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老]大考來了,我的課本要留嗎?
七月開始,新的一屆考生又被推上前線,在各社團都可以看到家長的焦慮湧上來,這時候我注意到有一個家長詢問:「國文複習應該要讀課本嗎?」下面的回應居然大多數都表示:「不用,讀複習講義就好了。」說實話,這個結果讓我非常驚訝。
準備會考和準備平常的段考在方法上當然大不相同,因為會考是一種統合性的測驗,孩子必須面對一個比較長的準備時間,又要面對更大範圍的考試內容。但歸根究柢,考試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實在上任何紙筆測驗,考驗的都是資訊轉換的能力。這裡我們要先釐清一個重點:所有考試都是由「人」命題的。而這樣的命題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也就是所謂的「課綱」,但「課綱」是很抽象的,所以對於學生來說,最具體能感受到「課綱」的,依舊還是課本。所以我會要求、提醒我的孩子,在準備會考的時候,應該包含三個部分:
第一,讀複習講義或筆記,也就是條列式的理解各個單元的重點。
第二,讀課本。這點很多人都會忽略,但是課本其實才是孩子實際經歷的具體內容,這之中帶有很多記憶的端點,包含每次抄寫,每次聽講,甚至是課堂之外的小細節,都能引導你回想起每個重要的知識點。所以不讀課本真的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不過讀課本也不是漫無目的的讀,讀課本的重要意義,在於和「講義、筆記」做連結。也就是說,所有的講義都是條列式的重點,但這些重點畢竟是從課本,或是課堂補充中延伸整理而來,所以在這裡,要先練習「還原」,在讀課本的時候,應該一邊想著:「啊,這個段落講的其實就是複習講義上的那個重點。」要在講義和課本之間建立連結,才能讓記憶更加穩固。
最後一步,當然是要寫題本,但寫題本的目的不應該僅僅是為了檢測理解正確與否,在對完答案、完成訂正以後,要更專注在思考這些題目來自哪裡。這就是更進一步的「還原」,從題目回想他來自講義和筆記的哪條重點,再從重點回想起他來自課本或者課堂的哪個部分,這樣練習幾次之後,就會建立起一個很強烈的記憶迴圈,看到題目自然就可以連結上知識點,而且不是講義或筆記那種割裂的、去脈絡化的記憶,而是在一段完整敘述中,更全面的記憶點。
這件事情在社會科和自然科上尤其明顯,身為走過這一切的家長,你或許可以很清楚知道:「唉呀,這個題目其實就是在考某個知識點,而這個知識點出現在哪一個單元。」但孩子很有可能是割裂性的在理解這件事情,對他來說這是一個「題目」,好一點的能感覺到這是一個「題型」,再好一些的孩子,可以理解這是一個「知識點」,但要具體的理解它從何而來,又是為何出現,就需要更多訓練了。
那麼,這件事情在國文英文這樣的科目上有用嗎?確實國文與英文的內容和其他科目不太一樣,它的內容是以「文例」為主,而不是單純的「講述」,但正因如此,我更覺得課本非常重要,因為他是最好的複習工具。我看過許多台北第一志願的孩子,他們都能很快速的回答出,這個題目中的選項,來自哪篇課文,或是這個詞例,曾經在哪一課學過。在我心中這是一個最好的複習做法,也就是說,每次看到一個題目或選項,你都應該思考:「他為什麼出現在這裡?」如果你想不起來,就應該去網路搜尋,或者找可靠的老師詢問,確認這個題目所在的章節,因為當你帶有困惑,就代表著你對這個章節不夠熟悉。所以在安排進度的時候,我都會建議在前後期都要讀一次課本,第一次讀是了勾起回憶,理解兩年來學習的整體輪廓,第二次讀的時候,已經看過幾次複習講義,也寫過許多題目,重點就要放在建立記憶的連結,和還原命題的過程。
因此我經常提醒我的孩子,在九年級這一年,最重要的是學會怎麼轉換視角,也就是說,如果你是一個命題老師,你會出哪些題目?常常做這樣的練習,面對題目的時候,就更能識破那些誘答的選項,找到出題的軌跡,進而找到答案。
所以課本重要嗎?非常重要。我在七年級的時候都會提醒孩子,千萬別把課本丟了,因為課本是陪伴你最長時間的教具,有許多記憶的端點都會與之連結。面對會考,其實就是在考驗「資訊轉換」的能力,所有的題目都是過往累積起來的知識點的另一個樣貌,你必須學會這個轉換過程,才能拆解出題目真的想要考你什麼,而只有建立起穩固的記憶,才能加速轉換的效率,提高答對的可能性。
一點想法分享,共勉之。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