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人類學】 2021年的愛情劇本

原素OriVegHK
·
·
IPFS
·
自家製的相思桃花酥

如果2020年是苦澀的,2021年也不見得會有多美好:今年甜蜜的情人節,居然遇上火爆的初三赤口,一定好戲連連。為追求世界和平,避免星球大戰,我當然獨留在家,搓花、送花(桃花酥)給自己哈哈。話說回來,為何數學堂老師沒有教過花+甜食如心型巧克力=愛情?問世間情為何物?

社會學大師Anthony Giddens 提出,愛為自然慾望(natural urge),但如何去愛則是跟從愛情劇本 (love script),換言之愛情是從劇本的 do’s and dont’s 發展出來,那這份劇本又是誰編寫出來?

18世紀以前的愛情劇本十分簡單,由於當時的婚嫁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人十多歲便已成婚,因此當時的愛情劇本,是先結婚而後生愛情,家庭責任先於愛情感覺。

到了18世紀,Giddens認為當時的歐洲,受流行浪漫愛情小說影響(例如Jane Austen 的傲慢與偏見等等) ,愛情劇本被重新編寫,變得個人化(即重視選擇及命運自主)及浪漫化。於是在小說作家、宗教、媒體及商家的指揮下,愛情有了新的敘述 (narrative),追求浪漫與真愛,甚至如Jane Austen 筆下般,尋找可以託付終生的真命天子,是女性的人生意義。(?!)

好比小學作文,這種18世紀以來的愛情劇本,除了人,還要有時間、地點、起因、經過,才能開花結果,女性經歷「浪漫」等待被男性追求的過程,才能得到愛情。商家當然不會放過為情人炮製機會的商機,於是情人節這種 「big day」應運而生,浪漫自此淪為花花心心甜甜 Pandora......

以巧克力這種情人節必備甜食為例,18世紀以前為奢侈品,只有上流貴族才能享用,因此不少飲食文化學者如Charles Feldman 認為,巧克力早期象徵財富、權力支配(dominance) 及男性氣質 (masculinity)。

直至18-19世紀,砂糖及可可豆普及化,加上當時性別定型下,將女性氣質 (femininity) 描繪成甜蜜而溫婉,嗜甜成為女性特質。久而久之甜甜的巧克力,成為男性展現品味兼取悅女性之物。19-20世紀商家看準機會,開始推出心型盒裝的巧克力,加上情人節前銀彈廣告攻勢,愛情、浪漫、甜食自此糾纏不清。

Giddens 之大作點出現代的愛情劇本,並不全由資本家編寫,亦是18世紀現代社會大眾對愛情重新演繹過後而生。誠然,記得中學生時課程要求讀Jane Austen之作,大家雖認同其自由戀愛的觀念,卻覺得內裡不少情節無理兼落伍得引人發笑。實在難以理解21世紀的我們,何以一邊嘲笑Jane Austen的小說,一邊繼續以由她領銜主編的愛情敘述為藍本,決定自己去愛/被愛的方式?

新一年祝各位譜寫出自己的人生劇本。

參考:Giddens, A. (2013).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Sexuality, love and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ies. John Wiley & Sons.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原素OriVegHK香港社會學人,愛吃的素食者,偷空研究飲食人類學,深信可從飲食窺探文化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餓底社會學】奶茶聯盟(一)

我哋真係好鍾意嘅香港,有我們的份兒嗎?

【香港人的Food Identity 】(五) :盆菜係香港精神?