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顯影PhotogStory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香港舊照片之五】霓虹燈與街頭招牌之下 隱藏的舊香港

顯影PhotogStory
·
·
在許多人的記憶中,1970及1980年代的香港,街頭盡是林立的霓虹燈及招牌,當時居於香港的英國攝影師Keith Macgregor,拍攝許多香港街頭的生活百態,這些畫面後來成為許多人對舊香港的想像,如今重看盡是美好。
Shanghai Street, Kowloon - 1984

Keith生於印度,畢業於牛津大學,無師自通學懂攝影,後來在紐約學懂黑房技巧。他的家族與中國有很大淵源,其時家人在香港從商,1969年他移居香港後,卻決定成為一名攝影師,從事人像及婚禮攝影,也拍攝了許多香港市民的生活百態。那時候他也為船務公司拍攝商船,時常乘坐直升機拍攝維港,拍攝許多帆船及維港的照片。

在Keith的照片中,不難見到密密麻麻的霓虹燈招牌, 霓虹光管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末,先在歐洲流行,二戰後才逐漸傳入香港。霓虹燈招牌與香港的發展息息相關,1960、1970年代,隨着工業蓬勃發展,許多飯店、國貨公司、夜總會,甚至公司企業等,紛紛使用霓虹燈招牌來宣傳品牌。在未有互聯網的年代,以大取勝來突出形象,是慣常的做法,加上當時未有完善的法例規管,結果招牌數目越來越多,爭芳鬥艷互相遮擋,成為一道奇景。

一架印有香煙廣告的白色巴士停在紅燈前,途人在巴士前緩慢走過,

有趣的是,當年他拍攝的街頭招牌照片,無意中也記錄了當時的交通工具,在佐敦道與彌敦道的十字路口,有當時充滿特色的九巴「三劃黃」巴士,有福特旅遊巴, 與背景的裕華國貨「慶祝國慶」廣告牌形成有趣對比,廣告牌上寫著「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同時繪有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的情形,至今恰好半世紀。

Jordan Road, Ping Pong Diplomacy billboard - 1971

霓虹燈招牌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一部份,在王家衛導演的《重慶森林》與《墮落天使》裏,不難見到霓虹招牌的都市景象,達明一派的《今夜星光燦爛》MV更是如此。Keith雖然不太明白招牌上的中文字,但他仍為招牌的圖像及設計着迷,「霓虹燈招牌是一種藝術,它塑造了香港的特色,令香港的街道變得獨一無二。」只可惜,政府在1990年代開始,不斷拆卸舊式霓虹招牌,取而代之的是燈箱或LED招牌,曾經的霓虹之城,已逐漸消逝。

Keith在真實的街道上拼貼標誌性的霓虹招牌,看起來很超現實。

相比起霓虹燈招牌,LED的確較省電,卻毫無特色,「太boring了,無法呈現香港的靈魂。」在香港拍攝近半世紀,見證過舊時代的美好事物,他說霓虹招牌與大排檔、老店、街頭小食都是香港的一部份,香港正慢慢拆掉它的文化。「我也明白城市要發展,但不是建設一些毫無美觀可言的東西。」

2001年開始,Keith嘗試把霓虹燈招牌從菲林照片的背景中剪出來,然後在真實的街道上密密麻麻地拼貼出霓虹招牌,包括某些已經消失的標誌性招牌,看起來很超現實,恍如外國遊戲中的香港典型印象,同時又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歷史畫面。

1976年,灣仔莊士敦道,Keith只保留電車及招牌的顏色。

他十分喜歡1970及1980年代的街景,那時殖民地及本地文化的底蘊令他回味無窮。除了拼貼霓虹燈,2017年來港參加Affordable Art Fair藝博會時,他也嘗試把彩色照片轉成黑白影像,有的則在黑白照片中保留一點彩色,例如人力車的紅色或彩色的巴士及招牌,令畫面更加生動有趣,「我覺得這樣看起來很漂亮,更加突出街景的特色。」Keith Macgregor鏡頭下香港街頭的生活百態,成為許多人對舊香港的想像,如今重看盡是美好。

·支持「顯影」: Liker.Land PayMe 

·圖片由Keith MacgregorBlue Lotus Gallery提供。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