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舊照片之五】霓虹燈與街頭招牌之下 隱藏的舊香港

Keith生於印度,畢業於牛津大學,無師自通學懂攝影,後來在紐約學懂黑房技巧。他的家族與中國有很大淵源,其時家人在香港從商,1969年他移居香港後,卻決定成為一名攝影師,從事人像及婚禮攝影,也拍攝了許多香港市民的生活百態。那時候他也為船務公司拍攝商船,時常乘坐直升機拍攝維港,拍攝許多帆船及維港的照片。
在Keith的照片中,不難見到密密麻麻的霓虹燈招牌, 霓虹光管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末,先在歐洲流行,二戰後才逐漸傳入香港。霓虹燈招牌與香港的發展息息相關,1960、1970年代,隨着工業蓬勃發展,許多飯店、國貨公司、夜總會,甚至公司企業等,紛紛使用霓虹燈招牌來宣傳品牌。在未有互聯網的年代,以大取勝來突出形象,是慣常的做法,加上當時未有完善的法例規管,結果招牌數目越來越多,爭芳鬥艷互相遮擋,成為一道奇景。

有趣的是,當年他拍攝的街頭招牌照片,無意中也記錄了當時的交通工具,在佐敦道與彌敦道的十字路口,有當時充滿特色的九巴「三劃黃」巴士,有福特旅遊巴, 與背景的裕華國貨「慶祝國慶」廣告牌形成有趣對比,廣告牌上寫著「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同時繪有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的情形,至今恰好半世紀。

霓虹燈招牌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一部份,在王家衛導演的《重慶森林》與《墮落天使》裏,不難見到霓虹招牌的都市景象,達明一派的《今夜星光燦爛》MV更是如此。Keith雖然不太明白招牌上的中文字,但他仍為招牌的圖像及設計着迷,「霓虹燈招牌是一種藝術,它塑造了香港的特色,令香港的街道變得獨一無二。」只可惜,政府在1990年代開始,不斷拆卸舊式霓虹招牌,取而代之的是燈箱或LED招牌,曾經的霓虹之城,已逐漸消逝。

相比起霓虹燈招牌,LED的確較省電,卻毫無特色,「太boring了,無法呈現香港的靈魂。」在香港拍攝近半世紀,見證過舊時代的美好事物,他說霓虹招牌與大排檔、老店、街頭小食都是香港的一部份,香港正慢慢拆掉它的文化。「我也明白城市要發展,但不是建設一些毫無美觀可言的東西。」
2001年開始,Keith嘗試把霓虹燈招牌從菲林照片的背景中剪出來,然後在真實的街道上密密麻麻地拼貼出霓虹招牌,包括某些已經消失的標誌性招牌,看起來很超現實,恍如外國遊戲中的香港典型印象,同時又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歷史畫面。

他十分喜歡1970及1980年代的街景,那時殖民地及本地文化的底蘊令他回味無窮。除了拼貼霓虹燈,2017年來港參加Affordable Art Fair藝博會時,他也嘗試把彩色照片轉成黑白影像,有的則在黑白照片中保留一點彩色,例如人力車的紅色或彩色的巴士及招牌,令畫面更加生動有趣,「我覺得這樣看起來很漂亮,更加突出街景的特色。」Keith Macgregor鏡頭下香港街頭的生活百態,成為許多人對舊香港的想像,如今重看盡是美好。
·支持「顯影」: Liker.Land / PayMe
·圖片由Keith Macgregor及Blue Lotus Gallery提供。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