完整欣賞《光電音造盤絲洞》--同時欣賞戲偶演出、對話字幕與彈幕,欣賞者的視野之內必須同時容納牆面A、牆面F,以及牆面C、D其中一面牆,因此,欣賞者不得不背貼牆面B、面向牆面A,最佳欣賞位置位在牆面B的左側或右側牆角--不但沒有給予欣賞者「沉浸於影像海」之中的感覺,欣賞者反而被影像逼到牆角。

於「双融域」,欣賞者站在播放空間之外,視線穿透不存在的牆面B,欣賞牆面A、牆面F以及牆面C、D的影像。(圖片來源:https://treemuta.wixsite.com/hytree)

《光電音造盤絲洞》先在臺北「双融域」播放,後移師高雄「夢境現實」。於「双融域」播放時,播放空間設計為牆面B不存在半開放空間,完全不同於「夢境現實」封閉、黑盒式設計。於「双融域」欣賞《光電音造盤絲洞》,欣賞者站在播放空間之外,視線穿透不存在的牆面B,欣賞牆面A、牆面F以及牆面C、D的影像。由此推知,《光電音造盤絲洞》導演劉育樹的原初設定,不存在「以影像包圍欣賞者」的想法,同一件作品移至專為「沉浸式投影」設計的播放空間「夢境現實」中播放,水土不服在所難免。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sacrifice 生贄 想學,想飛,想看見,想離開地球表面。 試著梳理沉浸於AR、VR、MR、XR等新媒體的一些想法。 (修改受限,馬特市成為記載我錯字與記憶偏誤的所在) 我也在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sacrifice    豆瓣:https://www.douban.com/people/sacrifice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VR: 彩虹彼端 / Over the Rainbow

VR360
74 篇作品

VR: 中南半島未知某處 / Somewhere Unknown in Indo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