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戰記》:科幻底下,是消失了的警匪片
香港人近年很在意自己的錢會落入誰的口袋裡,於是電影「先付錢,再入場」的商業模式便常常導致香港電影尚未上畫已經陷入「給不給錢支持」的爭論。《明日戰記》自然無法倖免,很多影評開首第一句都是先回答「應否入場看」這道問題,同時又以「不劇透」為由避開談及電影內容,幾乎淪為純綷寫給仍未拿定主意的觀眾的「掃雷文」。更甚者的則變成有如「完善選舉」之前的選舉風向文宣,不斷道德化地抬舉古天樂的為人。本文既不是掃雷文,也不是風向文宣,只集中討論《明日戰記》電影內容,絕不回答「應否入場看」,而且會劇透,敬請留意。(註:本文寫於2022年8月30日,現在《明日戰記》已與落畫無異,下個月則會在Netflix上架)
以「造價高昂的科幻動作電影」定位的《明日戰記》,每每在強調燒了多少錢和特效有多認真精緻。特效在科幻片的作用是營造真實感,在動作片的作用則是提供官能刺激的爽快感。《明日戰記》的特效在這兩方面的表現確實不俗,巨型外星生物「潘朵拉」的遠景運鏡雖然保守但細節足夠清楚,動力裝甲和外星巨蟲的質感也不錯。CG的物理模擬似模似樣,亦沒有出現「人景分離」、「人甲分離」或者是《黑豹》(Black Panther)最後一場在列車軌道上的單挑大戰那種災難級的橡膠人打鬥。
想當然爾,《明日戰記》的硬傷就是其故事邏輯、說故事的方式,以及人物塑造,三者互為表裡,某程度上是同一個問題。
2055年,地球污染嚴重,世界更陷入戰亂。空氣變成有毒,人類為求自保,只好建起一個個天幕躲在裡面。三個月前,一顆殞石降落在居住著560萬人的B16區,它帶來了巨型外星植物「潘朵拉」,一下雨便會迅速生長破壞人類的居住地。但與此同時,潘朵拉亦有將空氣淨化的能力。「總部」想令潘朵拉改造成徹底無害的植物,為此派遣由泰來(古天樂飾)和鄭重生(劉青雲飾)率領的部隊接近潘朵拉,將改造潘朵拉的基因子彈打向其母月,藉此拯救全人類。
以上就是《明日戰記》的故事大綱,只涉及一項任務,簡單直接,明顯採用事件導向(event-driven)的設計。《明日戰記》將科幻構想物潘朵拉的規則設定成「下雨會快速生長」,因此要趕在三小時後大雨之前改造它,令故事主線變成和《流浪地球》中地球將要撞向木星一樣的死亡倒數,藉此增加緊張感。
這裡就姑且不問2055年的氣象科學是如何能以秒為單位精確地預測雨雲何時積聚、何時降雨,又為何只在潘朵拉附近降雨,也可以假設是因為開發基因子彈需時而拖了三個月才採取行動。至於B16區是不是香港、總部在哪裡、誰決定將植物起名為「潘朵拉」,就不要問了。
為了營造任務指揮官譚冰(劉嘉玲飾)和鄭重生以及泰來的衝突,《明日戰記》特地安排了一個Plan B:如果改造潘朵拉任務失敗,譚冰便會發射大殺傷力武器消滅潘朵拉,這會犧牲16萬人。神奇的是,那16萬人之所以在受影響區域是因為譚冰為了不引起恐慌而不安排疏散計劃,但其實在潘朵拉剛出現時就早該要疏散了。就當譚冰是剛剛才從總部空降的指揮官,沉迷天幕的李昇也應該安排好疏散計劃,好應對潘朵拉這個眼中釘吧?
任務原本只有兩部分:先向潘朵拉發射顯影劑,從而追蹤其核心母體的位置,再瞄準母體發射基因子彈改造潘朵拉。指揮中心一早預測到將會有一場小雨(潘朵拉會略為生長)和一場大雨(潘朵拉會災難性地生長),卻又必須要在小雨時潘朵拉有所活動才能發射顯影劑,因而增加執行任務的部隊的危險性。不過顯影劑的設計很奇妙,必須要有人駕駛飛機用掃瞄器追著顯影劑反射的訊號,而最終發現的母體明明位於掃瞄器不可能照射到的地底,卻又沒有丟失訊號。所以究竟是要用掃瞄器還是不用?
因為內鬼B16總指揮李昇(張家輝飾)從中作梗,命令現場的機械士兵屠殺了帶著基因子彈的空戰部隊,更干擾了所有通訊器材。泰來的部隊亦出現傷者,為了治療隊友而進入荒廢多時的醫院尋找藥物,卻在裡面遭到外星肉食性昆蟲的襲擊(註:後來幕後團隊的製作花絮影片表示這些昆蟲叫「瀨尿蝦」,既然植物已經叫潘朵拉,這些外星動物可不可以也改個好聽點的名字呢......)。身穿動力裝甲的鄭重生連同昔日的舊同袍臭鼬(姜皓文飾)趕到並救走泰來一行人。他們一起尋回丟失的基因子彈,再突破李昇操控的機械士兵的防線前往潘朵拉母體(畫面看來是中環)。
於是,任務最終變成有五部分:發射顯影劑、從醫院逃脫、尋回基因子彈、打倒機械士兵、前往潘朵拉母體。除了醫院的昆蟲大戰,《明日戰記》最爽快的兩個大場面便是尋獲基因子彈時穿著動力裝甲的飛簷走壁,以及在公路上一邊趕往潘朵拉母體一邊跟自動兵器搏鬥。只是,這裡又出現一個奇怪之處:外星昆蟲後來有解釋是從潘朵拉母體孵化出來,但泰來他們在前往母體的路上卻一直只有李昇的自動兵器阻撓,完全沒見到昆蟲的身影。就算撇開這不談,外星植物與外星肉食昆蟲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科幻構想物。《明日戰記》原本只有一個,卻又在中途忽然加插另一個,更只有一場戲左右的功用,也沒解釋為何基因子彈對昆蟲也起到作用,導致世界觀設定冗贅且不連貫。
結果李昇當然被發現是內鬼,可是當泰來他們短暫與指揮中心恢復通訊時,第一時間卻不是找譚冰揭發李昇的惡行,而是直接打給李昇本人,讓他有機會解釋自己的邪惡計劃。李昇因為在建造天幕上投放了很多心血,很早已對潘朵拉改造計劃表露不滿。而他會阻撓改造計劃是因為……想繼續建造天幕,為此還講出「天幕就是我,我就是天幕」這句跟《機動戰士高達00》裡面剎那.F.塞爾的「我是高達」一樣莫名其妙的對白。「天幕」英文字幕翻譯是「SkyNet」,難免令人聯想到原本「天幕」可能是指類似《未來戰士》(The Terminator)的超級人工智慧,後來世界觀設定改了,舊的對白卻仍保留下來。
與此同時,在指揮中心的譚冰也發現李昇操控著自動兵器,卻只走過去講一句「立即停止」,既沒有任何取消李昇權限的協定,也沒有叫人將李昇制服。當最終任務成功了,她居然毫無防備地背向李昇,任由李昇舉槍自殺,萬一李昇不是對自己而是對她開槍怎麼辦?如此草草收場,導致故事落幕時餘味極差。
至於說故事的方式,《明日戰記》的世界觀背景是泰來擔當旁白在開頭用數分鐘平鋪直敘地交代,說話對象明顯是觀眾,技巧絕對稱不上高明。當然,這並非《明日戰記》獨有的問題,不少美國科幻小說也因為長篇大論解釋世界觀設定,而被一些評論人譏諷其手法為「資訊過量灌輸」(information dumping)。
《明日戰記》要改善背景交代手法並不難。泰來的人物被設定為女兒的去世成為他的創傷,因而一直想尋死。那麼,只要將泰來的旁白變成是向死去的女兒報告現況,再在結尾以差不多的手法作結,例如對說「我還想多活一陣子,直到找到妳很想見到的美麗地球」,和開場構成前後呼應,效果便會好很多。這改動至少能活用泰來創傷的設定,甚至有更好的人物塑造。而現在的《明日戰記》,泰來的創傷唯一的功用幾乎只剩下他無法對在醫院找到的小女孩見死不救。更要命的是,小女孩只是個情節裝置(plot device),完全沒有角色弧線(character arc),只會在必要時忽然滿臉愁容地哀求泰來不要走。最搞笑的是有一次泰來抱住女孩說不會絕對離開她,下一秒卻立即閃到現場救起即將墮下的鄭重生,導致人物行為不連戲。
以角色來講,鄭重生和臭鼬算是還好。至於譚冰,除了會毫不猶豫地犧牲16萬人(而結果她卻是猶豫了),劇組最想表現出她冷酷一面的是開首她講了一句「我比較相信機械人」,但這對白表達的觀念在後面完全沒用到。就連當被李昇操控的機械人阻礙任務,她也沒有表現出一絲動搖。而且劉嘉玲的演出非常生硬,感覺她其實不太明白這套科幻片的故事是講什麼。
至於李昇,我倒覺得他的反常人格以及其他人一開始沒發現他是內鬼都十分合理。試問又有想會想到這位理應心智成熟、思維正常的成年男性上司,原來既中二病又痴線,甚至戀物到想和自己建造的東西搞個「天(幕)人合一」,更為此要殺害下屬呢?這隻黑天鵝恐怕任誰都不會料想到牠會飛過來。
最後當然要講講中港合拍片必然出現的一對「小清新」。萬國鵬飾演的光仔意外地成了全片唯一有所成長的角色,從膽小的通訊員變成懂得拿槍。至於他的女友小綠(吳倩飾)則是典型的靜態且愛叫人「快點回來」的家居型女性角色,就和那個小女孩、《葉問》由熊黛林飾演的老婆、《導火線》由范冰冰飾演的女友、《殺破狼.貪狼》由陳漢娜飾演的女兒一樣,被刻意塑造成與男性角色完全相反的形象。就這點而言,也許譚冰已勉強算有點新意,只是她的角色實在扁平到男女老幼都沒差別。
據說全香港大部分有科幻創作經驗的編劇都碰過《明日戰記》(前身「矛盾戰爭」)的劇本,因而出現過無數版本,各種科幻概念又增又刪,有些拍完又棄用的片段則剪進片頭的過場,最終才變成現在這副模樣:近戰肉搏、上司下屬的矛盾、內鬼作怪、以特定鑰匙(基因子彈)拆除外表為外星植物的炸彈、靜態女性角色。雖然外皮是科幻片,內裡卻活脫脫是過去二十年香港警匪片的公式,充滿《無間道》、《寒戰》、《殺破狼》和《拆彈專家》等影子。它的動力裝甲近身打鬥予觀眾的爽快感,跟《怒火》看著甄子丹跳樓和跟謝霆鋒拳打腳踢十分類近,成本卻差了超過一倍。
現在香港拍警匪片自然是兩面不討好,添上科幻軍事外皮的《明日戰記》倒是因此成功省卻了這麻煩,以貴一倍的方法拍出相似的效果,這自然是無心插柳。另一邊廂,繼續維持香港穩定也需要「億億聲」,同樣加碼了。也許,同一時代底下的事件就是常常會在不經意間產生共振。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