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物的體系,我的物件錄 · 第六天

七日書|物的體系|夢斷童年

賈瑰
·
(edited)
·
IPFS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對「中國」的認識大約是:史記中的春秋戰國、秦始皇、項羽劉邦、三國劉關張、清朝康熙乾隆慈禧……

如果你有一間自己的博物館,你最想展示的是什麼物件?
各個城市也有不同的博物館,公營的、私人的,展示物件的角度、歷史感、當中的敘事都會很不同,如果你有自己一間博物館,有什麼東西是重要的、想被看見的? 分享一下當中的物件敘事,演繹。它可以跟你的個人,又或跟你的城市有關。

如果有一間關於我的博物館,我想在裡面播放影響我很深的一些藝術作品,包括小說、戲劇、電影等。

在這個博物館中,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展覽品應是《夢斷童年》。

我印像中這本書是我小學五年級時在圖書館借到的,我看了很喜歡,之後還重看了幾次。

說「喜歡」也許不是一個正說的用語。說「喜歡」的原因前先說說我與這本書的一些背景故事。周蜜蜜是一個兒童小說作家,小學的我很喜歡找她的作品來看。當時的我當然不知道周女士顯赫的背景,只覺得她的故事很有趣好看。

然後,有一天,在圖書館看到這本書。

網上圖片

老實說,它的封面對一個小學生來說是一點吸引力也沒有的。可是,那次我沒有找到其他想看書,又見這是周女士的作品,就決定借來看看。

我到現在仍記得,我是一開始讀就停不了。

請容許我引用此書的序去介紹這本書

三十多年前(此書成書於1991年),胡適讀完張愛玲的《秩歌》後說:「此書從頭到尾,寫的是『飢餓』。」我們一口氣讀完周蜜蜜的新作《夢斷童年》後,可以說,此書從頭到尾寫「革命」。

此乃文化大革命的革命,是造反、打倒、抄家、砸爛、破舊立寫那一連串的革命。廿年來,寫文革的小說多如恒河沙數。周蜜蜜這本小說,寫的雖然也是文革,但主角不是成年人,也不是青年的紅衞兵,而是少年的紅小兵。……

……《夢斷童年》寫的不是甜美,而是苦澀的人和事。小說中的幾個小學生……正準備過一個愉快的暑假。然而,天翻地覆的運動來了。

……張愛玲《秧歌》的農民因為飢餓而起來造反、革命;《夢斷童年》裡的「革命」,卻是因上層的人對權力的飢餓,而向下達成的。周蜜蜜通過天真的孩子,讓我們看到那個荒謬時代的世道之變。

《夢斷童年》——序(黃維樑)

我父親是在文革時期離開中國的。他不常說到離開原因,也很少提及在中國發生甚麼事。我只知道他的離開與「文革」這件事有關,而且他很討厭共產黨,一提起他就會很激動。於是我明白那那是父親的一個禁忌,我盡量不會提起,當然更不會主動去問他。

這本書說的就是一個小學生在文化大革命時遇到的各種人與事,和她在經歷了很多事情之後,終於明白誰是對,誰是錯。「群眾」不一定是對,「權威」也不一定是對,盲目相信他人只會換來惡果。本來,這一切她可以在成長路上慢慢明白(當然有些人一世也不明白……),可是,主角卻在文革的無情鞭撻下急速被迫成長。

書名「夢斷童年」,因為,主角的童年,在她明白這一切的一刻就殘忍地終止了。

《夢斷童年》這本書彷彿開了一個窗口,讓我窺見「文化大革命」這個我來說十分陌生、卻又影響了無數人(起碼我父親)的「歷史事件」。說它是「歷史」,其實也沒有多遠,只是四十多年前完結——文化大革命正式始於1966年,終於1976年,所以有人稱之為「十年浩劫」。可是,這段重要的歷史,我們卻知道得實在太少。我不知道其他地方,在我成長的年代,我在小學五年級時看到這本書時是我第一次知道「文革」中的人們的行為。後來中學中史課程中有一小段提及這十年浩劫,但中間發生甚麼沒有多少提及,只知道很多人要「上山下鄉」,然後毛澤東死後鄧小平重掌政權,進行「開放改革」。

(後來我認識到不同的朋友,熟稔後有機會詳談時問及,他們多數都說他們原全不知道文化大革命是甚麼……)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對「中國」的認識大約是:史記中的春秋戰國、秦始皇、項羽劉邦、三國劉關張、清朝康熙乾隆慈禧…

看這本書時,我彷彿看到那些被歸為「黑五類」同學的悲哀,也看到小學生把「批鬥當遊戲」的可惡與殘酷。明明不忍心,但我眼目卻沒有離開那些文字,直面當時那些可怕的「遊戲。我忽然明白了現代中國人的冷漠是從何而來的——就是文革啊!任何人也可以出賣任何人,還要是政權鼓勵——我敢說,文革毁了一代人。(後來大點我就知,其實不止一代人,因為中國現在也仍是這樣……)

還有主角一直在詰問自己,「究竟大家做得對嗎?」。現在回想起來,主角的不斷自我質疑,也成了我一部份呢。

因為這本書,我之後陸續看了很多中國近代歷史的書籍。我那時已明白,中國「積弱」,不單單是因為「列強入侵」(現在CCP最喜歡的「外國勢力論),很大程度也是出於派系間的權鬥與中國政治的動盪不穩。

我說這本書影響我很深,是因為這本書第一次令我看到,「歷史」不單單是「遠古」與我們(好像)無關的事情,也可以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這本書更令我踏上了不斷思考「中國」這個identity的一條路。這種思維模式很累,但那也沒有法子。

同時,我明白人性的扭曲不一定只見於「正式戰場」中,更可以見於「日常生活」中。對於這種「製度性」的扭曲,我一向很有戒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卻發現我同齡人中有這種戒心的人並不多。不知是好還是壞,但,我總會一直在想…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賈瑰熱愛戲劇藝術,無奈只能放下,不知人生何去何從。 好想快點離開,卻又戀戀風塵。 輕易戀上,卻不易放下。 回首已是百年身,終歸只是回憶。 喜歡契訶夫、田納西威廉斯的作品,又害怕那些叫人哭笑不得的痛和殘酷。 看愛情作品,卻又害怕看完後那種空虛的心碎。 相信公平,不相信世間有絶對的公平。
  • Author
  • More

我的(不)完美人生|無用之事帶來的

我的(不)完美人生|推理(創作?)的樂趣

我的(不)完美人生|仍有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