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駁的藝術

im
·
·
IPFS
·

題外話,我過去和 @huyong 做過幾次網絡探討,談(中國)人在“開放”社會環境中如何對話。 胡泳倡議:让我们从学会对话开始。我當時的回復是: 我们需要对话的圆桌

那時(2009年)網絡還充滿天真的希望,促進對話的語境是官方和民間,事實上對話的願望在各界都很主動,“綠壩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也可能是爲數不多的迫於民間熱論而取消的政策,後面再無來者。

正因爲如此,今天再讀這些有關對話的對話應當還有現實意義。但是對話是人類面臨的永恆難題,失敗的對話也是各種戰爭和紛爭的起因,所以談何容易。在成熟的社會往往有很多教育機會訓練對話和討論,甚至發展出系統化的方法論,這方面中文文化圈當然欠缺。可是無論如何,對話都非常容易陷入僵局。尤其是如何在存在不同意見和立場的情況下,能否構建一種“建設性”的對話,可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就或付出相當代價。

硅谷著名孵化器Y-combinator 創辦人 Paul Graham 曾經認真觀察過初創企業(Startup)的內部對話情景。他認爲良好的對話才是構建知識和成功企業的基石。而良好的對話,並非一團和氣,而是建設性反對,並達到互惠建構。所以如何反駁就成爲是否成就優質對話的核心。爲此,他提出反駁的七個層次,後來被科技界(火藥味嚴重的區域)作爲一個參考模型大力推廣,甚至被推崇成爲Silicon Valley的一個基石。

因爲很多人對如何反駁的七層模型做過解讀,這裏我就不過多延申。但是我非常希望看到,在中文的世界,人們也能夠參考類似的模型,在關鍵的社會辯論和對話中幫助各方建立有價值的輸出,而非兩敗俱傷或成爲拒絕對話的理由。

反駁的七層結構並非給出贏家,而是讓說服成爲可能”,Graham 多次如此解釋。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