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洛龐蒂的基本立場 (一):對智性主義的攻擊
作者:Kum Long Yin 難度:★★★★★
很多人閱讀梅洛龐蒂的著作時,都會發現裡面有大量關於科學實驗的例證與討論,頓時感到有點驚訝:為甚麼一個哲學家要花那麼多時間與篇幅去講這些科學研究,其用意為何?一般而言,我們都有種刻板印象,覺得歐陸哲學家與自然科學無關,講的都是接近文史、藝術、政治,以及存在論之類的問題。但是,在《行為的結構》(La Structure du comportement)與《知覺現象學》(Phenomenologie de la perception)中引述的心理學例證,與他在後期《自然》(La nature: Notes, cours du College de France)這些文獻中所討論的生物學、動物行為學、演化論與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其博學程度都令人嘆為觀止。究竟梅洛龐蒂的哲學主張是甚麼?他又在回應什麼哲學問題呢?在這些花多眼亂的資料與論點中,一時三刻把握其核心要點實不容易,但我認為可以先從他反對的兩種立場開始講起,而這次我先講智性主義吧。
對智性主義(Intellectualism)的異議
梅洛龐蒂曾以藍圖(blueprint)來形容智性主義的思考方式。這種思考方式就是先建立一個離開經驗的概念架構,一個先驗不變的框架,然後能套進這個框架的東西,才可以稱得上為經驗。
康德可說是智性主義的代表。康德的哲學出發點在於回應「我們的經驗如何可能?」這問題。康德關心的是,有甚麼條件使得我們可以有現在所擁有的經驗。接着,康德便嘗試提出一些條件(如知性、感性等),來說明為何我們的經驗得以可能。而重點在於,這些條件都不是我們可以直接經驗到的。它們作為經驗之為可能的條件,本身就必須要在經驗以外,不可能給我們直接經驗到。若它們都是經驗的一部份,則我們不過在以經驗解釋經驗,而這就會引致無限後退的問題。如我們以經驗B解釋經驗A如何可能,則我們仍要問經驗B如何可能,而這最終必然會推論出經驗D、E、F的存在。因此,要解釋經驗如何可能,我們提出的條件就必定是一些在經驗之外,卻又使經驗得以可能的條件。康德稱這些條件為「先驗條件」。
值得留意的是,當康德提出這些先驗條件後,這些條件同時也就規定了甚麼才稱得上是經驗。因為這都是經驗之為可能的條件,故任何不符合這些先驗條件的東西也都稱不上是經驗了。我經常笑言,中學時候學習的經濟學十分類近這種思考模式。他們以數學方法來建構一個經濟理論之前,首先要「簡化」現實世界,即是把一些不能放進理論考量的東西先排除掉。這個「簡化」出來的經濟世界,是不是原先的現實世界,會不會變成了離地的學問,卻很值得再去討論。
只取同質,抹煞異質
但梅洛龐蒂卻並不接受智性主義的這種想法。他認為智性主義的問題,在於智性主義並沒有忠於我們的不同殊別經驗,帶出我們這些不同經驗的真實面貌。反之,智性主義做的卻是在我們的經驗以外,以數學或形上思辨的方式,預先建立一個抽象的概念模型,再進而把這模型套進不同的具體事物去理解它們。在這進路下,因為這些先驗的概念模型並不由經驗中得出,所以智性主義者往往會扭曲了經驗的原樣,並把不同的經驗都扭曲地塞進去這些先驗的模型之中。這些先驗的「普遍」就會壓倒了我們各種「殊別」的經驗:當我們把這些普遍的模型套進去殊別的經驗時,經驗的殊別之處都被擠走了,只剩下所謂的「普遍」。「普遍」就這樣凌駕於「殊別」之上,使得「殊別物」並沒有位置。個體特有的異質東西要不被抹煞掉,要不都被強行轉化成同質。
康德以這種智性主義的進路,不僅用來理解經驗,最終還要用來理解「人」。但這種以普遍凌駕殊別的進路,於理解人的時候,就只能着眼於主體的共同之處。去到最後,就變成只講「主體性」(主體之為主體的普遍特性)而貶(殊別的)主體了。
梅洛龐蒂的主張,正正是反對這種他形容為「抽象」(abstract)的思考方法。他認為我們要做的,是要還原個體的殊別差異面貌。我們應該去好好的考察不同的殊別個體,而不是離開這些個體來建立一套普遍的理論來理解和規範它們。梅洛龐蒂稱這種為「具體」(concrete)的思考方法。
當我們用這「具體」的思考方法來理解人時,我們便要還原不同個體的殊別差異面貌。在這時候,我們亦會由此發現「抽象」思考方法的另一問題:智性主義的思考法方建基於普遍的先驗原則,但因這些原則都是在經驗以外建立的,故由此而建立的藍圖只是一個先驗與靜態的抽象理論世界。那裡只有一堆先驗的概念,卻沒有歷史,因此與我們身處而動態的歷史世界並不相干。但若我們要了解各個殊別不同的主體的具體面貌,我們卻不能離開人與環境和具有時間歷史的世界之互動。每個主體,都是歷史時間中的存在,在歷史時間中有其獨特的位置。離開了歷史時間,也就無法還原不同主體的殊別面貌。但這卻是靜態的藍圖所不能把握的。
對梅洛龐蒂來說,人與環境和世界的互動過程才是構成經驗與世界的基石。而梅洛龐蒂式的現象學就是要把這個人與世界互動的向度還原出來。
小結:
一. 梅洛龐蒂主要透過這個觀念針對康德及相近的世界觀。梅氏其實隱含地提問:究竟我們是否必然要以先驗的命題來說明經驗如何可能?
二. 他反對「普遍」凌駕於「殊別」之上的存在論預設。
三. 他想論說主體(subject)的具體內容而不講主體性(subjectivity)的普遍性內容。
四. 智性主義藍圖式思考,是一種靜態觀,但我們卻身處在動態歷史當中。
五. 智性主義其實是一種化約主義,是把世界化約成觀念(idea)與「普遍性」。梅洛龐蒂式的現象學還原,是要還原下述的第六點。
六. 根據第四點與第五點,只有人方能與環境或世界產生互動,而這個互動的過程才是構成經驗與世界的一個基石,並非先驗/藍圖式的理論體系。(這部份是梅洛龐蒂理論的核心,可能需要再寫幾篇文章來講這個話題……)
甘仔
為人低調又低俗,但希望讀者不會覺得文章低能與低質; 興趣是歐陸哲學,現在研究的是與生物語言相關的課題; →→打賞荼毒室←← 很喜歡貓與兔,閒時會思考牠們究竟懂不懂人話, 一想到這個問題,便察覺還有很多論文要看,便頭暈眼花了。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